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全国水泥生产维持了三季度以来的稳定态势。当月水泥产量比上月继续回升,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触底企稳迹象初步显现,部分地区价格继续回升,但水泥出厂价格全线复苏的动力仍旧不足,回升乏力;受上年同期出厂价格高位因素影响,10月份水泥产量回升未能保住下半年以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降幅持续收窄的势头,但行业销售利润率仍延续了8月份以来的增长趋势,虽然仍处低位,但其增长的韧性已有所显露,表明行业企业仍未放弃,行业自身努力并未付诸东流。已近岁末,水泥产业应再无异常波动,受行业内“错峰生产”及其他季节性因素影响,水泥产量应会有所回落,且由于宏观环境有别,回落幅度应大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时由于去年四季度水泥出厂价格正处极值附近,因此如果水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降幅在今年最后两个月继续有所扩大也不会出人意料。全行业效益的稳定和提升还需要行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
10月份水泥产、销量环比均有所回升 企业库存环比减少
10月份水泥市场持续稳定,水泥制造企业产、销量均有所增长(图1、图2)。10月份当月全国水泥产量2.25亿吨,环比增长3.4%,当月水泥销售量超过2.2亿吨,比上月环比增长1.4%。在全国主要水泥产区中,除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水泥产量环比下降外,其他区域水泥产量均环比增长,其中华南地区环比增幅达到22.5%,1~10月累计增长2.1%,表明当前两广地区水泥市场仍然兴旺。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8个10月份水泥产量环比回升,其中江西、广东、广西、重庆、四川、宁夏等地环比增幅超过10%,水泥市场传统的10月旺季在部分地区有所显现,但东北、华北地区已与此无缘。
随着全国水泥企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稳定,下半年以来全国水泥累计产量同比降幅持续收窄,1~10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9.5亿吨,同比下降4.6%,降幅比1~9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0.4个百分点(图3)。其中,华南、西南地区1~10月份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1%、0.8%,处于增长区间,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等水泥主要生产地区1~10月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图4)。
随着下半年以来水泥市场需求低位趋稳以及水泥市场供需的局部平衡,全国水泥产销率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向好,企业库存也有所减少。截至10月份全国水泥累计销售量19.4亿吨,产销率99.9%,10月末全国企业库存量比上月末减少2.2%,但跟上年同月库存相比仍然较高,同比增加6.1%。(图5、图6)
根据历年水泥产业发展规律,11、12月份水泥产量会出现周期性回落,水泥生产企业应做好充分准备,应主动协调调整生产,稳定住水泥市场的供需关系,避免水泥产业经济运行再现较大波动。
10月份水泥出厂价格微幅上涨 但回升乏力
10月份,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比上月上涨0.58元/吨,涨幅0.23%,这是今年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当前水泥平均出厂价格触底迹象初步显现。10月份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环比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全国主要水泥产区水泥出厂价格的大范围回升(图7)。10月份,华中、华东、华南等水泥产区水泥产品平均出厂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65%、1.31%、0.17%,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等9个省市自治区10月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环比回升,其中,浙江、江西水泥平均出厂价格环比涨幅超过4%,这9个省、市、自治区水泥产量占10月份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超过40%,其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的回升。
[Page]
今年以来,由于水泥市场需求持续收窄,市场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从年初开始,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进入持续下滑通道,至9月份价格筑底迹象显现,10月份出现回升。今年以来的水泥出厂价格经过三个季度的持续下滑已经降至2008年以来的极低点,且已经跌到行业平均成本线以下,在当前管理技术水平下,水泥价格基本已经没有下探空间,其他非市场因素干扰力度也已经弱化,同时随着下半年以来水泥市场需求的止跌趋稳,水泥局部市场供需两端重建低位平衡,市场的调节作用开始显效,价格触底后低位回升。但当前水泥市需求仍处低位,水泥市场供需失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水泥出厂价格大幅回升的动力仍显不足,10月中、下旬以来,各大水泥集团纷纷提高水泥挂牌价,但执行效果有所折扣,水泥实际出厂价格涨幅微弱,水泥出厂价格的回升乏力。
1~10月份水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降幅有所扩大,利润总额降幅微幅收窄
虽然10月份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环比回升,但由于去年同月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正处于峰值附近,10月份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月低13.5%,降幅大于今年以来平均11.2%的水平,因此当月水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量价均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同比降幅比前几个月有所扩大。10月份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1%,是一季度以后单月最大降幅,受此影响,1~10月份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7%,自8、9月份连续收窄两个月后又有所扩大(图8)。其中,受益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水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的继续高位,西南地区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保持5%的增长速度。
也是受水泥平均出厂价格上涨影响,10月份水泥产业利润总额有所增长,当月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近40亿元,是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值,1~10月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3.8%,比1~9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同期销售利润率3.1%,比1~9月份增长0.2个百分点(图9)。1~10月份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5.7%,降幅比1~9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1~10月份同比增长2.9%,比1~9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说明面对今年以来的严峻形势,水泥企业并未放弃,节能改造、工艺改进、强化管理等向内挖潜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10月份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今年以来投资区域变动较为明显
1~10月份全国水泥制造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6亿元,同比下降11.1%。其中10月份当月投资额同比增长9.8%,华北、华东地区投资占比分别为20.8%、24.4%,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5.7%和8.7%;从投资构成看,10月份投资中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比重为41.3%,表明水泥制造企业设备工艺技术改造仍在持续进行。从今年以来投资的区域分配来看,东部地区投资比重有所下降,中部地区比重有所上升,西部地区投资在一季度后稳定保持在29%左右(图10)。截至10月份,东部地区水泥投资占全国比重为35.4%,比年初下降近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比重为35.4%,比年初增加13.5个百分点。自21世纪初水泥产业快速发展以来,水泥产业区域布局也在不断调整,中西部地区水泥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增加,近年来随着水泥产业区域布局的不断完善,东、中、西部投资比重基本平稳,今年水泥产业投资区域分配比重的较大波动,主要与企业面对今年市场环境进行的生产优化以及水泥市场分配的局部调整有关。
全年水泥产业发展预判应谨慎乐观
由于笔者对水泥行业过于“感情用事”,从1~10月份水泥产业经济运行情况看,对今年全年水泥产业经济运行预判一定程度上失之乐观。根据历年水泥产业运行规律,11、12月份全国水泥产量将会出现周期性回落,水泥产品出厂价格在“错峰生产”等措施下应不会再次下滑,但上年同期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正处于高点,因此四季度水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降幅仍存在一定的放大预期。水泥企业应提前做好生产调控准备,加强市场预判。
水泥行业发展前景仍取决于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博弈策略
随着近年来水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今年以来水泥市场的严格考验,今年以来全国关停熟料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虽然仍有新增、复产生产线,但今年熟料新增和净增能力均出现下降,而直接面对市场的水泥制备能力预计今年全年将净减少3000多万吨,虽然成果可喜,但放到超过34亿吨的巨大的水泥生产能力中看又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按全年水泥产量下降4%乐观估计,今年水泥市场容量将减少1亿吨,远高于3000多万吨的产能净减量,产能过剩问题仍未有明显缓解。
面对严峻的市场考验,今年水泥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7家年生产规模1000万吨级以上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已超过65%,水泥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0%。在我国水泥市场领域如此庞大、水泥产能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这种程度的市场集中度已经可以对水泥市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博弈结果对未来水泥产业的运行情况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年水泥小粉磨站能力利用率都远远小于大企业集团的粉磨站,而今年小粉磨站水泥产量比去年增长3.3%,能利用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小粉磨站使用的水泥熟料大部分来自大企业集团满足自我生产以外的余量,如此之多的熟料产量与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直接碰撞不无关系,这也是导致今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跌,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行业内因之一。
面对当前外部环境收缩、产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遏制产能释放、遏制价格和效益下滑仍是行业的首要任务。对此,提倡大企业集团应率先垂范,清理自身无效、低效资产,理性释放生产能力。实际上,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企业集团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对被兼并企业都实施了淘汰、改造、管理提升措施,但由于对兼并企业的改造提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目前不少水泥集团内部仍有一些“僵尸”企业存在。这些僵尸企业在今年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大大拖累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建议企业应加快清理;同时大企业集团应科学调控自身产能利用率,今年以来年生产规模在千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熟料总产量的比重已近超过70%,其中超过20%的熟料外销,因此合理控制水泥窑的运转率,对改善水泥市场供需关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水泥市场条件及水泥产业格局下,如果还想通过推高窑炉运转率来争夺更高市场份额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从企业自身出发,如果能够精装上阵、共同实施与行业大局有利的策略,则必将会产生共赢,毕竟企业应该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在此呼吁大企业集团一定不要意气用事,避开零和博弈策略,加强自律和企业信用建设,多从企业效益和行业利益出发,做出合理的经营策略,通过自身行动加强供应侧调节,加快价格和效益的合理回归,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