有什么理由说中国水泥工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

2015-11-23 10:09:26

当中国仍有8亿农村人口住在主要建材是砖瓦木料,而不是钢筋水泥房中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说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当几亿农民远离亲人在城市打工而头无片瓦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

 城市化是走出低谷惟一通道

  经济增长率下降中伴随着的一系列现象,只能说明目前中国的经济下行,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生产过剩,当次债危机打破了中国的外需引领增长过程,并显示出危机的长期化的时候,中国必须进行从外需主导增长向内需主导增长的经济转轨,而能引领这个转轨过程的只有城市化。

  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失速,已经进入到“硬摔”前期,却没有采取大的宏观调控措施,关键是对经济下行趋势的认识陷入了误区,认为这种下行是经济结构升级与增长动力转换的正常反应。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经济结构发生升级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候,的确会带来增长速度的变化,但是在从农业主导增长向工业主导增长的转换过程中,以及在工业中从轻工业主导增长向重工业主导增长的过程中,都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只有从工业向服务业主导增长过渡时,才会出现增长率的下降。但对中国这样一个仍有9亿农民的国家来说,有人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了么?此外,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服务业主导增长阶段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超过了一半,但在2011年中国经济开始下行的时候,中国的服务业劳动力比重只有35%,到去年也没超过40%,有什么根据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增长率下降是正常的呢?

  经济增长率下降中伴随着的一系列现象,只能说明目前中国的经济下行,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生产过剩,当次债危机打破了中国的外需引领增长过程,并显示出危机的长期化的时候,中国必须进行从外需主导增长向内需主导增长的经济转轨,而能引领这个转轨过程的只有城市化。

  笔者原先以为,城市化会成为“十二五”中后期的主导战略,但以大规模城市化为核心内容的结构大调整始终没有出现,所以笔者在2013年下半年写文章指出,经济下行会变得更加严重,在2014年4月更明确指出,到2014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从“滑落转坠落”,出现“断崖式衰退”,增长率很可能会在年内相继“破7、破6、破5”。

 走出宏观认识的误区

  当前对宏观运行状态的最大争论,就是已经持续了四年的经济下行趋势,特别是去年以来的显著下滑,究竟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认为是正常的人说,经济下行是动力转化,是结构升级,是增速换挡所带来的正常变化。因为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7000美元,9%以上的高增长也已经持续了30多年,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出现过这么长的高速增长期,所以高速增长期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所以不用担心经济减速会导致宏观风险,更不是走向危机,而是当下行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自然停下来,经济下行的底部应该是7%左右,是中速增长水平,所以当前的持续经济下行,是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增长期的正常转换。这种认识,我把它叫作“中速增长理论”。

  而我则认为,持续的经济下行是在走向一场生产过剩危机,并且多次写文章批驳这种“中速增长理论”。我们先从理论上看中速增长理论是谬误。产业发展理论说明,在特定历史阶段内,使用要素最多从而提供产出最多的部门,与人均收入水平是有着明确对应关系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由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这三大产业构成,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也会发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变化。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长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移变化中,经济增长率是提升的,在工业化过程中,从轻工业主导向重化工业主导的转换,经济增长率也是提升的,而且提升得最为显著,只有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增长转换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是降低的。

 笔者之所以坚决不能同意所谓的“中速增长理论”,是因为四个原因。

  第一,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发展阶段转换的确会带来增长速度变化,但转换中出现减速,只出现在从工业主导增长向服务业主导增长这个特殊阶段。既然如此,那么有谁敢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了?因为中国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户籍人口直到今天仍高达8.9亿,统计的城市人口虽然高达7.5亿,其中却有3亿常住人口是农民,所以真正的城市居民只有4.5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到今天,仍有3倍,这种情况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已超万元,但同期剔除自新千年以来上升了60%的农村物价指数后,去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只有6548元,按目前的汇率计算,也就刚过1000美元,这是城市人新千年之始的水平。而进入新千年以后的13年,中国经济进入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期,也只是初步解决了4.5亿城市人口的生活现代化问题,如果中国的主体人口还在1000美元人均收入的水平,今后还会有8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要进城,中国经济怎么就会结束了高速增长期了呢?现在所说的产能过剩,都是对着总数不足5亿的城市人口需求所说的,拿过剩最显著的钢铁产业来说,虽然去年钢产量已超8亿吨,但人均刚刚超过600公斤,而发达国家都是人均1吨产能的时候才实现了工业化。所以,由于“中速增长理论”的隐含前提,是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这与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是严重不符的。

  第二,有人会说,你在前面已经说美国是在2500美元,欧、日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到服务业主导增长阶段,那么中国目前已经超7000美元,已是日欧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翻番,为何不是已经完成工业化了呢?我们首先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人均7000美元的收入水平,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而战后70年平均,美国的通胀率年均超3%,即美元平均每十年会贬值30%,所以若按不变价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也就是刚超3000美元。更重要的是,抛开复杂的通胀因素,我们只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因为发达国家在发生向服务业主导增长时代转换的时候,服务业产业就业比重都无一例外地超过了物质生产部门比重。中国的经济下行是发生在2011年,当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35.7%,到2013年也只上升到38.5%,按过去两年的趋势推算,2014年可能也就刚刚超越40%,这样的就业结构,能证明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完成期吗?

  第三,中国如果是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增长期的正常过渡,则经济指标的变化也应该处在正常状态,正像人从中年向老年过渡一样,如果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人不应该感到明显不适。但是过去四年的经济下行,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却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经济病症,如企业利润严重下跌,铁路货运量猛烈下跌,PPI显著下降,M1增长率显著放缓,发电量跌入历史低谷,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并低至西方市场经济爆发危机时的水平,所有这些指标变动方向,无一可证明中国经济目前是处在正常变化范畴,而是明确表现出生产过剩危机的特征,试问“中速增长理论”,能对这些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第四,还有一种解释,叫“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是说由于中国经济处在结构升级期,相对于原有供给结构的消费需求已经消失,但新消费却因产业升级需要一个时期而不能满足,所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长在这个特定时期都会慢下来。初看起来这个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也实在不禁一驳。发展经济学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均收入增长的结果,因为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技术复杂程度更高的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中国,最鲜明的例证就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家庭耐用消费品从上世纪80年代百元单件级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向家用电器等千元单件级,乃至新世纪初向住房与汽车等万元以上单件级的过渡。但是还是前面所说的道理,中国直到目前还有8亿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农村人口,他们的消费还停留在千元单件级阶段,而远没有进入到万元、十万元乃至百万元阶段。拿家庭汽车来说,2013年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为26辆,但即使在广东和浙江这样农村经济发达的省份,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量也没超过10台。实际上,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的时候,家庭汽车普及率都已超过50%,拿这个水平衡量,即便是当今的中国城市居民,也不能说已经到了消费水平足以带动产业结构出现新升级的时代。

  显然,所谓“旧力已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当中国仍有8亿农村人口住在主要建材是砖瓦木料,而不是钢筋水泥房中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说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当几亿农民远离亲人在城市打工而头无片瓦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当每年的春节前夕,公共交通工具被几亿农民工挤爆,许多农民甚至不得不用各种简陋的交通工具乃至步行回乡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严重过剩了呢?当中国还有2/3的人口消费仍远离现代化水平之外的时候,说中国的传统产业已经严重过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只为满足少数高收入人口消费所需要的产业升级上面。

  以上四个方面,在我看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都是站不住脚的,走不出这些认识误区,就不会有结构调整的主动性,经济下行就不会停止。

[Page]

 为什么只有城市化是出路

  为何城市化才是惟一出路?

  首先,不要指望外需会再度出现本世纪初到危机爆发前那样的高增长,下一步能够看到的,只能是危机的频繁爆发与长期化。从美国看,虽然2008年-2014年经济总共增长了8%,股市比2007年峰值高出28%,但直到2014年末,其制造业产出仍比2007年的峰值低14%,所以走的仍是危机前实体经济停滞而虚拟经济膨胀的老路,爆发新的危机就在眼前。

  自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出口就一直在萎缩,新千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17.3%,2008年-2013年平均是10.6%,但去年只有6.1%。反映海运需求的BDI指数到今年2月初已跌破600,就是在次债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BDI指数也没有跌到过700以下。出现这种情况虽然有油价下跌影响,但也不能排除今年的世界贸易,可能会出现自次债危机以来的新一轮收缩。次债危机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跟着净出口率往下掉,2007年-2013年,中国的净出口率掉了6.2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从2007年的14.2%掉到7.7%,也是掉了6.5个百分点。由于外需下降又没有内需接替,过剩的矛盾当然就暴露了出来。

  其次,在生产过剩的背景下,打开内需的惟一选择就不会是投资而是消费。虽然有人主张以投资开启内需,但2009年以来用投资开启内需的结果,是带来更严重的过剩,因此这种观点的声音也不强,虽然政府也在走用基础设施投资保增长的老路,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政府也很清楚,没有生产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也走不远。那么就只剩下消费,又为什么必须用城市化来开启呢?

 我们先看城乡收入差距是怎样抑制了消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农民的务农收入增长缓慢,抑制了农民消费。长期以来,农民家庭收入的主源是农业,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新千年之初还占一半以上,但到2012年已下降到3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占比下降,不是由于农业生产停滞,也不是由于农产品(15.91, -0.09, -0.56%)价格水平提高过慢,因为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已出现“11连增”,而新千年以来,农业PPI的年均增长率是同期CPI的3倍和工业PPI的5倍。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投入增长率显著超出了产出增长率,2001年-2012年,农业现价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3%,这个水平几乎追上了同期的现价GDP增长率,但同期农业物耗年均增长率高达12.2%,所以同期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7.9%,是农业物耗的高增长吃掉了务农纯收入。

  中国以7%的世界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在有限的土地上保13亿人吃饭,靠增加物质投入保增产是无奈的选择。顾了保农业投入,却顾不了保农民收入,如果不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支持了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如果不是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了务农收入,就不会有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的局面出现。

  农业物耗过高抑制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背景,还是中国“小农户+大市场”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2013年,中国农业的总物耗率为41%,但发达国家的农业物耗率普遍超过50%,而农民收入水平却普遍高于城市居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村人口比重低,因此农村人均拥有的农业资源如耕地等,远较中国为多。进入新千年以来,由于为保农业产出而不得不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致使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都已显著高出国际市场水平,如3种主要粮食已平均高出进口价25%-30%,棉花和猪肉更是几近1倍,这就使以提价保农业增长的路子走到了尽头,而价格难有提升,农民的农业收入就会进入新一轮停滞,这个收入缺口,恐怕外出务工收入也难以补得上,所以从未来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恐怕又会进入一轮新的萎缩期。

  第二是农民在城市打工挣钱却不在城市消费,直接压低了消费率。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家计调查,当年城市居民消费率是68%,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是55%,二者相差13个百分点。典型调查说明,打工农民的消费率只有40%,打工收入主要是带回农村。那我们就可以算一笔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目前全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的平均工资在月薪3000元左右,而他们在城市的消费率是40%,则每年农民工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现金收入总额应在5.8万亿元左右。再按农村居民消费率55%计算,这近6万亿元中应该有2.6万亿元形成了储蓄。但是因为2.7亿打工农民基本不在农村消费,因此由农民打工收入所形成的储蓄总金额在3.5万亿元,应该不算高估。

  新千年以来,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掉到2013年的49.8%,其间政府消费率只掉了2.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率从46.6%掉到36.2%,掉了10个多百分点。如果是因为打工农民的储蓄行为压低了6个百分点的居民消费率,则城市化滞后所导致的消费率下降,就占到了新千年以来消费率下降的六成原因,其他四成应是产权体制改变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由推动城市化引起的消费率回升,也只会使总储蓄率从目前的47.8%下降到41.8%,还是很高的水平。我知道有些人反对城市化并不是因为反对转向内需,而是担心提高消费会损失了中国的发展后劲,但是宏观大账算下来,并不是会因推动城市化而导致储蓄率下降到可怕的程度,就应该放心了吧?实际上,即便今后把体制因素所造成的消费率降低也解决了,储蓄率仍会在新千年之始35%的水平,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足够高了。储蓄率与消费率都不是越高或者越低越好,而是保持合理比例最好,而衡量合理比例的尺度,就是产能可以充分利用,产品没有积压剩余。

  笔者在2009年就曾指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就是说只让9亿农民参加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却不让他们进入城市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储蓄机制,由此形成的储蓄在全球化兴盛的时候,是中国能够形成大规模出口的来源,但是当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并且危机被长期化的时候,不转向由城市化推动的内需扩张过程,中国就没有了消除过剩的机制,就会走向生产过剩危机。所以推动城市化才是走出低谷的惟一通道。

  第三是农民社保水平低,收入中就会有一部分转化成社保储蓄起来,直接影响了农民消费,这个道理很简单,就不多说了。

  城市化蓝图

  最后,我们给中国的城市化来描绘一幅蓝图:

  首先看看有多少农民应该进城。按照目前的统计,农村户籍人口有8.9亿,但其中有3000万人已在城市长期生活,所以可按8.6亿计算,这与卫计委统计的农村“新农合”人口数也是相符的。

  如果按日本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3.2公顷耕地面积计算,中国有3300万农业劳动力就够了,如果每个农民家庭有2个劳力,则未来农村人口在7000万以下就够了,相应需要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总量就是8亿人。如果到2035年中国人口是15亿,则届时的城市化率是95%。在这个水平,无论怎样衡量中国都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

  目前第一产业仍占用了2.4亿劳动力,如果在推动大规模城市化的同时,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家庭规模经营,有3300万劳动力就够了,就可以解放出2亿农村劳动力,中国就不会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城市工资上升压力相应就可以减缓了。

  如果未来20年有8亿农民进城,平均每年就需要安排4000万农民转为市民,要求城市化率的年均提升速度是5.4%,是目前的5倍。根据有关方面的分析,每个农民转化为市民,包括居住、社保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共需25万元,8亿农民进城,20年内总共需要支出200万亿,分解到每年4000万人进城,就是10万亿元,相当于去年GDP的15%。中国政府目前的负债率还未超30%,提高15个百分点的负债率应该不是难事。此外,如果通过推动城市化,把近9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提高到目前城市人口的水平,中国的消费规模将会增加2.5倍,可保9%以上的增长率继续20年。当前的生产过剩压力自然会消除,住宅将变得严重供应不足,房地产与银行间的不良债务循环也可被消除。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from Song Zhiping's book "Reform Heart Road", which describes his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restructuring cement in those years, and has been published by China Cement Network.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call for restructuring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cement industry. Reviewing this old article may have the effect of reviewing the old and learning the new, encouraging the industry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restructuring, and solving the persistent problems of the industry.

2024-09-16 10:19:30

According to the cement network market data center news, Ningxia prices continue to decline; Shaanxi region recently 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ice competition led to a larger price reduction.

2024-08-02 16:39:35

Demand is declining, supply is increasing, and the price of sand and gravel industry is adjusted in an all-round way.

2024-07-31 15:56:20

Shandong Province issued the Action Plan for Upgrading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2024-2026),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The action plan focuses on the cement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tasks of stable growth, structural adjustm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safety improvement.

2024-07-01 17:05:09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curve of the cement industr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second curve of cement industry will be created to achieve a new leap forwar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2024-06-19 09:24:26

The general aggregate market is already fighting in the Red Sea, while the high-end fine aggregate market is still the blue sea market.

2024-04-03 14:16:17

On March 29, the "2024 13th China Cement Industry Summit Main Forum and TOP100 Award Ceremony" was held grandly.

2024-03-29 18:00:30

On March 28, the 13th China Cement Industry Summit and TOP100 Award Ceremony hosted by China Cement Network was held grandly.

2024-03-28 18:30:58

The plan requires that by the end of 2025,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product of cement clinker will be reduced by 3.7% compared with the end of 2020.

2024-03-21 10:28:24

Cement demand in 2024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he trend of the previous two years and continue to decrease. The downstream of cemen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frastructure, real estat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demand for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market will remain stable. The key is whether the growth rate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can stabilize and rebound, thus supporting the demand for cement.

2024-03-18 13:43:28

Ignatiu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and Textile Industries, Ministry of Industry Warsito explained that there is overcapacity in the cement industry in almost all regions except Bali, Nusa Tenggara and Papua Maluku.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overcapacity is in Java, at more than 55.4%," Warsito added.

2024-03-02 18:16:25

On March 28-29, China Cement Network will hold the "13th China Cement Industry Summit and TOP100 Award Ceremony" in Hangzhou. During the conference, awards will be given to the top 100 cement and supplier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experts and scholars, China Railway and other construction units will b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ement industry in the future, an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the future!

2024-02-27 09:41:58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crete city" model also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the world. In the pa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grabbed a lot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gains, but under the new capitalism of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in Africa, loca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elites have risen and formed alliance networks, among which the best have even begun to launch reverse m ergers and reshape "North-South relations". With the retreat of neoliberal influence, a new governance model seems to be emerging in West Africa: the government centralizes the promo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enterprises respond to the call to speed up the landing, and the people vot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ir achievements.

2024-02-07 09:41:37

The price of cement in Chongqing has dropped; the cement industry will be in a difficult period in the next ten years; "rigid capacity reduction" is the feasible solution to resolve overcapacity.

2024-01-12 14:45:33

Cement market price shocks; Zhang Xiaohua: "Rational capacity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cement industry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eased the list of typ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cases of industrial green microgrid in 2023.

2024-01-04 13:09:03

CNBM is a comprehensive building materials enterprise, and the aggregate busines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cement business of the company's basic building materials sector.

2024-01-03 11:33:34

作为行业龙头,大型水泥企业肩负着引领行业方向、推动行业进步的责任。面临“需求下滑、效益萎缩、产能过剩”等行业困局,水泥巨头们又是如何“出招”的呢?

2023-12-29 14:53:53

难关未过,未来已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水泥行业热点事件,总结过往,戮力前行。

2023-12-28 11:49:29

新疆、江苏水泥价格下跌;水泥大数据预测中心正式上线;中国天瑞水泥完成企业重组;混凝土反垄断罚单警示建材行业合规;三家贵州水泥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名单。

2023-12-12 14:35:28

根据文件要求,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相比2020年底降低3.7%。

2023-10-17 13:12:43

目前来看,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以大企业为主。据中国水泥网发布的2022海外投资投产排行榜显示,2022年,国内水泥企业海外投资产能继续增长,达到4679.3万吨。排名前面分别为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集团。

2023-09-20 09:29:36

日前,《山东省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方案》部署了“12345”举措(1个“严控”,2个“替代”,3个“提升”,4个“行动”,5个“推广”),确保2030年前我省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

2023-08-30 10:31:02

华新水泥在半年报中指出,上半年公司通过持续强化一体化及海外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上述各项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3-08-29 09:13:12

海螺水泥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受下游需求下降的影响,上半年水泥市场一直比较低迷。公司水泥熟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7.21亿元,同比下降7.08%。产品售价整体处于下跌趋势,导致公司水泥熟料主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

2023-08-22 13:21:41

从水泥价格、水泥产销量、水泥进出口等方面,分析12个主要国家水泥市场的具体情况。

2023-08-07 16:59:35

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使用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

2023-08-03 17:33:19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消息,两广地区受台风天气影响,市场需求销量清淡,水泥价格持稳为主。两湖地区市场需求偏弱,水泥价格无明显变动。

2023-07-21 16:44:35

7月13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3-07-14 16:26:35

7月6日,由中国水泥网主办的“2023中国水泥节能与新能源发展大会”在山城重庆盛大召开,张振崑进行了题为《当前水泥建材行业生产经营新思维》的精彩报告。

2023-07-10 14:14:36

精彩纷呈的会议令现场嘉宾连连称道,7月7日,“2023中国水泥节能与新能源发展大会”将继续进行!

2023-07-06 18:06:22

未来水泥厂将由“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水泥窑生产线数量将逐年减少。

2023-07-06 10:20:09

依托自身在低碱水泥等方面的优势,宛北水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2023-07-05 11:35:37

通过深入推进熟料综合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双控”,实现供需平衡和有效减碳,既能促进节能减排,为地方政府的产业升级提供能耗指标“空间”,又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为水泥行业真正去产能,还可为下一步的水泥行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双控”工作打好基础。

2023-07-03 09:56:20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背景下,水泥企业纷纷采取积极行动,扩展海外市场、整合内部资源、发展新业务等成为水泥企业应对市场下行的重要手段。此外,加强与上下游的联系,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也是目前水泥企业正在做的事。

2023-06-29 10:19:18

近日,四川眉山市城交建公司与峨胜水泥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峨胜水泥集团会议室举行。

2023-06-15 11:48:58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消息,西南地区整体市场需求销量不佳,重庆、云贵等部分市场水泥价格继续下调20元/吨。

2023-06-09 17:06:37

2023年6月,中国水泥网大数据研究院参加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大会并与部分企业进行了交流,企业反馈混凝土需求仍有所下滑,局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2023-06-05 16:50:42

随着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瓶颈期,各水泥企业纷纷培育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砂石骨料、商混、新材料、环保等行业均成为水泥企业突破口。

2023-05-06 10:00:12

5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05-05 15:39:42

2023年4月,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进行了砂石骨料行业调研。

2023-04-27 09:20:32

4月19日,河北省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04-20 11:55:24

2023年4月,中国水泥网大数据研究院在重庆对部分混凝土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及面谈……

2023-04-17 18:28:28

预计2023年需求偏稳运行,二季度后需求或有所反弹。根据水泥、混凝土的需求预期,预计2023年全国砂石骨料需求同比偏稳运行,或有小幅下滑。在供需反向变动的预期下,长期价格进入下行区间,预计2023年砂石价格中枢仍将小幅下移。

2023-04-15 16:30:00

近年来,“宛北牌”低碱水泥凭借上乘的质量和贴心的服务,广泛用于南水北调、郑万高铁、信阳明港机场、周南高速、许信高速、郑阜高铁、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保障和提升了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质量。

2023-04-10 14:59:53

2022已经过去,未来水泥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各大企业又将有哪些应对措施?

2023-04-07 09:15:10

根据水泥、混凝土的需求预期,预计2023年全国砂石骨料需求同比偏稳运行,或有小幅下滑。在供需反向变动的预期下,长期价格进入下行区间,预计2023年砂石价格中枢仍将小幅下移。

2023-04-03 09:13:40

天山股份、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5家水泥龙头企业相继发布2022年公司年度报告

2023-03-30 09:36:08

中交集团与中国建材之间的资产置换取得新进展,水泥建材企业祁连山“焕新”转型再进一步。

2023-03-10 14:39:01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02-06 10: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