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辣椒是许多湖北、湖南和江西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样,三地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在4月16日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下称《规划》)发布会上表示,要辩证地看待一个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问题。他认为,在一个区域内产业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
按照《规划》,未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将在六大方面重点发力,其中之一就是产业协调发展。
合力
“你有的我有,我有的你也有。”地理位置相邻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曾出现大面积的雷同,彼此之间互相竞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琦教授认为,如果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破解产业雷同的问题上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打开一扇窗。
于合军在4月1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如果能够合理引导内部竞争、防止产生恶性竞争的话,在一定区域内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
经过长期发展,长江中游已形成一批城市群,其中武汉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生态经济区”。三地在产业的布局上存在一些同质化问题,历史上曾经互相封闭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人为分割区域市场导致的后果之一是,企业的组织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做大规模,缺乏市场竞争力。长江中游城市群要通过协调发展解决问题,而不是画地为牢。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于合军透露,《规划》就如何推进错位发展、如何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等进行了安排,将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勇建议,要避免恶性竞争,应成立整个区域的协同机构,减少政府的干预,通过产业自身去协商解决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问题。他举例说,美国的汽车行业遍布美国各州,当地主要的三家大型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后,协调全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合理布局各地的产业规模,有效避免产业的趋同问题。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通过产业运营中心或者协调中心,合理按照地方消费需求配置生产规模,即按照各地市场的容量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刘勇强调,只有打破区域分割,建立起区域性的市场,做大企业规模,最终企业和产业之间就有联合调度的需求,才能形成产业运营中心。
分工
就像硬币的两面,分工与合作共同存在于中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规划城市群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消除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各个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分工合作。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是31万多平方公里,城市数量多,彼此之间距离较远。肖金成建议,每个城市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加快发展,也要消除行政壁垒,鼓励企业向周边城市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发展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应将零部件生产等延伸或转移到周边城市。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规划》中花费了一章的笔墨,对产业分工协作进行突出强调,并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三个中心被认为适用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
肖金成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规划确定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各个城市应按照功能定位进行产业布局,也可以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建议,为规范竞争,各地应该根据当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特色,来确定主导产业,对与其他省份或地区重复的产业应该相互协调,可采取前后配套,细分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法来避免恶性竞争。
《规划》要求,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刘勇认为,要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市场,应破解地方利益问题,核心是财政问题。
刘勇说,破解地方的利益,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相互承认。他分析说,如果武汉的汽车行业到长沙办厂,两地政府能够对税收合理分配,武汉就会鼓励到其他地方去办厂;武汉的钢铁厂,到江西去办厂,也可以将税收按一定比例上缴到武汉市政府。
这种模式早已有成功的经验,首钢搬到河北省的曹妃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钢从北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一些利润还是会上缴给北京市政府。
刘勇认为,未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将是中央建立起规范的转移体制,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地方政府利益分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