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正制定一项全国碳交易制度,但试点市场免费排放许可的泛滥,可能导致其重蹈欧洲碳交易的覆辙。
拥有全球最大碳交易系统的欧盟,就经历了价格崩盘,损害了公信力的命运。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需求锐减,进而抑制污染水平,同时欧盟也发放了过多排放许可。
15位交易商、经纪商和顾问向路透社表示,中国去年建立的试点市场部分存在许可超发现场。试点市场若失败,将打击碳排放市场用作减排手段的公信力,并让人难免对中国政府建立全国市场的计划生疑。该计划也是中国气候变化政策的重点。
根据中国的试点计划,企业向政府上交排放许可,以交换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多许可都是免费获得,但如果企业超出配额,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入更多许可。
在所有经营试点计划的地方政府中,没有一个公布取得排放许可的企业去年的碳排估计数据,以及有无碳排放量与许可发出数量的对照数据。
已公布的,只是已发出许可数量的概略数字,从广东的3.5亿到深圳的约3300万不等。
尚未有2014年发出许可数量、以及与去年相较是增加还是减少的资料。
不过产业消息人士,各地方政府正面对北京当局让这些计划开始运转的压力。同时,为了让所有产业都能参与其中,他们可能发出可过量的许可,这恐将导致其丧失实际控制排放的能力。
“他们给出的许可,多过于企业的需求,”一名交易商表示,他所属公司在多个市场相当活络;他不愿具名,因为评论此事有其敏感性。
然而,在近期合规期限将至之际,需求疲弱,广东及天津等地的许可价格跌至记录低点,反映出许可可能存在过度发放的问题。数周之内,广东许可价格从60元人民币跌掉至41.50元人民币,天津许可价格则从42元跌至19元。
由于9月中国将发行首波国内碳抵消额,许可届时将会进一步增加,情况可能更加恶化。这些碳抵消额将发放给那些可以降低碳排放的项目,例如建立风力发电厂等。
天津方面已承认,2013年可能发放了过多的许可,2014年计划减少发放数量,但参与当地许可发放流程的一名专家表示,尚未决定最终的发放数量。
“今年发放数量会减少,特别是钢铁行业,”该名专家表示,他要求不具名,因他的聘任何约中签有保密条款。
试点地区的官员多将重点放在确保排放企业依循规定,而数据显示,此目的已基本实现。
不过拒绝公布资料,恐怕将损害及改善这些计划的种种努力,因为愿意加入基本面因素不明的交易商及银行业者寥寥可数。
一名驻北京的交易商表示,他在要求提供资料时被告知,在试运行期间不会有任何数据公布。
“我问他们,那我们要怎样才能预测价格?怎么有办法预测供需状况。他们说,目前这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