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上海北界长江,东濒浩渺的东海,南临杭州湾,又是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境内有黄浦江、苏州河、蕴藻浜、川杨河等骨干河道,水系成网,航运发达,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必经之地,亦是砂石料交易最为活跃的区域。
上海是砂石料资源极度贫乏的城市.却又是砂石料消耗保持旺盛的地区。虽然上海已告别高速度、跨越式建设阶段,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基础建设盘子大,因此总体量仍然比较大,每年砂石料消耗量始终在1亿吨以上。
2019年12月17日国家发展及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间时明确指出:根据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规划,2020年我国砂石骨料需求量将维持高位。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在5个方面重点展开,其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中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等是重点。随着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沪通铁路二期、上海火车东站、机场联络线、嘉浏高速等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及以后几年对砂石料需求不会减少。
2、砂石料市场面临形势
2.1供求基本平衡
上海是砂石骨料市场的幸运儿,各地的砂石料汇集上海,再溯长江而上流向各地,黄浦江正成为交易的平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从数量上、价格上给与上海很大保障空间。但是从整个市场层面而言,由于全国资源不平衡,上海也不例外地时而出现”砂石荒”。
据统计,2018年上海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市政沥青、市政水稳用石等,合计砂石骨料用量1.3亿吨,其中石子用量8440万吨,按照中国砂石协会公布的数据,上海混凝土类用砂石只占全国混凝土用量的0.8%左右,人均消费量约5吨;如果加上市政填方、建筑建设、海洋水务等用砂石,按照2003年方式测算,全市砂石料使用总量在1.6-1.8亿吨左右,人均消费量约6.7吨,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传统的建筑用砂供应源在发生变革,基地已从长江、赣江、洞庭湖等地淡水砂,转向淡化海砂和矿山石屑,北方砂和水库砂为补充,质量管控难度在加大,优质机制砂和淡水砂难以满足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构件、制品的需求。建筑用石的来源也有不小的变化,浙江省近年来建设爆发力很强,加上”青山绿水”环保第一,供应上海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主供基地已由湖州转向舟山。福建地区砂石虽然目前作为补充,但市场占有率正在稳步上升。
在矿山企业的支持和中间商的努力下,上海砂石料供应与需求基本匹配,但供应的均衡性有所减弱,砂石料进仓合格品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优质的淡水砂常常奇货可居。从全年时段分析,砂石紧缺状况时有出现,部分企业断供的频率和时间有所增加,但是重大工程、高性能或高品质混凝土用的砂石料数量和质量的能得到保障,优价不一定优质在整个市场体现的淋漓尽致。
2.2价格不断攀升
目前砂石料大数据系统不够成熟,有的企业价格上报比较马虎,因此分析交流还存在一些障得。最近,上海砂石协会在全市随机选取13个调查对象。这些企业分布于上海东西南北,所采集的价格与采购和运输方式有关联,靠岸(进仓)价格差异较大,虽然样本数据比较离散,但也比较真实。
2019年1月ー10月进仓砂价格。不同月份企业价格高低在31%-60%,平均相差约40%左右。13个样本加权平均价格分析,7月份最低,为106元/吨,8月份价格开始明显上升,10月份达到119元/吨,其走势与市场砂价格走向基本相同。
进仓石子价格差相对比砂小、但企业间高低仍有23%-38%的相差,如2019年1月-10月,平均相差31%左右。加权平均价格2月份最低,为107.5元/吨,4月份开始石子价格逐步上涨,10月份达到119元/吨,石子价格走势与市场价格走向也是相似的。
造成价格悬殊的原因除了采购方式外,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调査数据显示,有长江、黄油江自备码头的价格最低,有黄浦江、长江码头或水路运输可以直达靠岸的次之,没有码头需要陆路车辆短驳运输的、结算价格最高,因此黄浦江交易价格不代表实际价格。
随着有关政策的落地深化,沿江沿河岸线堆场装卸码头改造,自备无证码头的取缔,水上浮吊码头的拆除,水上转运距离在延长,需要陆路驳运的企业数量在增加,砂石料进仓“最后一公里”成为不少企业成本増高的一道坎。砂石骨料离岸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交易价格,东北砂因为离岸价格涨幅高于市场交易价格的涨幅,至今未能成为上海市场主流。
3、几点思考
3.1水洗砂的管控
去年上海砂石协会市场调研时,只有25%左右的搅拌站在使用水洗砂,今年使用的比例已超过90%,使用水洗砂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过去“禁止使用海砂”的规定已名存实亡。虽然管理部门强化了市场监管,用户也加强了使用前检测,但是仍有部分海砂淡化不到位,氯离子和含泥量等指标偏高。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在全范内开展建筑用砂质量检查,发现确有部分砂样不符合标准,作为大宗的原材料,质量把控如何抓好关至关重要。比如对于采用船舱淡化(工艺)方式的,是否需要有统一规定?淡化标准怎么执行?流通环节质保书如何管理?
落后的淡化方式虽然不占主导,但是产生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应该鼓励有规模的淡化企业采用工艺装备现代化、而不能姑息少数害群之马。
3.2机制砂的使用
机制砂是替代天然淡水砂最佳选择,目前碎石生产的机制砂进入上海比较少。优质机制砂除了重要工程成特殊需要外,一般用户采购使用的寥寥无几。分析原因:市场整体需求旺盛形势下,石子销售一片繁荣,带来机制砂生产热情不足;作为远离矿山的供应链末梢,量少犹如人体供血不足,机制砂难以供到上海。虽然石屑属于机制砂范畴,但是因为颗粒粗,级配存在“两头多中间少”的缺陷、又由于石屑中泥粉含量波动大,造成质量不稳定,上海单独使用的很少。石屑与细砂搭配成混合砂,用在普通型、非高等级混凝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实体强度增长较慢,一般达到设计强度的时间要推迟10-20天及以上。石屑一般氯离子含量低,与水洗砂混用可降低有害风险:与细砂、特细砂混合使用,让这些不合格砂有了出路。目前”特细砂、水洗砂”的普遍使用,拓展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混合砂检测一定的随机性,常常成为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引起各方的重视。
为了保证石屑所外观干浄度,减少石粉对矿山环境的压力,许多企业只筛选而不太愿意整形加工。在上海市场一般都是筛选石屑。虽然上海对石屑研究应用起步较早,1998年上海建工材料公司就制定了企业标准,因为当时天然砂供应基本得到满足,行业危机感普遍不强,对石屑仅停留在使用层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使用经验,対实体长期的影响研究还比较浅。华南理工大学殷素红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对质量来说筛选质量远远差于整形处理”;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谭世霖等试验研究,也证明了不同破碎机型、整形与否,石屑“性能有较大差别“。上海需要对石屑更深人地进行探索。
3.3建筑废弃物利用
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在上海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由于房建工程的减量,废弃混土来源减少,土地使用、环境测评等难度太大,使得回收加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抗外界干扰能力差,需要政府部门间协同,清理、整顿无证加工点,培育壮大回收利用市场。
3.4市场预测
“北砂南运”还没有形成气候。东北砂部分缓解了高性能混土的需求,但是距离远信息不够通畅、离岸价格缺乏竞争优勢。物流一环也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受地理条件影响,不能一年四季持续供货。山东水库砂储量有限,且含泥量偏高,品质波动也比较大,价格优势也不大,一般混凝土搅拌站较少使用。“南砂北运”也没有成为市场主流。福建的砂石因为有船型、船舶配置、物流价格等因素。外运的量还比较有限,解决这些还需要时间。目前北砂、南砂暂时只能作为市场补充,机制砂短时间内产量不会有勝飞,预计明年还是以水洗砂和石屑为主。
3.5质保管理
过去砂石仅作为一个产品,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很多题无法解決,现在已形成一个共识,即砂石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要从产业角度站高一点去思考,如何构建新的管理模式。自从1999年起,上海对建设用砂石料实行备案制,通过以备案为抓手,把矿山和混凝土企业连在一起,扶优驱劣保障供给,促进了砂石料市场的有序发展取得非常好的成效。进入新发展时期,由于国家新政策的出台,整顿治理、限产禁产,很多备案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已经失效,现行的一些管理规定没有改变,众多的经销商因为不能备案,缺少出具质量证明的资格,从而衍生出代开质保书。因为矿山不直接与用户交易,中间商没有质量证明资格,质保书内容时常张冠李戴,使用者不了解砂石来源,所谓的质量承诺只是一纸空文。代开质保书做法既不合规,也不利于行业的管理,存在的隐患也很多。为了补上供求信息不对称短板,保证交易链的完整和畅通,建议将事前审核改为事中管理。凡是经过备案的经销商,只要取得矿山委托权限,并对每一批砂石来源及质量负责,都具有质保书签发资格。让质保书发挥追本溯源作用,各方协同构建资源高效的保障体系。
4、结束语
根据中国砂石协会提供的资料:住房建筑面积砂石用量为0.8t/㎡,铁路和城市交通轨道砂石用量平均7km,高速公路砂石用量平均为67t/km,对农村道路新建、扩建没有计算在内,对水利、航道、环保等需求缺乏考量,上海是否可以先行一步,建立砂石料使用数据库。
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是立足于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首个中央文件!《意见》对我国民营砂石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回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支持民营砂石等企业发展,鼓励中国砂石协会发挥建设性作用!《意见》强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人民团体在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上海砂石协会要致力于构建矿山、经销商及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希望政府门间协调,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让部分企业码头有条件地开放,解决混凝土搅拌站砂石料“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能否社会投资共建上海砂石基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战略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