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海螺水泥发布2018年年度业绩预告,预告指出2018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26.84亿元人民币~158.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80%~1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 数据)相比,将增加140.78亿元人民币~168.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00%~120%。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华润水泥、红狮水泥等多家公司2018业绩及净利润也呈增长态势,去产能大背景下,水泥行业红利得到释放。
近年来伴随着环保政策及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使得部分落后水泥产能退出市场,行业供求关系得到阶段性改善,水泥价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稳定,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龙头业绩飙升,原因在哪?
国家政策的大势所趋
据海螺水泥公布的2018年年度预增公告给出的官方说法,业绩提升得益于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影响,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
事实也是如此,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去产量、去产能,供求关系改善,水泥企业主营产品例如水泥和熟料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时公司运营管理进一步改善,一系列因果良性循环使得企业利润连续的增长。
水泥行业的利润受供求关系和环保政策影响,近年来,环保政策继续贯彻,力度持续加强。从范围来看,2018年是“错峰生产”执行第四年,参与省区不断扩充,从最初京津冀晋鲁豫6个省市,到现在北方15省区市采暖季联合错峰,南方地区“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环保机制逐步成熟,时时监测大气变化,达到触发条件后执行污染企业限产停产。从时间来看,并且时间跨度不断拉长,最初京津冀仅错峰2个月,而现在新疆部分地区错峰6个半月。再者就是参与阶段不断丰富,不仅是冬季采暖季错峰,夏季、秋季也被包含进来。这些举措使得行业供求关系得到阶段性改善,水泥价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稳定、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行业整合加剧
业内人士犀利的指出,水泥行业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刚开始是群雄逐鹿‘立山头占地盘’,这几年经营效益比较好,是错峰生产、环保管理带来供求关系的改善,加上行业自律明显增强,使得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目前整个行业的“去产量”,为“去产能”赢得了时间。
“立山头占地盘”的草莽时代结束,而市场群雄逐鹿还将继往开来。
此前,冀东水泥在2014年至2016年扣非后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直到2017年才得以好转。事实上,冀东水泥的整体实力处于行业较好水平,无奈当时华北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几十家企业大打价格战,使得区域内的冀东水泥、金隅水泥、中联水泥及山水水泥等大型企业萎靡不振。在2016年,金隅水泥和冀东水泥的重组整合,逐步改变了之前散乱差的竞争格局。
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协同空前,同行业兼并重组逐步加快,呈现出涉及企业多、产能大、范围广的特点。事实也证明重组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明显改善,提升了行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得益于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不断提升,一些企业纷纷选择并购扩张。包括京兰水泥收购金强水泥、华润水泥联手昆钢控股、上峰水泥收购中博水泥等。今年,海螺水泥管理层也曾表态,未来2~3年,还会积极抓住并购机会,并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合,跟地方政府平台合作,探索更多商业模式。
从国家相关政策来看,国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兼并合规产能。
水泥行业参与者有一个共识,与世界其他大型水泥制品企业相比,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在生产规模、资产存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该在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小企业,支持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成本的只增不减
忽略生产成本的增长只谈销售的提升是不科学的,除上述主要原因外,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环保带来红利也带高成本)上升等都推动了价格上涨。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现阶段产产量受控,需求变化不明显的状态下,水泥价格将继续上涨,稳定在科学合理的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