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涉及垄断?水泥与涨价的蜜月还有多久?

2018-11-26 08:54:55

泥、砂、砼本是唇齿相依的紧密的产业链,2018年,借着错峰,水泥价格大涨利润大赢,砂石乘着环保风暴收缩资源,其价格也一飞冲天,唯有混凝土被动挨打承受痛苦。原本是息息相关的兄弟,现在水泥一骑绝尘,砂石一花独秀,唯有混凝土行业腥风血雨。

  2018年的晚秋初冬,从南到北,到处都能听到水泥价格不断攀升的消息。原本质朴无华的水泥,现在一点儿也不矜持,朝着吨水泥历史价位和水泥产业年利润的最高点一骑绝尘,狂奔而去,大有谁都拦不住的气势。

  2018年中国经济的一大奇观,水泥成了令马云与房地产商都要眼热的抢手货。水泥吨价格“破六奔七”已箭在弦上。“天价水泥”与“水泥荒”同时出现。

  众所周知,中国水泥在当下是一门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不是局部过剩,是全局性的过剩;不是过剩了一年半载,是已过剩了十年有余。在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只在60%左右的背景下,眼下购买水泥却面对的是严重缺货、限量供应、持币待购、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吨泥难求的状况。

  8月17日,有媒体报道《涨价!车队排长龙 珠三角熟料大范围上涨 水泥价格有望跟进上调(附视频)》  。报道表示近段时间,长三角及河南、湖北等地相继传出水泥价格上涨消息,部分地区单次涨幅甚至达到65元/吨。随着下半年传统销售旺季即将来临,国内水泥价格正在迎来一轮上涨势头。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消息,8月17日起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华润、台泥、海螺等主导企业通知上调熟料价格20-30元/吨,本次调涨多以20元/吨为主。调后珠三角地区熟料主流报价在380-400元/吨左右。水泥价格方面,受台风天气影响尚未上调,下旬或有上调预期。

  受珠三角熟料价格上涨,以及水泥价格后期有望跟进上调影响,广东部分水泥企业门口已经排起长龙。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珠三角水泥价格涨幅相对较小,目前市场即将进入水泥传统销售旺季,加之台风雨季即将过去,市场需求预期较好,为奠定后期水泥价格上涨势头,厂家提前上调熟料价格意愿较为强烈,促成了此轮珠三角熟料价格上调。

  11月14日,中国水泥网报道《长三角又出事!水泥企业开始限电!再加上41城市错峰!水泥价格继续狂奔……》《突发!浙江水泥生产基地停产一个月 水泥价格向700元/吨进发》。报道说,作为浙江一大水泥生产基地,继湖州之后衢州地区一个月的停产无疑将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由于衢州地区水泥产能较大,且直接影响长三角水泥市场。预计受此轮停产影响,长三角水泥价格将迎来新一轮上涨。目前长三角地区部分水泥价格已经接近或突破600/吨,接下来将向700元/吨进发。甚至部分地区水泥价格竟卖出了860元/吨的天价,创下除西藏地区以外历史新高。另据业内人士表示,浙江另一水泥生产基地金华市也有传闻将在12月底前完成1个月错峰停产的要求。四季度作为浙江地区水泥需求旺季,各地工程进度加速,省内多个水泥生产基地接连停产,无疑将对地区水泥供应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就会导致出现虽然价格持续走高,却无货可供的局面。

  今年水泥价格的飙涨并不是个别区域,而是全国性质的价格上涨,覆盖面之广,涨价企业数量之多,近几年实属罕见。据中国水泥网行情中心消息,目前,上海、浙江、江苏等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已超600元/吨。图为浙江台州最新的水泥价格。(引自中国水泥网)

  背着“产能过剩”的沉重包袱,却能推动价格骤长,今年水泥行业将爬上历史最高的利润点,水泥进入暴利期。

  发改委网站日前公布,前三季度,全国水泥产量158250万吨,同比增长1%。1-8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2868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水泥制造行业实现利润963亿元,增长1.5倍。水泥行业今年前8月利润已超去年一整年877亿的利润总额,进入四季度水泥需求传统旺季,各地水泥库位依然偏低,水泥价格继续保持上涨,不少地区水泥价格已接近600元/吨。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水泥价格今年持续处于相对高位,使得行业企业或迎来超高盈利。目前华东地区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龙头企业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这种赢利能力在传统产业中是不可思议的。今年水泥全行业吨利润在60元到70元左右,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从四季度这一水泥传统旺季目前的行情看,2018年水泥全行业实现1200亿的目标不成问题,甚至可能达到1400亿。

  水泥行业上市公司2018年三季报综合点评显示: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21家水泥上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合计同比分别大幅上涨32%和118%,实现全面盈利。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继续分别稳坐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冠军宝座,前三季度中国建材营收规模超过1500亿元,海螺水泥实现归母净利润超200亿元,华新水泥三季报中则显示,预计2018年度公司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将在130%以上。排除部分已开始转型其他业务的公司,仍专注水泥主营的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是上峰水泥,净利率最高的是塔牌集团和海螺水泥,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是福建水泥,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是青松建化,同比增长了185倍。近年涨价让水泥企业获利水平远超传统行业平均水平,真可堪称暴利产业。

  把中国水泥送上价格上升通道的是全行业供给量收缩,即错峰生产和水泥行业集中度提升。水泥价格上涨,有合理的部分,亦有疯狂的部分。

  对水泥企业而言,产品涨价是朝思暮想、蓄谋已久、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今如愿以偿,其背后有合理逻辑吗?其合理的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是水泥价格连续多年下行,长期低位,触底反弹。自2011年起至2016年初水泥价格总体呈现出持续下行的走势,2011年的最高价与2016年初的最低价相比则下降了187元/吨,降幅高达43%,至2016年初更是跌破250元/吨,价格几乎到了跌无可跌的地步,大多数水泥企业面临亏损或濒临亏损的局面,2016年一季度全行业首次出现了亏损20亿元,这种背景下,企业涨价意愿十分强烈,价格触底回升也是在逻辑之中。

  第二煤炭价格上涨和公路治理超限导致水泥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推动水泥价格上涨。煤炭和钢铁行业在去产能方面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煤炭行业去产能得到有效推进,2016年煤炭价格和钢铁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煤炭成本约占水泥生产成本的40%左右,煤炭成本的上升必然推动水泥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在水泥行业微利的情况下。

  第三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水泥错峰生产覆盖面扩大,水泥停窑限产力度加大,水泥全行业持续限产。自2011年利润首次超千亿后,我国水泥行业开始进入一个下行周期,并于2015年跌入谷底,几近腰斩。这一颓势在2016年四季度有所好转,在原材料和大面积错峰限产的作用下,水泥供需市场发生扭转,水泥价格步入上升通道,经2017年的巩固,水泥行情在2018年攀升至近些年的高位。在推动上涨的诸多因素中,目前在行业全面展开,并呈现常态化的错峰生产毫无疑问是主因。

  第四是环保政策高压带来的水泥减产、停产。各地水泥企业自律性提高,停窑限产的频率也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助推水泥涨价发挥了作用。

  第五是大企业的市场协同效应。中国水泥协会联合地方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了包括“泛环渤海地区”、“泛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1地区(含内蒙)、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在内的多个大区域市场协调会议,加强了跨区域间的市场协调,推动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环境,反对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收效显著,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价格出现稳步回升。

  第六是大企业重组带来市场整合效应,减少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2016年两大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的重组及两大地方国企――北京金隅股份和河北冀东集团的合并,为区域市场带来了整合效应。尤其是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基建投资项目的加快启动,京津冀市场率先掀起了价格拉升的浪潮,带动了其他区域水泥价格的跟涨,为全国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可以看得出来,水泥由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所引发的涨价尚且在合理部分。而远超“成本与环保”之因的涨价皆属任性与疯狂。

  在水泥价格涨势如虹、高歌猛进的大好形势下,水泥产能过剩的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可以断言,水泥任性与疯狂的涨价一定会有代价与后果。试想,利润新高与持币待购的产业怎么可能去掉产能?

  在国内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且没有根本解决的背景下,水泥价格合理的上升,原本给产业自身与上下游产业都带来了雨露。在这样的情势下,水泥行业理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贪婪之心无法平抚。正如哲人所言:上帝让谁灭亡之前,就让谁先疯狂。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今年全国1-9月投产的产能依然有800万吨之多。水泥行业正在陷入一个怪圈中,虽然面临着严重产能过剩,但大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而是如何保持甚至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繁荣的行业“盛景”究竟是错峰、联合等多措施持续加压下的不断发力,还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狂欢?行业冬天是否会到来,届时水泥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变革?在当前的环保高压下,水泥行业依靠错峰造成供需的不平衡可以实现高利润,倘若这一高压逐步放松,水泥行业将如何面对?

  水泥涨价的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错峰生产让产量做减法,这是一种让一部分产能“入眠”的权宜之计,却可以成功地把“去产能”变成了“去产量”。但是当吨水泥利润达到60-70元甚至更高的时候,这些产能随时都可能被“敲醒”。二是兼并重组出现“巨无霸”企业,强化了对市场的话语权,但也招来了“ 操纵价格,垄断暴利”的猜疑与非议。

  “一花独秀不是春”,错峰限产实为一种饮鸠止渴的短视或权宜举措,其引发的这一轮水泥价格虽疯狂但却必将短命,人们必须预计到水泥非理性涨价的严重后果。前不久,钢材价格的回落,就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的担忧和恐高心态,以及期盼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推动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中,错峰就始于东北,而如今东北的水泥价格率先沦陷,可见错峰与自律并非价格持久的金丹妙药。

  要十分警惕水泥企业的观望与惜售。水泥等材料关系国计民生,如果涨幅过大,会导致工程预算超支,可能会导致克扣农民工工资,加剧欠薪等社会矛盾,更可怕的是成本上涨诱发偷工减料和质量隐患。

  今年水泥价格持续上扬,招来了诸多的质疑声。

  其一,水泥价格持续上涨是否催生了行业的暴利?我国《价格法》第十四条中提出,经营者不得有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其中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所谓“暴利”,是指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巨额利润。暴利行为既严重背离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基本法则,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发布实施了《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对暴利的界定是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水平不得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差价率不得超过平均差价率的合理幅度,利润率不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否则所获利润即为暴利。

  其二,水泥行业是否会形成价格垄断?

  2016年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水泥行业推行错峰生产,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恶性竞争,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水泥价格取得恢复性上涨,这是政策允许也合乎法律规定的。但这背后,是正常的价格波动,还是企业哄抬物价、甚至协议涨价的垄断行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4年曾致信商务部反垄断局呼吁对水泥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接受南方都市报的专访时认为,此轮水泥涨价有垄断之嫌,呼吁再启调查。

  当南都记者问道:目前,全国多地水泥企业纷纷涨价,如何分辨这次涨价是“水泥荒”下的正常价格波动,还是水泥企业联手涨价的垄断行为?刘旭认为,此轮水泥涨价幅度远高于成本上涨幅度。他说,我认为当前水泥企业的涨价不属于合理的价格浮动,其中一个原因是水泥涨价幅度远高于成本上涨的幅度。决定水泥价格的是上游成本,如煤,电,库存等,水泥业上游成本变化最大的是煤炭价格,但相比今年各省水泥价格巨大涨幅,截止到目前,煤炭煤炭现货交易总体上波动没有很大。即便是上游成本突然上涨,各家企业效率不同,成本结构和库存情况也不同,定价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开展价格竞争。?目前涨价的这些省份价格差距很大,尤其是内蒙、山西和陕西,这说明有划分市场,限制跨省交易,这属于反垄断法中提到的协同行为。而这必然是在多省开展业务的大集团才能做到的,不是单纯的市场现象。

  其三,水泥涨价会带来什么影响?首先是部分水泥企业借环保与错峰生产大肆涨价,加重了人们对环保政策的误解。其次是水泥价格大涨,致使下游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举步为艰,甚至停产倒闭,大批员工失业或失去收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要十分警惕水泥企业的观望与惜售。为什么要关注这次水泥涨价呢??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观察反垄断法运行机制是否反应严重迟钝的行业。水泥等建材原料关系国计民生,如果涨幅过大,会导致预算超支,许多地方政府近期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地下管廊等,都是按照一年或两年前的成本做的预算,超支可能导致克扣农民工工资,加剧欠薪等社会矛盾,更可怕的是因为成本上涨诱发偷工减料和建筑质量问题。

  武汉市混凝土协会就发布了请求政府干预水泥等建材价格乱象的紧急报告,海南省政府则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水泥进行最高出厂价限价。政府此时该出手干预吗?专家认为最好的措施还是开展反垄断执法调查,从严处罚。地方政府限价,等于是在价格操纵基础上默许了某一个已经被操纵的价格具有合法性。最终还是得靠反垄断执法,让违法者受到巨大损失才能以儆效尤。目前的限制竞争行为比较温和,不容易观察。对水泥市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金隅和冀东的合并,中建与中材的重组。以京津冀市场为例,如果产能主要集中在两个大集团手中,中建中材和金隅冀东,两家都不需要协调,就可以一起涨价了,因为涨价是对各方最有利的。但现在达到历史新高了,所以下游真的怕了,因为不知道再涨要涨到什么水平才是个头。

  “水泥+砂石=混凝土”,水泥、砂石、混凝土在产业链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在2018年,水泥价格一飞冲天,砂石价格步步走高,而混凝土价格却无法传导原材料的全部涨价因素,混凝土企业为此胆颤心惊、苦不堪言。

  混凝土行业是水泥的最大用户,换言之,水泥行业是混凝土的供给侧。面对一轮接一轮的水泥涨价,混凝土企业苦不堪言。部分混凝土企业认为是水泥行业暴利垄断,无序涨价,有的水泥生产企业,借环保督查之机,屡次夸大环保整治及错峰停窑的影响,利用国家去产能的政策,形成区域性垄断,不顾民生牟取暴利,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致使建设各方、施工企业无力承受,其下游预拌混凝土企业已出现全面亏损,且无力垫资。同时由于水泥供应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建设工程及重点项目的进程,造成工程质量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同时,原材料上涨还使混凝土企业的服务保供受限、客户投诉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压缩以及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水泥持续涨价,部分地区混凝土产业出现激烈反应。10月中旬,成都商砼站集体停供抗议,致使施工单位停工1个星期。对此,成都市混凝土协会还向有关部门发出紧急求援信号。内容大致是,水泥价格的无序暴涨,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建设各方、施工企业无力承受,其下游预拌混凝土企业将出现全面亏损,且无力垫资。涨势与建筑市场实际需求状况脱钩,已超出下游企业承受极限。日前,深圳、河南、海南、甘肃等地混凝土相关部门均发文警示,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超出了发承包双方所能预见的范围和承担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施工合同的正常履行,给工程施工带来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成都混凝土协会呼吁政府干预水泥涨价,恳请建委能尽快协调经委、发改委、物价局等相关部门,保障水泥供应渠道畅通、价格合理,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开利益。

  许多混凝土企业还反映水泥无序涨价乱象丛生。现正值秋季建筑企业集中赶工的黄金期,混凝土需求量进一步大幅增加。然而,从10月24日起,水泥企业采取饥饿营销,逐渐减少水泥供应,截止10月26日,部分大型混凝土企业如:中建、华西、建工、宏基、精准等,水泥供应仅能满足日常需求的40%,即将导致大面积建设工程的停工。

  环保趋严+原材料短缺+价格暴涨下的,混凝土产业必须谋变突围。

  前三季度,预拌混凝土行业继续受到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等影响,混凝土生产成本的上升也继续推升了价格。

  2018年1-8月,全国预拌混凝土总消费量达11.5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5%,然而若按照全口径计算,去年同期预拌混凝土消费量为12.33亿立方米,今年同比减少了7371万立方米,下滑5.98%。在预拌凝土产能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同口径与全口径数据出现背离意味着今年有更多商混企业被剔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另外,今年上半年,全口径预拌混凝土产量增长0.99%,而到了第三季度则转入下跌5.98%,主要也是由于7月预拌混凝土生产遭到重创,同比下滑39.69%,8月同比仍下滑高达9.71%。原材料的短缺是造成预拌混凝土生产减少的根本原因,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83.72亿元,同比增长23.8%,利润总额累计达394.28亿元。营收规模虽然超过水泥行业,然而利润总额却远远低于水泥行业(水泥行业1-8月超过900亿元)。商混行业销售利润率总体依然较工业平均利润率低不少。原材料的短缺意味着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产不确定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18年,混凝土行业受冲击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供应紧缺和采购成本压力,水泥价格的上涨是其中一部分,另一因素是砂石采购难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砂石供给锐减及价格的暴涨,部分地区砂石价格最高涨幅达150-200元/吨,混凝土企业生产难、采购难、供应难成为主要矛盾,虽然混凝土价格不断上涨,但依然没有改变全行业被动、松散、弱势的局面,没有改变价格传导差、两头受气的现状。

  泥、砂、砼本是唇齿相依的紧密的产业链,而砼处在产品终端,2018年,借着错峰,水泥价格大涨利润大赢,砂石乘着环保风暴收缩资源,其价格也一飞冲天,唯有混凝土被动挨打承受痛苦,不少地区搅拌站甚至出现“无米下锅”,被迫停业,从而导致基建工程混凝土供应不足。原本是息息相关的兄弟,现在水泥一骑绝尘,砂石一花独秀,唯有混凝土行业腥风血雨。

  当前混凝土行业的团结与自律显得非常重要。混凝土企业也到该抱团的时候了,为了不被原材料企业的任性所盘剥,为了不为非理性的涨价去埋单,必须联合应对不理性不理智的原材料价格飞升。市场预期,北方寒冬将促使水泥厂更多的限产停产、缺货效应扩大,在第四季市场已陆续传出限产涨价、下游库存创新低、惜售观望等消息的背景下,这一波的水泥涨价是否会持续到明年1月底的春运之前?还是水泥企业推动水泥高价位的常态化?整个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泥、砂、砼本是唇齿相依的紧密的产业链,2018年,借着错峰,水泥价格大涨利润大赢,砂石乘着环保风暴收缩资源,其价格也一飞冲天,唯有混凝土被动挨打承受痛苦。原本是息息相关的兄弟,现在水泥一骑绝尘,砂石一花独秀,唯有混凝土行业腥风血雨。

2018-11-26 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