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错峰生产 用创新思维解决错峰过程中的问题与难题

2018-11-23 09:46:52

伴随2018年冬季供暖期的来临,水泥错峰生产也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每年冬季错峰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今年错峰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往年有所不同,必须引起水泥行业的高度警觉与重视。根据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相关各省政府或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出台错峰生产的措施,重点对严禁“一刀切”、免除低排放企业参与错峰生产提出了要求,各省、各地区错峰生产的起止时间也不尽相同。

  伴随2018年冬季供暖期的来临,水泥错峰生产也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每年冬季错峰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今年错峰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往年有所不同,必须引起水泥行业的高度警觉与重视。根据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相关各省政府或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出台错峰生产的措施,重点对严禁“一刀切”、免除低排放企业参与错峰生产提出了要求,各省、各地区错峰生产的起止时间也不尽相同。政策的调整给参与错峰生产的水泥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了难度,更有一些企业寄希望通过政策真空地带为自身不执行错峰寻找借口。这类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给水泥企业在执行错峰生产时因步调不一致而带来混乱,会由一个片区向一个省份、一个地域蔓延,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水泥错峰生产的夭折。水泥行业应在充分重视的同时,保持高度的理性认识,以行业自律为准绳,以创新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的整体智慧,有效应对并破解当前错峰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首先,理性认识错峰生产的“扩大化”是导致当前问题出现的前提。

  水泥错峰生产从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上升到政府推进执行的产业政策,这项由中国水泥行业在全国率先发起的行动,对我国制造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实施供给侧改革起到了政策创新的贡献作用。2017年错峰生产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大气污染防治通道城市的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材等多个行业实施,由于政策的突发性,使得上述行业对错峰生产思想认识不足,执行过程并不顺利,体现在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研究与市场调研,强势执法有余,引导疏通不足。绝大多数错峰企业寄希望于政府的补贴;因政策中规定出现紧急预警天气必须停产,一些原本属于限产而非停产的钢铁、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忌惮频繁开停会引发窑炉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而被迫将限产改为停产。错峰生产的结果使环保指标数据向好甚至达标,但多数企业因错峰导致效益下降或亏损、市场份额被非错峰地区抢占、人才流失、出口合同违约导致法律赔款,企业形象与信誉下降,个别地区因监管执法力度不一,导致环保达标企业停产时间甚至长于未达标企业,引起外商不满及投诉等等。错峰企业在缺乏对错峰生产的正确认知与应对能力的同时,还要面临错峰生产的常态化执行,在思想深处对错峰生产抵触,甚至出现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今年,政府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为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顺利执行,对“一刀切”提出了严禁举措,同时对低排放的环保企业提出了区别对待的要求,这也成为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错峰生产文件中引用的依据。

  第二。充分理解执行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优越性与特殊性。

  与执行错峰生产的其他行业相比,水泥错峰生产有其独到的优越性。体现在水泥错峰生产已经执行了四年,在这四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中,水泥行业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付出的牺牲是其他行业无法体会、感悟的。当前,水泥错峰生产已经从政策出台与完善、组织协调与实施、监督管理与宣传,形成了以政府、协会、企业、媒体为合力的有效执行体系。通过错峰生产使水泥企业行业自律意识大幅提升,完成了从“要我错峰”到“我要错峰”这一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这也是在水泥错峰生产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修正与解决的重要前提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协会的号召力与组织力、大企业集团的主导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释放,才使得错峰生产成为政策创新进行推广。政府推行错峰生产不应是简单的名词输出,不应单纯的以环保结果为目标,而应更加注重实施过程的合理性与稳妥性,有效区分各个行业的差异性,依靠各行业的协会,接纳其提出的政策建议,推广先进错峰行业经验,才能因势利导,使政策更加完善合理、合法合规地实施执行。

  水泥错峰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实施蓝天保卫战的直接目标是环保达标,而水泥行业开展错峰生产的初衷是两个,一是通过停窑限产实现减轻雾霾造成的污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二是减缓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为企业降本增效、为水泥行业实现去产能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所以说错峰生产对水泥行业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使命与义务。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水泥没有像钢铁、煤炭行业那样依赖政府实施补贴,而是向政府要政策,完全依靠自身努力,通过错峰生产与行业自律实现了效益的提升,可以说水泥行业已经走在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前沿。因此,即使新的政策调整与出台,也不会改变和动摇水泥人执行错峰生产的坚定决心与坚强意志,更不会出现政策的执行失败与行业的经济倒退。水泥行业应该充分认识到,错峰生产与节能环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并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应主动在非错峰期间严格执行现行政策的环保标准,有效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在错峰期间执行现有政策的同时,除承担居民供暖与协同处置废物企业外(其后相应补足停窑时间)一律主动停止生产,因为再低的低排放也是排放,零排放才是真正的环保,何况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别于其他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实现零排放环保承诺的同时,又有效地缓解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最大程度维护了错峰生产的公平性与科学性,这样的行为是将政府的现有政策进一步提升,必将得到政府的认同、支持与推广。

  第三。积极探索以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错峰生产中的问题与难题

  既要坚决执行与完成政府规定的错峰生产实施要求,又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克服因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困难,需要充分考验水泥行业智慧与能力。一些省市协会与企业以创新思维模式,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山西省企业集中度偏低,熟料产能利用率不到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将其原有的高排放限制区由4个城市扩大为8个,因省级经信主管部门正在面临改组换届,没有下发相关错峰生产文件,省内各市出台的政策因错峰时间长短先后均不尽相同,给全省企业执行错峰带来不便。在日前召开的山西省水泥企业工作座谈会上,与会的50余家企业在省建材协会的倡导下,一致通过了《山西省水泥企业领导人共同宣言》,宣言强调全省水泥企业将坚决执行各地政府要求的错峰生产工作,除按规定时间执行错峰停窑外,在确保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及民生任务供应前提下,全省水泥企业实行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采暖季阶段统一停窑四个月,大企业和重点企业勇于承担行业与社会责任。宣言将以参会全体企业加盖公章的方式形成后上报省政府主管部门。此举表达了山西省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自律实行错峰生产的坚定意志,有效解决了错峰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得到了参会的省建材行办领导的高度肯定。

  重庆市水泥协会正在组织全市水泥企业进行讨论研究,按政府提出“结合各企业能耗指标、排放指标、开展协同处置任务和环保在线运行天数,细化错峰生产时间,做到差别化精准错峰”的规定,有效促进重庆市差异化错峰,分别以企业的可比水泥综合电耗为能耗数据、以企业生产线在线检测指标(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为环保排放指标、按中国水泥协会《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规则认定的请示》以及工信部《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规则认定的复函》为协同处置依据、以及各企业上年度完成错峰计划等作为错峰修正系数,对除JT窑以外的2018年各生产线进行错峰减免。

  第四。客观看待错峰生产的局限性,树立错峰生产与去产能并举的理念

  水泥错峰生产是缓解产能过剩的一副镇静剂,但绝不是根治产能严重过剩的灵丹妙药。其在客观条件、政策制定、意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全行业应有清醒的认识。东北三省是与新疆同期率先实行错峰生产的区域,在全国水泥行业效益普遍提升的今天,该区域却预测年内行业全面严重亏损。造成亏损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个别企业不执行错峰和政府监管不利,单纯地依靠延长错峰生产时间或提升产品价格均不能使现状发生质的改变,必须通过错峰生产与去产能并举的措施,改变传统观念,彻底拆除关闭一批熟料生产线,才能压减该区域的严重过剩产能。东北的现状应使全行业引以为戒,在企业效益向好,流动资金充裕的同时,应该加大环保投入,降低成本;应该开拓创新,寻求创建区域平台公司;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大企业更应该勇于带头尝试兼并后关闭过剩生产线。如不居安思危,一旦宏观经济持续放缓或产业政策发生调整,一旦置换产能后引发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东北的今天可能就是众多企业的未来,即使时间再长力度再大的错峰生产也于事无补。

  错峰生产是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贯彻落实的一项压减过剩产能的政策措施,是政府明确支持和推进的行业自律行为,也是水泥行业利益共同体的集团意志。在最终实现中国水泥行业去产能这一艰巨而又长期的目标之前,错峰生产仍是维护行业发展利益,且被实践充分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水泥行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行业自律缺失、创新动力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三道难关。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四年的水泥错峰生产行动,使得行业自律得到显着提升,以此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一定能实现化解产能过剩的目标。理性应对当前水泥错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统一行业思想与意志,有助于错峰生产的坚决有效实施和全面深入推进。政府致力环保,百姓渴望蓝天,企业追求效益,相信通过及时解决错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使产业政策更加完善,最终会实现共赢局面,让执行错峰的企业成为错峰生产的真正受益者。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Recently, the Hubei Provincial Economic and Credit Office issued the Announcement on the List of Cement Clinker Production Lines and Enterprises with Production Time Calculated by 330 Days and 270 Days, which shows that th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of the 4500t/d new dry cement clinker production line (second line) of Huaxin Cement (Daye) Co., Ltd. are 330 days, and th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of the second line of Huaxin Cement (Daye) Co., Ltd. It is also the only clinker line in Hubei Province whos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330 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