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2015-04-22 09:25:33

在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都将呈现各自的新的发展形态。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资料图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由高速下降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都将呈现各自的新的发展形态。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正确认识水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行业企业必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大环境,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发展的小环境。即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过梳理,笔者认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水泥产业陷入全面、长期、不可逆转的严重过剩。认识到今天的产能严重过剩,水泥行业企业花了很长时间。2004年浙江省水泥的区域性过剩已发出警示,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遏制水泥新增产能。但行业和地方政府却一直纠结于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的看法。国家4万亿元投资创造的市场(有人估计实际投资达30万亿元),激起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2013年国务院发布41号文,明确指出水泥为严重过剩产业,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但是为时已晚,产能严重过剩已不可逆转。

  早在2012年,全国性水泥市场增长乏力就已然显现。国家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导致社会投资结构发生深刻改变。在东部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转型,投资项目对水泥的需求量逐步减少,水泥作为投资拉动的传统产业,陷入需求增速下降,产能严重过剩,价格长期低迷的状态。水泥产量2013年达到24.2亿吨,2014年24.76亿吨,仅增长1.4%。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数据,目前全国水泥熟料产能超过19亿吨,水泥产能超过34亿吨,需求进入所谓“平台期”。目前仍有人建议继续建造所谓最先进的水泥厂,笔者相信这并不符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利益,不会被认可。

  当前,仍有一些专家保持思维定势,按国外的经验分析中国水泥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出比较乐观的看法。例如认为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在8~10年期间会保持24~25亿吨的高水平需求。这种认识显然是基于我国处于“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阶段,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此外,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各级政府不得不通过投资来稳经济,保增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短期看有道理,中期来看这样高的需求难以支撑,能在2~5年内保持这样高的需求就非常不易。必须看到,多年来国家一直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确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态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时间。水泥行业千万不能误判而错失良机,要抓住这一窗口时间加快转型和升级。

  有的专家根据国外的现状,认为国内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甚至认为是“错峰生产”的前提。这可能导致社会对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目的产生误解,例如认为产业结构可以维持现状。实际上,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窑线产能利用率低和运转率低都是因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的不合理、不得已的生产管理状态。从企业年报上可以看到,先进企业如海螺水泥2014年产能利用率达到93%,还有的企业更高。当然,竞争力较弱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会低于70%。随着水泥市场需求下降,这些企业必将陷入困境。

  2.水泥企业发展从外延式规模扩张逐步转变为内涵式提质增效。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企业必须通过练内功、降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通过兼并重组快速扩张的企业,通过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对标,显着提高了经济效益(例如南方水泥)。虽然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是一个持续努力的方向,但是,可以预期,随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与管理方式的扩散应用,这种效益提升逐渐会趋向极限,企业间在这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3.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的理念得到行业认同。技术供给的外部化和产能快速扩张,导致技术同质化的产能严重过剩,这是基础原材料水泥产业过剩的特点。严重过剩导致恶性价格竞争,损人不利己,没有赢家。经过较长长期的市场竞争后,大企业间逐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共识,逐步放弃了“丛林法则”与“零和”竞争理念。毕竟,中华文化中有“不打不成交”的认知途径,西方文化中也有“打不倒的就是朋友”的处世理念。企业之间刚开始搞市场协同,后转变为争取政府支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进行区域停产限产、“错峰生产”,以缓解市场供需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协同是通过参股融合,形成战略合作(例如中国建材入股海螺创业、同力水泥山水水泥、亚泰集团,华润水泥入股福建省能源集团)。因此,和钢铁等其他严重过剩产业相比,2013年~2014年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水泥行业仍保持了700亿~800亿的盈利水平。这使得水泥产业在国家关注的5大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一枝独秀”。实践证明,这种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协同减产限产方式(不是以企业或所谓行业利益为诉求),得到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企业间股权融合、避免恶性竞争的合作方式,也是水泥行业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有益探索。

[Page]

  4.水泥产业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作为生产标准化基础原材料产品的水泥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海螺水泥和中建材集团最先充分认识这一特点,他们通过借力金融市场,引领了国内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使行业产能集中度大幅提高。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数据,2014年末,产能规模500万吨以上的40余家水泥企业的熟料产能占全国总熟料产能的70%,水泥产能占比超过50%。随着弱势企业的逐步退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5.水泥企业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条件下,水泥企业正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矿山资源优势、资本优势,规模优势等,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受益于国家大力清理整顿乱挖乱采和发展绿色矿山,加之天然河砂逐渐枯竭,为水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混凝土用骨料市场,不少企业的骨料产业规模已达到千万吨级以上。近几年进入骨料市场的企业已获得可观利润。下游产业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也受益于国家“禁现”政策。虽然商品混凝土行业长期形成的应收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尚未改变而且有加剧趋势,但是久经沙场的企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毕竟其商业本质仍是供需关系和市场话语权,企业规模效益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政府对商品混凝土产业的绿色制造要求不断提高和对环保质量监管的强化,留给小型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而且,水泥企业如果能发挥在产业链上的资源协同优势、规模优势以及资本优势,最终将成为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的主导者。

  6.节能减排环保标准法规对水泥产业的约束正在强化。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在不断提升和严格环保和排放的标准法规,并加强了执法问责,这已成为一些落后水泥企业生存的“紧箍咒”。东部发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毫不留情地“腾笼换鸟”,要求水泥工厂限产、关闭、拆迁(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等),不断压缩水泥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环保减排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生产成本因此公平地“水涨船高”,也不是问题。但在市场完全开放,各地政府环保监管和执法情况却大不相同的条件下,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例如北京市的水泥企业必须执行比国标更严格的200mg/Nm3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而销售市场同在北京的外省市企业只需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400mg/Nm3。此外,将来各地方政府不同的碳排放限额和碳交易政策,还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公平竞争。

  二、正确把握水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机遇总是藏在危机之中,不会自行显现,也不是谁都能抓住。只有那些在思想上、能力上做好应变准备的企业,才有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正确判断大趋势,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有助于迎接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

  1.水泥产业将重新定位,从原材料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中国水泥发展的“野蛮生长期”。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支撑了中国1700多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发展,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全面和严重过剩局面。曾几何时,水泥产业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拉动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由于资本密集和规模效益,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是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香饽饽”,不少地方打造了大型水泥产业基地。然而时过境迁,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市场需求与水泥产能开始严重失衡,企业效益下降。此外,因属“两高一资”产业,特别是在雾霾严重的城市和地区,水泥企业逐渐被地方政府不待见,“腾笼换鸟”、“限产限排”等一系列政策开始影响企业生存。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水泥企业的生存环境演变是一个非常鲜明的风向标。如果仍以原材料产业定位,水泥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将面临逐渐被边缘化和淘汰的风险。因此,整个水泥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发展使命。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作为水泥制造企业,应该塑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这还只是当“好学生”的努力,至于“毕业后”社会是否有“需要”则是另一回事。企业需要更进一步,通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打造承担工业和城市废物安全处置的社会责任和环保功能,争取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支持和依赖。长远来看,只有通过环保产业的认定,协同处置过程中生产的水泥获得环保产品的认可,企业才能确保永续生存和发展。

  过去,水泥企业大力开展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并因此争取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税收优惠。这种利废行为逐渐地演变为排废企业和利废企业共同的逐利行为,政府和社会也因此淡化甚至漠视水泥企业利废的环保贡献。

  但是,通过环保部门认定并颁发许可证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废物为水泥产业环保转型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目前对污泥的协同处置虽然存在竞争,但是,相对于污泥焚烧发电,或相对于污泥在其他在建材产业中的利用,其不产生二次污染排放和处置过程安全卫生的特点,使得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得到市政部门的认可。目前最具争议性的是对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置。由于先入为主,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早已进入市政环卫规划,并争取到国家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有一大批环保专家服务于垃圾焚烧产业,其中有的成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质疑者和反对者。尽管不能像垃圾发电企业享受政府补贴,一批龙头水泥企业仍坚持不懈努力,华新水泥、海螺集团、华润水泥、中材集团、金隅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建立了适应不同条件下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各种技术路线和产业示范工程,为水泥产业向环保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正在完善和提升,市场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不论支持垃圾焚烧发电的专家认可与否,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不产生二恶英、不产生固体危险废物、不影响熟料生产质量,不导致公众反对而产生重大社会稳定问题、不需地方政府划拨土地、甚至不需要中央政府额外补贴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只要市场公平竞争,严格环保监测,笔者相信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选择会逐渐转向水泥窑协同处置。但是,市场资源有限,水泥企业应加快行动,占领这个战略竞争高地。

  可以肯定,通过将水泥产业定位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关键节点产业和协同处置工业危废物、城市垃圾的环保产业,水泥产业将会实现华丽转身,以新的绿色环保产业功能拥抱生态文明建设,以环保水泥产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Page]

 2.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将提升大型企业的竞争力

  今年3月3日工信部发布《2015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政府将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智能化。建材工业要开展智能工程、数字矿山、物联网发展试点示范。实际上,大型企业集团如海螺、华润、华新等早已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营销管理水平,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企业引入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能效管理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将是技术与管理升级的必然。由于这需要较大的投资,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拉开大型企业集团与弱势中小企业的差距。

  3.材料缺乏革命性创新,水泥产业将逐渐失去发展动力

  这是假设前提下的发展趋势。自1824年发明以来,硅酸盐水泥材料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从立窑发展到节能、高品质和生产高效的现代新型干法工艺。我国新型干法技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熟,生产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先进水平。与工艺创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硅酸盐水泥基材料技术创新未能有革命性突破,因而应用领域未能有突破性发展。与此同时,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将显着提高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中长期来看,这将从消费端减少对水泥混凝土的需求。可以预见,如果没有水泥基材料革命性创新带来新的市场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筑物服役寿命的延长,也随着其他材料的竞争(例如结构钢、复合材料、各种新型墙体材料等),水泥需求将逐渐下降,直至一个维持性的最小需求。当然,如果水泥基材料的创新出现重大突破,极大地拓宽应用领域,则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4.过剩产能难以化解,企业发展将两极分化

  作为基础原材料的水泥及其水泥基材料制品还没有(或还不能)进入大众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企业不能自主创造市场和消费,只能被动地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的水泥混凝土市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房屋建筑。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泥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可以在后工业化国家追踪溯影。笔者考察过欧洲、日本和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泥工业,目前的市场需求仅为其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目前,我国已建成新型干法熟料总产能达19亿吨。全国水泥产量2013年24.2亿吨,2014年24.76亿吨,增长很少,也可认为基本没有增长。新常态下如此庞大的产能怎样消化,很难想象。我们不宜向国外转移过剩的生产产能,一是不经济,二是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进一步淘汰节能减排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关闭多余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将是企业生存不得不付出的惨痛代价。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同地区的水泥企业所处的环境将会大不相同。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政策创新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水泥市场需求不再会有万里无云的投资阳光普照,不同地区的企业有的将面临“乌云笼罩”,出现生存危机,有的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的阴晴相间,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将体现在定向精准、体现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战略举措。例如,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铁路投资和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要分别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重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此外,还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建设等重大项目。但是,尽管国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以来,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最近的数据表明,2015年一季度全国的水泥市场很不景气,许多企业甚至春节后都没有开工,全国性水泥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大企业集团的利润同比降低,更多中小企业将陷入亏损。

  5.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弱势企业将被迫退出

  行业发展中不断强化的两极分化,客观上将有利于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发达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这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集中度将有多高,达到这一状态的方式和途径会怎样,尚不可确知。目前已见端倪的是大多数省市已形成3家~5家大型企业主导市场。国际上正在进行中的豪瑞和拉法基强强联合给了我们新的想象空间。可以大胆设想,将来的中国水泥产业将会由30家~50家大型企业主导,一批具有差异化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实现柔性化生产、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实施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将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一些地区的弱势中小企业已错过了大企业大规模收购兼并的机遇。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振,政策鼓励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收购兼并成本较高等原因,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已发生改变,例如前文指出的“走出去”海外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弱势企业生存环境将不断恶化,一些企业终将难以摆脱停产、关闭的命运。根据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数据和内部资料分析,在2014年全行业形成的780亿利润中,海螺水泥、中建材股份、华润水泥、华新水泥这四家企业的盈利已占全行业30%左右。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亏损面有所扩大,弱势企业已面临严峻局面。

  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已成定局。尽管国家在加快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工程建设的开工,但是市场上半年是否能走出低谷,有待观察。今年下半年,特别是以后水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受到的政策和社会投资的拉动。在投资阳光不再普照的竞争环境中,在竞争将更加激烈的条件下,弱势企业的退出已是大势所趋。过去一些弱势企业生存的办法是在违标生产、环保甚至税收方面钻空子,占便宜。但是,随着当前法制建设的强化,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以及政府失职的问责,这种生存法则将逐渐失灵。今后能够生存的中小水泥企业,只能是那些在拥有原料或燃料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的企业。笔者建议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审时度势,尽快主动与大型企业结盟,实现合作共赢。

[Page]

 6.产业资本“走出去”,实施产业国际化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企业“走出去”并不能解决国内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但确有助于化解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金融资本的过剩。中国水泥技术装备已占据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以SINOMA为代表的中国水泥工程技术品牌,带动了国内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的出口。

  笔者曾考察访问过的日本和台湾的企业,其企业过剩的窑炉生产线只能闲置或作为他用(例如用作生活垃圾的发酵设备)。他们“走出去”的是资本、技术装备和管理。在中国水泥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技术先进、有资本实力、有国际化管理能力的大型水泥企业将成为引领者。尽管“走出去”的风险很大、门槛很高,仍没挡住有实力的大企业。华新水泥2013年在塔吉克斯坦第一条线投产、海螺水泥2014年在印尼第一条线投产,这些成功发展的案例,正在鼓励其他大型企业紧随其后。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多企业正在沿线国家布局自己的水泥企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泥将从走不出国门的“山大王”转变为国际化的产业,对国家和平、合作、发展的外交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正确制定转型与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座谈会和全体会长会议上,乔龙德会长提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思路,即要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向纵深转折;紧扣主要矛盾和瓶颈,创新“三新”(政策、科技、标准创新);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和“走出去”步伐;紧扣节能减排,创新服务产业链;紧扣协会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从水泥产业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行业和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正确的转型升级战略和举措。

 1.产业转型方面

  首先,加快向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绿色制造产业转型。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各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为准则,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随着各种排放物收费政策的实施,除了节能以外,减排也将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快向环保功能产业转型。以先进的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为支撑,重新准确定位企业环保功能和协同处置废物功能,并争取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向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在水泥材料制造流程中,充分利用其他产业废弃物替代原料和燃料,生产高品质、高性能水泥材料。充分利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鼓励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要向纵向一体化多元产业转型。充分发挥资源、资本、规模、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上下游关联领域如水泥与混凝土用矿物材料、混凝土骨料、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等建立相互支撑的多元化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产业升级方面

  首先是技术升级。窑炉节能技术、氮氧化物减排的分级燃烧、SNCR和SCR技术、高性能熟料和水泥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能效管理技术等是当前行业急需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技术升级。中国建材联合会发起,与行业内骨干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共同实施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创新,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使我国水泥生产线在环保功能、产品质量、品种、智能化程度、污染物控制与减少排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为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第二是产品标准升级。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最近呼吁我国水泥产品标准应与国际标准看齐,淘汰低等级水泥。淘汰低等级水泥的理由过去提了很多,经过行业努力,已先后在通用水泥国家标准中去掉了PO32.5,PC32.5品种。这次从大物流的角度提出的理由具有说服力。目前水泥生产中,各种混合材先从原料地运送到水泥生产工厂,例如从钢铁厂购买的矿渣、钢渣,从发电厂购买的粉煤灰等。生产的混合水泥产品又从水泥厂运送至混凝土公司。如果这些混合材直接运送到混凝土公司,必然要省去一部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意义显而易见。其实,不在水泥产品中而在混凝土中掺用混合材的建议早已提出并在业界引起争议。过去水泥企业普遍认为这是将企业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输送给下游的混凝土产业(这也是前文所说的水泥企业利废意义的蜕变)。

  在标准的技术方面,有些专家质疑混凝土生产中掺用混合材难以混合均匀,会影响混凝土质量,这种担心可以理解。随着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产业,在行业利益方面的争议已经弱化,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笔者几年前就曾提出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创新的建议,即在生产流程中可增加一道多组分粉体均化工序,以解决粉体材料混合的微均化问题。现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中掺用多种混合材已成为常态,只要解决混凝土生产中多组分粉体的均化问题,放弃低标号混合水泥品种并不会影响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笔者在去年讨论修改标准的水泥标委会上发言指出,取消PC32.5最关键理由其实与之前取消PO32.5一样,即低等级混合水泥的质量失控问题。因为目前检测技术未能为标准实施提供保障,给人为的违规违标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日前(4月7日)中国建材报报道“河北公布水泥等四类产品抽查结果”,其结论是产品质量不合格项目均为氯离子,而且问题企业都是小企业。由于通用水泥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强度,一些企业利用标准的缺陷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缺失,掺用本地的非标混合材以降低生产成本,甚至违规违标采取参加含氯盐的助磨剂、增强剂,生产低等级混合水泥产品。实际上,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不久前一家企业与中国水泥协会打官司时,这一点成了该企业的一个致命软肋——违标生产,最后不得不撤诉和解。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水泥标准的不完善的确是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通用硅酸盐水泥是全国工程设计规范中通用的用于结构工程的标准化原材料,即在设计规范中已假定全国范围内的水泥产品组成质量都应该是相同的。许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没有这个概念,同时,也对水泥的其他性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强度达标就行。水泥标准不仅是生产企业的行为规范,也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保障。从行业的角度,水泥标准的升级应该是以满足用户对水泥性能需求为导向的升级,应该是满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要求的升级,也应该是全面质量控制水平的升级。目前通用水泥国家标准的修订仍正在进行中,全行业应高度重视,通过标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是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技术结构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除个别老少边穷地区外,立窑、湿法窑、中空窑等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一些先进企业以集约化、自动化、大型化的新型干法线为主,装备、质量、环保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随着水泥产业的重新定位,对新型干法窑线的节能减排和环保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粉尘、氮氧化物的“近零排放”,二氧化碳的减排、捕集和利用等。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如前文指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四是产业社会功能升级。首先,水泥工业要摘掉“两高一资”的帽子。今后,水泥工业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应是因为高能耗、高排放、高资源消耗以及产能严重过剩等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问题,而应是因为水泥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不可替代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因为水泥工业已成为不污染环境、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的环境友好产业,因为依靠水泥工业综合利用其他产业废物、形成了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化生态产业链,因为依靠水泥工业安全无害化处置各种工业危废物、城市垃圾,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环保基础设施。这种转型升级应该是中国水泥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愿景。

  3.产业政策创新方面

  水泥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保障。目前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受限于政策缺失、政策落后甚至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竞争。近期产业政策创新需要关注以下方面诉求。

  (1)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创新发展。重点应对落后产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界定,既不再已窑型、设备和规模等划分,而应以能耗、排放、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来定义;

  (2)修订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解决一些废弃物利用没有进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因而不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问题;

  (3)制定认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功能企业的政策,让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像垃圾焚烧发电一样公平享受同样国家补贴,协同处置中生产的水泥享受国家环保产品的待遇,要求社会优先采购,促进绿色消费;

  (4)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泥产业碳排放指导性政策,包括排放基准的确定,碳排放交易、碳排放的核查等,避免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5)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目前在落实国务院2013年41号文方面,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或者不给力,或者迟迟未能出台;

  (6)在结构工程中限制使用低等级水泥的政策。在住建部和工信部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的政策中要求设计采用高等级水泥产品,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全面提高混凝土性能和工程质量。通过调控市场需求倒逼水泥产业转型升级;

  (7)在国家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中将水泥厂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包括在内。

  以上是笔者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经过转型升级发展,国内水泥产业将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实现绿色环保发展。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将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并引领国际水泥产业发展。一批引领创新的水泥工程技术装备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先进的中国水泥企业将成为中国水泥的杰出代表。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5月19日,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硅酸钙水泥板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及2016年会在安徽芜湖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硅酸钙水泥板分会第二届理事会负责人选。姚元君任硅酸钙水泥板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王海燕任硅酸钙水泥板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

2016-05-19 17:39:34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是服务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一种竞争性材料产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技术和产品持续创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期待行业内广大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赢在创新,让创新成为我们企业的生命本征,成为我们事业的不竭源泉。

2016-02-01 10:32:27

为加强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在绿色建筑和墙体改革中的应用,引领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一场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行业的盛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分会成立大会及技术交流会12月20日在浙江湖州隆重召开。

2015-12-20 22:56:58

12月13日,2015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美丽的蓉城成都隆重召开。"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赢在创新"为会议聚焦主题。权威、引领、创新、荣誉、表彰、实用、综合、互动等关键词围绕本届大会。

2015-12-13 12:40:43

11月21日,“科之杰杯”全国混凝土职业技能大赛在北京建材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0支参赛代表队共同为我国混凝土行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操技能互相比拼。

2015-11-21 13:42:18

在11月3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上,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建材企业、科研院所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良策,围绕“2015—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从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打造协同平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互联网+”等多角度切入,梳理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和目标,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2015-11-03 21:28:43

10月31日,第三届全国桩基础材料与桩基础设计施工高峰论坛暨2014年度“建华工程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中国公路学会、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北京建华建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2015-11-01 00:05:36

10月13日,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这是大会“诞生”近百年来,首次由中国主办。大会主题是“低碳水泥与绿色发展”。

2015-10-13 10:51:11

在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都将呈现各自的新的发展形态。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2015-04-22 09:25:33

2015年初“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规划、长江经济带等大力拉动投资的概念不断热炒,作为受投资拉动的预拌混凝土行业,2015年又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2015-04-21 11:33:13

2014年预拌混凝土消耗量同比增速较去年大幅下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随着产量增速的下降同比增速大幅缩减,从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商品混凝土价格较为稳定,与2013年相比有小幅上涨。

2015-02-21 08:53:0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常态下,我们内有强大竞争对手、外有高端追赶目标,更有伟大中国梦引领。我相信并已看到,压力正在转化为活力,挑战正在转化为机遇,2015年必将是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的一年,必将是行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一年。

2015-01-31 08:12:46

2014,你还没有离去,你还在我身旁。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回想起了那些难忘的时刻?新年伊始,盘点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 360秒就能让你更加清晰地看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所走过的道路。

2015-01-21 14:39:04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家很焦虑。当然,我们的企业家不会一直焦虑下去,而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现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已经走得非常稳健。

2014-12-30 18:07:12

在2014年度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会长徐永模再一次谈到了技术创新。他呼吁行业人士,要时刻关注技术创新,因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创新势必会对行业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14-12-30 17:20:31

此次2014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在作会议主题报告中,首次谈到了行业之间的竞争问题。

2014-12-30 16:51:47

12月14日,第六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年会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召开。会议由CCPA膨胀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刘立主持。

2014-12-14 20:45:59

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主办,武汉建筑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双强管业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12月14日在武汉开幕。

2014-12-14 12:56:15

12月14日,“2014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武汉召开,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4-12-14 10:03:38

2014年12月13日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七届五次理事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协会会长徐永模,副会长韩先福、邵俊、陶伯强、王贵福、王刚、姚元君、李建华、尹成绪、王玉雷、刘长杰、吴文贵、田玉波等,秘书长孙芹先以及协会理事单位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

2014-12-13 20:48:03

备受瞩目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年度盛宴——2014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今日(12月13日)正式拉开帷幕,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与行业各界代表大会已经积极前往会议所在地湖北武汉。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经济新常态 发展新思维”。

2014-12-13 13:54:14

10月31日,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

2014-10-31 10:50:05

鄂托克旗永恒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07月29日,注册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棋盘井工业园区晶华氧气厂南,法定代表人为武永平。经营范围包括许可经营项目:水泥生产、销售。一般经营项目:煤矸石、粉煤灰、熟料、石灰石、水渣、石膏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