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以白为美的审美观下,无论性别,皮肤白皙都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甚至遮瑕了不少缺陷。
道理同样适用水泥行业,2016年开始起步攀升的价格和利润正在掩盖全行业曾经浅显、普遍的不足之处。而如果行业选择性失明,仅仅看到高利润这“一白”,不重视“百丑”恐怕将不利于未来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迈进,更不利于从水泥“大国”变成“强国”。
萦绕在头顶的产能过剩从未消散。产能过剩无疑是2015年将全行业推入深渊的根本原因,彼时,主管部门和行业痛定思痛,下定决定让行业摆脱产能过剩的困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行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兼并重组和去产能之路,如何去产能也被推上了行业舆论中心。
这一现象却在近些年逐步淡化,2017年底公布的产能置换新规被认为将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并达到去产能的目标,但政策一开始就遭到行业不少声音的反对,这其中不乏业内专家。当然,产能置换也给不少停产多年的企业“死灰复燃”的机会。中部一省份行业同仁就指出产能新规出台后,不少从2015年开始就停产的生产线,想尽办法重续生产许可证,最终以高价置换出去。这对停产生产线的有效处置似乎有利,但通过减量置换,又使部分死灰得以复燃,这也成为减量置换受到业内诟病主要原因。
节能降耗不再被热议。在水泥价格不断走低的行情下,吨水泥的煤耗、电耗都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在2016年前后召开的行业性会议上,行业领导者都会将如何降本增效作为重要的议题,时至今日,却无形中成了水泥价格还能涨多少,行业效益新纪录在哪里。曾经被行业热议的陶瓷球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动辄4、500元的水泥价格面前,每吨水泥节省几块钱的电费显得微不足道。更别提错峰常态化下,生产时间被压缩的大前提下,还有多少企业愿意牺牲短期丰厚利益去进行有风险的技改。”一水泥厂生产负责人如是说,“产量成了考核中占比最大的变量,我们也就失去了技改的动力。”
8月,始终默默无闻的水泥因质量问题(涉及教学楼的安全)被推上风口浪尖。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质量突击检查行动,好在结果并未让社会失望,除了极个别企业出现问题外,大多数企业产品均在国标要求范围内。“但是质量达标不代表行业重视,而是生产技艺成熟的客观作用。目前不少地区都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企业注重水泥质量再提升?”一行业观察者的担忧。
”目前国内水泥行业似乎疏忽了水泥品质的再提升,水泥品质只有做好,做稳,水泥生产才有意义。企业应当从下游客户的需求去考虑。“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副执行长兼技术总监张振崑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公开表示。
人才恐将成为未来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智能化、数字化的推行让水泥厂人才紧缺的现状进一步明显,由于社会观念、发展形势的转变,水泥厂不再是毕业学子的第一选择。”这其中既有材料学改革的原因,也和水泥行业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体制有关系。从最近的化验室调查结果来看,省内不少化验室人才严重匮乏,设施设备也没有及时更新。“东部一省份水泥行业领导表示。
让员工享受到企业的发展成果,水泥企业应该当给予员工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多通道的职业发展计划、完善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注重内部晋升,大胆使用优秀的年轻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上述部分显而易见的行业短板,装备升级步伐缓慢、与混凝土行业之间壁垒等问题同样亟待全行业重视。“一白”确实能遮“百丑”,但是问题从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自我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