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求京津冀地区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建设完善生态管制制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
京津冀环境治理加速
“京津冀资源环境承载超限,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一位接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制的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该专家介绍,国家要求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建设完善生态管制制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
为此,国家提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2017年和2020年目标:到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全面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到2020年,城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
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由于土壤污染治理是属地环境问题,区域性特征不明显,所以《规划纲要》在环境治理方面主要关注了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国家并未提出新的治理目标,而是重复了‘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中的相关指标。”
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作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京津冀雾霾天气频发,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93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6倍。
“从2014 年全国近地面 PM2.5 浓度卫星反演图可知,京津冀及周边以及河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连续的严重PM2.5 污染区域,河南污染非常严重,部分地点的年均浓度接近130微克/立方米,河南已经在今年5月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规划中。”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薛文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记者获悉,为了更好地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包括京、津、冀、晋、鲁、内蒙古、豫七省区市及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气象局、能源局、交通运输部在内的八部门,已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目前,该协作小组正在联合编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以《规划纲要》为指导,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明确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规划编制已经全面启动。
开展“六河”河流廊道治理
在大气之外,水生态是京津冀地区亟待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
根据官方资料统计,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2014年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三省市人均水资源量239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
同时,该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三省市年均超采量达67.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地面沉降漏斗区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平原主要河流1200公里河段干涸。地表水劣五类水质比重超过30%。
前述专家介绍,在水量管理方面,国家提出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加快压减淘汰高耗水行业产能,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加强水资源统筹配置,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
根据今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京津冀地区要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
“在水质治理方面,国家提出要实施清洁水行动,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永定河、滦河、北运河、大清河、南运河、潮白河‘六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治理,实施白洋淀、衡水湖、七星海、南大港、北大港等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官厅、密云、潘大、于桥等水库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前述专家透露。
该专家进一步透露,国家提出尽快开工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整治渤海湾环境污染,提升北戴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渤海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的环境治理。
联防联控治污机制待建
在大气和水环境之外,京津冀的其他生态环境要素破坏也很严重。
根据官方统计,该地区建设用地过度扩展,土地开发强度偏高。湿地大幅萎缩,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海域生态不堪重负。因此,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控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
前述专家介绍,为此国家提出要以联防联控的方式控制污染。研究制定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研究跨界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海域等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工作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联动机制。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认为,若要落实联防联控机制,还需研究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统筹协调跨区域的大气污染联合联控和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