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发布!

2021-12-31 14:31:52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新行动,阔步前行,未来一定会是一片新气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文件,按照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确定的组织方式、工作思路和时间节点,围绕“双碳”工作、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要创新举措及重点突破领域,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组织制定完成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为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十四五”期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指导意见。  

《发展指南》总结了“十三五”以来行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三五”期间,行业规模和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在建材行业首位,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1905亿元增长至2020年17906亿元,年均增速10.74%;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产业中有超过40家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和国际贸易。但是,行业总体上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创新能力较低、产品同质化竞争、市场无序竞争、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发展指南》分析了行业“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两新一重”为标志的庞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体系建设、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等,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绿色、低碳、质量、性能、功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出新,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环境。  

《发展指南》从行业协会角度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以“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绿色低碳、高端制造转型发展导向,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市场发展需求,推动行业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方针,在“十四五”期间,将“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打造技术创新制高点”作为第一要务,提出了11个基础科研重点方向,15项工艺技术装备重点研发方向,19项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创新,5项绿色低碳混凝土技术创新重点领域,6项信息化智能化重点工程。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新行动,阔步前行,未来一定会是一片新气象。  

以下为《发展指南》全文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是建材工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最大宗使用的材料和构件部品,在房屋建筑、桥梁、机场、公路、铁路和各类工业矿业、军事国防工程的建设中广泛使用,不可或缺,是“中国建造”品牌的重要支撑。此外,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也是生态保护、环保利废、应急抢险等重要的社会保障性产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文件,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指南。  

一、发展环境  

(一)现状与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成效显著。  

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1905亿元增长至2020年17906亿元,年均增速10.74%;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商品混凝土产量由2016年的17.90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28.42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2.25%。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各个产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增长,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做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绿色环保功能逐步增强,高端智能制造迈上新台阶,产业生态和价值链整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桩、混凝土电杆、房屋建筑预制构件、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硅酸钙板等重点产业中,已有超过40家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和国际贸易,实现国际化发展。  

但是,行业总体上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创新能力较低、产品同质化竞争、市场无序竞争、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双碳目标”正在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正在有力推动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面临新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  

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标志的庞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体系建设、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等,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绿色、低碳、质量、性能、功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出新,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环境。  

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难以预测,碳达峰碳中和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企业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坚持创新发展,下大力气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变革性、战略性技术,加快绿色低碳高性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端智能制造发展,加快“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步伐,为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二、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绿色低碳、高端制造转型发展导向,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市场发展需求,推动行业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新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敢于开拓创新,着力破除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的因循守旧观念,深入研究行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着力解决技术进步中的痛点、重点和突出问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2  

坚持需求导向  

以城市群、都市圈、城乡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端制造、“两新一重”、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主动拓展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需求。  

3  

坚持目标导向  

以“十四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引,聚焦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环保、产品升级换代、高端智能制造等重要方向,明确行业企业重点创新发展目标,笃定目标、扎实推进,达到预期效果。  

4  

坚持底线思维  

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大局意识,积极应对和防控各种风险与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产业企业发展的资源承载底线、生态环境底线、安全质量底线,确保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三)发展目标  

(一)建立健全自立自强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各种创新主体主导、相互融合的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材料、制品和工程施工专项技术创新中心不少于20个,以各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不少于30个,以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建设科学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不少于20个行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承担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不少于5项,在水泥混凝土材料、制品、工程科技领域不断形成新方向、新领域。  

(二)建立健全标准质量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在各产业和技术领域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群体,形成先进的市场主导制定的标准体系与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引领和规范行业创新发展。建立行业标准化创新专家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创新向生产力转化、标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互动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应用场景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建立基于先进标准的质量信用体系,引领和规范行业企业健康发展。  

(三)形成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在预拌混凝土和各个预制水泥混凝土制品等产业领域形成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发展。鼓励和培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十四五”期末,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2万亿元以上;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为主业、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不少于20家骨干企业实现产品、技术和产业国际化发展,海外建成不少于5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园区。  

(四)绿色低碳环保利废成为产业特色。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导下,2025年行业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成为“无废城市”中环保利废、循环经济和应急保障的支撑产业,工厂环境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骨干企业全面达到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先进水平。  

(五)建立专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推动“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国家职业大典;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全国性混凝土材料、制品、工程专业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在条件合适的大学恢复设立专业课程与学科;建立高教和职教相融合、学位与职业技能水平“双证书”的大学生工程师教育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基地体系;建立行业职业工程师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国际化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专业工程师水平评价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打造技术创新制高点  

1.加强低碳硅酸盐胶凝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低碳节能的普通硅酸盐熟料、低钙硅酸盐熟料体系,发展环保利废的水泥性能调节型矿物材料体系和功能性化学外加剂体系,形成具有水化动力学可调控、强度和耐久性可设计的各种高性能低碳混凝土材料设计理论体系。  

2.发展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学理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优势的高铁硫铝酸盐、高贝利特硫铝酸盐等系列硫铝酸盐基熟料基础理论,开发可全部采用各种低品质矿物和工业固废作为原料的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各种高性能、超高性能的特种硫铝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特种功能砂浆材料体系及其配套的外加剂材料体系。  

3.发展各种高强和功能性人造轻骨料的材料设计和制备理论。深入研究环保利废轻骨料原料体系和烧结机理,建立不同轻骨料对各类混凝土的结构和功能性能的影响机理,形成各种结构和功能谱系的轻骨料体系。建立各种新型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品的设计理论,拓展轻骨料混凝土在各类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领域。研究各类非烧结型环保利废轻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适用的工程应用场景。  

4.建设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工程建设领域的大学和国家级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少于5个国际一流的水泥基材料基础科学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一支国际知名的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科学家队伍,形成一批原创性基础性科学技术成果、引领国际水泥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专栏1:基础科研重点方向  

01  

研究开发水泥各组分水化热力学和及其对水泥水化动力学调控机理,建立水泥、外加剂和性能调节型矿物掺合料组分优化设计理论,实现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发展、抗裂和耐久性等性能的协同优化。  

02  

研究开发早期强度正常发展的低热水泥熟料体系,降低水化热和温差开裂敏感性,满足结构水泥混凝土正常施工要求。  

03  

研发水化和膨胀动力学可设计、可调控的膨胀剂,建立与不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相匹配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成型技术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收缩补偿理论以及不开裂混凝土技术体系。  

04  

研究开发混凝土用纤维、聚合物、微生物等功能复合材料及其载体技术,开发损伤自诊断、裂缝自修复和使钢筋长效钝化的自防护混凝土功能材料。  

05  

研究开发硅酸盐、硫铝酸盐水泥等品种系列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以及与之配套的减水、降粘、收缩补偿等外加剂和矿物材料技术,确保常压养护条件下超高性能混凝土不开裂。  

06  

研究开发性能调节型矿物材料和工业固废材料,通过提纯、超细、复合等材料技术制备单一或复合组分的矿物掺合料,提高水化活性和性能协同性,满足水泥混凝土绿色低碳和各种高性能需求。  

07  

研究轻骨料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建立轻骨料强度和孔结构设计理论,实现轻骨料表面改性和作为功能材料载体技术理论,建立和完善烧结型和非烧结型轻骨料结构混凝土理论基础,建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与功能一体化设计理论,开发自防护混凝土和其他功能性混凝土。  

08  

研究并建立低钙硅酸盐熟料碳化胶凝机制,为混凝土二氧化碳气体养护、混凝土固碳存储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09  

研究并建立健全各类纤维材料(金属纤维、聚合物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对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改性、协同机理,为发展系列超高性能混凝土提供理论基础。  

10  

研究并建立健全各类纤维材料(金属纤维、聚合物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对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改性、协同机理,为发展系列超高性能混凝土提供理论基础。  

11  

深化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防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复合硅酸盐和硫铝酸盐水泥耐海水腐蚀理论、水泥中氯离子固化机理及混凝土中抑制钢筋锈蚀电化学反应的协同理论,为开发新型氯离子固化矿物材料,利用海洋砂石和提高海洋混凝土耐久性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二)砥砺科技创新发展,塑造产业竞争优势  

5.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以行业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和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为支撑,在各个产业和专业技术领域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开放式协同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大学、研究设计院建设开放型、跨学科、上下游、跨行业、国际化的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提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组织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以头部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低碳技术、环保利废、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发展超高性能材料和工程应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需求,争取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性能、品质、档次和技术附加值,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加快淘汰落后,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专栏2:工艺技术装备重点研发方向  

01  

开发具有高效率、柔性化、多品种的预拌混凝土智能化工厂。  

02  

开发粉体均化工艺与装备,提高不同材性、不同密度、不同掺量粉体复合材料的微均化水平,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预混料的匀质性。  

03  

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各种工厂制备和现场施工的搅拌、成型、养护工艺技术和装备,满足超高性能混凝土不同密度、粒度的粉体材料和增强纤维的搅拌均化要求,以及不同产品和工程施工制造的需求。  

04  

开发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监控和调控功能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解决预拌混凝土工作性和质量控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05  

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固废的深度分类、破碎、筛分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利用尾矿与工业固废制备砂石骨料的深加工精加工生产装备,提高利废再生骨料的品质和利用价值。  

06  

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桩智能化成型技术、免蒸压免蒸养材料和工艺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低碳养护技术,提升预制混凝土桩产业低碳节能高端制造水平。  

07  

研究开发新型复合结构桩设计技术、桩基础组合配桩设计技术、新型植桩施工技术与装备、预制桩成品可视化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质量检测和品质管理技术。  

08  

研发混凝土管涵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开发纵筋连续输送、自动变径、内外层钢筋骨架同时滚焊技术装备,开发各种高精度、模块化预制拼装模具,降低模具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9  

研发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用高性能外防护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先进施工材料技术、PCCP在线修补技术。  

10  

研发超薄(板厚3mm以下)和超厚(板厚30mm以上)纤维水泥板/硅酸钙板基板成型工艺技术,提高基板的表面涂装深加工和建筑部品结构复合性能,拓展新的工程应用领域。  

11  

开发通用型、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预制装配式构件部品的高精度模具技术,利用新材料和3D打印技术开发个性化模具定制技术,提高预制混凝土制品尺寸精度,降低制造成本。  

12  

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湿连接接缝的节点设计和建造技术,实现更高的连接节点强度、抗裂能力、抗震性能,开发更先进的“等同现浇”的装配式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体系。  

13  

研发模块化、便携式、可三维拓展、打印精度高的混凝土3D打印装备,研发3D打印混凝土构件配筋技术,开发适应不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挤出打印头,开发多任务协调打印以及施工建造过程可智能控制的3D打印建造系统。  

14  

研究开发超高性能GRC材料与制品,开发自动化喷射与浇注成型设备与生产线。  

15  

研究开发多组分原生态固废预处理与均化、造粒、干燥、烧结等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与装备,开发环保利废、绿色低碳生产制造轻骨料技术装备。  

7.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应用示范与转化。在高校、研究院所、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应用场景示范基地、文化创意园、工业设计众创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品化、工程化、产业化进程。  

专栏3: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创新  

01  

研究开发超大体积、超深地下空间、超深水下工程、严酷环境条件下的高性能特性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技术。  

02  

研发各类预制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强混凝土,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复合外墙板,标准化、通用型、易拆卸、可重复使用的隔墙板、屋面板、楼面板、楼梯及其节点设计与结构构造。  

03  

研究开发高性能聚合物混凝土和砂浆、FRP纤维增强混凝土、混凝土表面防护无机和有机聚合物材料技术,提高混凝土工程结构服役寿命。  

04  

研究开发以轻骨料为载体,各种功能材料预组装技术,提高混凝土对开裂、氯离子渗透、钢筋锈蚀的自防护能力,发展自感应、自诊断、自防护混凝土技术。  

05  

开发结构混凝土用高强度轻骨料,发展高强轻骨料结构混凝土,促进轻骨料混凝土在高层建筑、装配式建筑、桥梁、土木工程结构、海洋漂浮建筑等工程推广应用。  

06  

利用超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开发轻型混凝土管涵、建筑构件、电杆、风电塔架等大型预制品,不断拓展水泥混凝土制品的应用领域。  

07  

研究开发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关键制备技术、化学外加剂及功能复合材料,包括无碱无氯液体速凝剂、促凝早强增强材料,拓展喷射混凝土在建筑结构增强、隧道支护及桥梁修补等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08  

研究开发绿植一体化生态混凝土,满足山体修复与治理、建筑立体绿化、海洋生态环境、沙漠与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需求;开发具有生态功能的构筑物,如生态护岸、边坡、挡墙、地面透水、城市生态景观,人工鱼礁与生态岛礁等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构筑物等,实现混凝土结构与生态功能一体化。  

09  

研究开发超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蓄水管、高性能钢筋混凝土顶管,拓展在综合管廊工程、地下蓄水工程、城市深隧工程、电力电缆隧道工程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箱涵。  

10  

研发推广用于架空线路、铁路接触网、通信等领域的耐腐蚀、高强度、轻体化、装配式、易连接、造型美观的混凝土电杆和输电塔基座。  

11  

研发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在机场跑道阻滞系统、公路隔声结构、建筑吸声、轻质屋面以及军事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发泡沫混凝土在各种土木工程中的填筑应用技术,开发轻骨料泡沫混凝土在墙体、楼面和屋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12  

研发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市政、电力等行业大型工程构筑物的轻量化装配式预制构造技术,满足重大工程项目高效率、高质量、低环境负荷等建设要求。  

13  

开发各类纤维水泥涂装板、造型装饰板、结构用超厚板以及保温装饰、抗爆防火等各种建筑功能复合一体板、不断拓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14  

充分利用混凝土材料性能与质感特色、模塑与构造优势,开发各种石材质感和肌理的装饰混凝土建筑制品,拓展在建筑造型艺术、景观造型艺术、室内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成就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的创新创意。  

15  

研究开发用于混凝土的导电、发光、吸波、吸音、光催化、防辐射、热相变以及各种健康功能的材料及其载体,开发各类功能性混凝土的应用场景。  

16  

研究开发具有良好的挤出性、粘结性和塑性强度的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以及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开发钢筋混凝土3D打印技术,进一步提升混凝土3D打印表观效果和尺寸精度。  

17  

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轻质高强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满足各类海工混凝土构筑物包括漂浮式、半潜式、沉管式隧道等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等的高强、抗冲撞、抗裂、抗渗、耐腐蚀等要求。  

18  

研发推广各类预制桩杆构件在深基坑、地基处理、护岸边坡、公路桥梁、建筑雕塑立柱等工程中的成套应用技术。  

19  

研究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轻量化薄壁建筑构件(如楼板、楼梯、阳台、外挂装饰面板、屋面板等)及其节点设计和安装技术,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各类预制轻量化市政桥梁构件、铁路桥梁构件上的应用。  

(三)加快低碳环保转型,培育创新创意新产业  

8.打造行业绿色环保低碳底色。鼓励企业发展尾矿、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和辅助型胶凝材料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水泥混凝土材料与制品的生产和应用在环保利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固废矿物材料技术和标准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水泥熟料用量、提高固废利用率。  

9.发展高性能通用型部品化预制构件。树立循环利用低碳理念,以绿色低碳设计为引领,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为支撑,向高性能、干法连接、易拆卸、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标准化建筑部品发展,在装配式建筑、市政工程以及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多次重复利用通用型部品,通过节约实现低碳节能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无废城市”、“无废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0.加快开发低碳固碳混凝土材料与制品技术。在各类素混凝土和非金属纤维增强水泥制品的设计和生产中充分发挥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过程中的固碳作用,开发高效二氧化碳气体养护技术。加快制修订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物耗及排放绿色标准,加快推进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开展行业“绿色低碳零碳混凝土技术推荐目录”工作。“十四五”期末,通过绿色评价的企业占比超过20%,代表行业产能规模超过30%。  

11.大力发展生态功能混凝土材料与制品。以创造绿色生态景观、健康环境功能为目标,持续开展以“绿色结构化、结构生态化、健康环境化”为主题的全国生态混凝土设计创新与工程应用大赛,研究开发具有健康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混凝土材料与制品,开发各种生态、节能、环保、健康功能与结构一体化混凝土材料与制品,为生态城市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专栏4:绿色低碳混凝土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01  

研究开发低品位原材料、尾矿及其他工业固废深加工、精加工技术和复配技术、提升固废在水泥混凝土中作为骨料、性能调节型材料的利用价值。  

02  

研究开发利用适宜的工业固废、尾矿、建筑弃土、城市污泥和工业污泥等制造高强度结构混凝土用轻骨料;开发具有环保、保温、功能材料载体等功能的轻骨料,及其作为污水过滤材料、保温墙体、绿植肥料和农药缓释载体、混凝土自防护功能材料载体等新型材料。  

03  

研究开发可全资源化重复利用的混凝土,包括作为水泥生料、混凝土掺合料、再生骨料等,实现水泥和混凝土原材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04  

发展生态混凝土,开发纤维增强和FRP筋增强植生混凝土和混凝土构筑物生态功能化技术,在解决荒漠化、石漠化和河道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建筑绿植化、水环境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生态混凝土材料创新、设计创新、应用创新。  

05  

以设计为引领,开发可拆卸、可多次重复使用、高性能和超高性能预制混凝土建筑部品和工程构件,进一步提升混凝土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绿色低碳的贡献。  

12.发展水泥基材料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推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艺术雕塑、建筑景观等与混凝土制品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建模、3D打印、模塑和石材加工等技术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家具、市政景观、建筑艺术与家居装饰混凝土制品,促进水泥混凝土从单纯的结构材料向结构与功能一体化材料发展,充分展示混凝土的“文化艺术自信”。  

(四)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向先进高端制造转型  

13.加快向先进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通过重构生产和业务流程,延伸产业链,推动企业从单一的预拌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产品制造、标准化同质化的传统产品生产销售,向材料与工程设计、产品定制、柔性生产制造、施工技术服务、工程运维于一体的集成服务商和方案解决者转型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14.加快生产、运输、施工过程数字化技术研发。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攻关,开发预拌混凝土在途性能监控和调控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混凝土质量“最后一公里”的精确管理。加快混凝土构件的数字化建模、3D打印模具、现场3D打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软件硬件开发。  

15.全面采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大力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提升原材料供应链、生产流程管理和工程应用与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配合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原材料和产品集采平台,在危险、繁重工序广泛采用机械手、机器人替代,打造“智慧工厂”、“黑灯车间”,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和远程控制、远程运维,在预制构件生产、存储和施工管理中融合BIM技术,促进建筑设计、建造施工与预制混凝土生产、构件运输、装配化施工等深度融合。  

16.发展各类混凝土性能变化传感器技术。针对水泥水化动力学过程、混凝土干湿、温差、强度变化、混凝土裂缝扩展、预应力钢丝断裂、钢筋腐蚀、混凝土碳化和氯离子渗透等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开发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建立可远程监控、可量化分析、可诊断预警的信息化智能化监控体系,提高对混凝土工程质量和运维安全的保障水平。  

专栏5:信息化智能化重点工程  

01  

开展“智慧工厂”示范,在劳动强度大、安全保护要求高的岗位率先采用机械手和机器人替代,对混凝土生产的流程工序实施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在预拌混凝土、预制建筑构件和管涵等产业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示范线,并复制推广。  

02  

以大企业为主体,发展行业原材料、通用型产品部件互联网集采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加强和改善行业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03  

加强预制混凝土设计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3D打印混凝土模具,降低钢制模具的消耗,减少模具材料消耗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  

04  

开展3D打印钢筋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成型工艺、装备和材料创新,突破3D打印钢筋混凝土瓶颈。  

05  

开展混凝土各种性能检测传感器的开发研究,对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温度、湿度、荷载、开裂、腐蚀性离子等因素变化进行远程监控、预警。  

06  

加快BIM技术和数值化、信息化技术在预制混凝土行业中的应用,提高混凝土构件深化设计和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企业做大做强  

17.鼓励围绕产业链、生态圈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要敢于突破思维惯性和发展路径依赖,根据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的通用性、产品标准化、市场区域性、客户相对稳定等特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跨地域产业扩张,提高区域市场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鼓励资源优势企业改变单一产品生产销售模式,通过向上游骨料、矿物掺合料等资源性原材料产业延伸,向下游工程建设设计、施工领域延伸,提高自主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生产销售与工程服务的商业模式,打造行业竞争优势。鼓励具有渠道优势企业利用市场资源整合相关生产企业,向综合混凝土制品供应商发展,通过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做大企业规模。  

18.以先进标准主导规范市场竞争。支持创新型企业将绿色低碳高端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应用快速转化为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快速转化为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要求,将竞争从传统市场引向新兴应用场景,从低中端引向中高端,加快淘汰落后产品技术,不断适应和满足高性能、高品质、绿色低碳的市场需求。  

19.全面建立行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响应国家“质量中国”建设要求,在已有的企业商业信誉评价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预拌混凝土和预制建筑构件行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以先进企业为主体的质量信用体系建设联盟,打造行业企业质量品牌,彻底改变目前市场优劣不分,优质不优价,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  

20.探索建立行业新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在环保利废、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超高性能材料等前沿领域支持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支持优势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高端制造、服务型制造发展,支持新型科研机构、行业互联网集采平台、混凝土艺术与文创平台等新业态创业发展。  

(六)发挥市场技术优势开启国际化新征程  

21.依托国内市场优势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领域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和国家开放政策优势发展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合作平台,实施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企业在高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智能化、信息化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业投资,不拘一格实现合作共赢。  

22.发挥先进适用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混凝土与制品技术在先进性和经济性方面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的竞争优势,支持和有序引导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桩、电杆、管道、砌块、纤维水泥板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对外产业投资,加强与国内已“走出去”的建筑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大企业合作,共建海外建材工业园。  

23.加强与国际同行组织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国内混凝土材料、制品与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积累的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学和企业合作打造1-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技术创新论坛,发布行业“一带一路”推介技术产品目录,促进国内先进企业和技术产品国际化发展。  

24.开展混凝土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依托行业重点院校建立不少于2个大学国际混凝土专业教育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不少于4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四、支持和保障措施  

25.加强和完善协会服务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协会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科技成果评价、科学技术奖励、团体标准制修订、C10+等各类高层论坛、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各类设计创新大赛、行业年度大会等服务品牌水平,打造国际合作中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提升面向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水平,当好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服务者。  

26.开展行业自律,促进创新发展。协会将建立行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类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打造行业高度自律、企业创新发展和有序竞争、良性竞争、向上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27.建立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体系。向国家申报增设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系列,组织开展行业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工作,与大学和企业通力合作,建设一批高教基地、职教基地、培训基地,培育大国专家、大国工匠。  

28.加强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研究与服务。深刻解读和全面贯彻国家相关产业经济技术政策,在“双碳目标”下全面推进行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为行业营造健康有利发展环境。  

29.加强和完善协会标准化工作创新体系。在各主要产业领域建立“领跑者标准”,支持先进企业组建质量标准创新联盟,建立和完善从产品到工程应用的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先进性适用性评价,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及时更新团体标准,编制中国先进技术产品标准英文版,支撑企业“走出去”和中国标准国际化。  

30.创新发展中国混凝土展。以国内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创新发展和国内巨大市场为支撑,整合相关国内国际会展资源,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混凝土展。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新行动,阔步前行,未来一定会是一片新气象。

2021-12-31 14:31:52

11月26日,山东工信厅发布了《山东省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11-27 11:57:27

Etuoke Banner Yongheng Cement Co., Ltd. was established on July 29, 2009, with its registered addres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Jinghua Oxygen Plant, Qipanjing Industrial Park, Qipanjing Town, Etuoke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its legal representative is Wu Yongping. Its business scope includes licensed business items: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cement. General business items: sales of coal gangue, fly ash, clinker, limestone, granulated slag and gyp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