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当前割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或将形成统一的体系。
11月25日,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透露了上述消息。
“将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时候,能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苏伟说。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排为目的的市场工具,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的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以此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苏伟说,在碳交易试点过程中,国内启动了相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的要求,通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报告,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苏伟称,在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目前中央将碳排放权交易列入今年的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按照中央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推进,尽快出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CDM和碳市场管理部副主任张昕向早报记者介绍,按照设计,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在五个“统一”的前提下建立,即统一的总量和覆盖范围,统一的配额分配方法,统一的MRV(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统一的交易规则,以及统一的配额履约。
“统一的交易规则里,在国家设计层面上会考虑把试点市场统一起来,不会让市场是割裂的。”据张昕了解,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规划已经有了。
碳排放权交易离不开总量控制。苏伟昨称,国家将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分解机制的方案,同时要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往前推进,有望在今年年底尽早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让碳排放权交易有个坚实的法律基础。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省市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探索。
苏伟说,经过这两到三年的试点,7个试点省市机制建设、法制建设、规则建立、平台建设都已完成,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已经陆陆续续上线交易,总体来讲比较平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截至2014年10月,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共完成交易1375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
根据昨日发布的报告,碳交易配额拍卖合计成交量1521万吨,共获得拍卖收入7.6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5亿元的交易额并不高。以上海为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对早报记者表示,目前上海交易的都是现货,交易量不大,活跃度也不高。
深圳是7个试点省市中首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城市,截至今年6月,其成交额也仅达到一亿多元。
全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如何,尚难以判断。宾晖称,各省都是自己的配额交易,上海到现在还没跨省交易需求的出现。不过宾晖预计,随着更多企业参与试点及社会投资机构的进入,交易量会逐渐往上走。
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统一的市场机制急需建立,尤其是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张昕指出,试点省市的碳交易价格还是政策导向性比较强的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市场供需、减排成本和能源市场供需。
目前7个试点省市,碳交易成交均价维持在每吨20到50元,北京最高时一度达到每吨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