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泥暴涨说词挺多,建筑业有媒体称,2018年秋冬的暴涨却有其非理性非市场的推力。这就是水泥行业利用国家环保与去产能政策,运用错峰生产减少供给产量,造成供不应求,再借助大企业间的价格协同,来推动价格上涨,造就虚高的价格体系。还有财经媒体更耸动称,相比之下,暴利的房地产行业在水泥行业面前也是抬不起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但长久以来房地产暴利烙印还在,将水泥与当今形势下房地产进行比较,并采取将水泥与房地产并列做法,真是深感“荣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于2018年10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2018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回答中有一段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实现利润增长,分别增长了150%和41%。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利润上涨是对之前由于价格过低的一个恢复性上涨,也不能过于乐观。
水泥实行市场调节价,是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恢复性上涨说明了一段时间来,水泥销售价格并不合理。
在价格上涨中有一块是生产成本上升所致。如环保标准的提高,安全标准的提高,将原来由社会负担的,回归到产品中。还有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也要传递到价格中。原燃材料价格波动,也要传递到价格中。
在价格上涨中也有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的因素。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下停限产应急措施不同程度减少了供给。从另一方面说,错峰生产、应急措施同样也是有成本的,特别“一刀切”时,成本更高,这些也要传递到产品价格上。现在,不少省正在实施差异化政策,比如,对达到超低排放企业或对“领跑者”企业可不参加错峰生产或减少限停产时间等。相信,供求状况会有较大改善。
当存在一些企业不可控因素导致水泥成本上升时,不少水泥企业并不会“心安理得”,而是更努力去挖掘节能降耗潜力,为社会分担价格上涨压力,请看,近日,《中国建材报》有篇题为“西北龙头祁连山水泥子公司节能减排技改工作纪实”报道,报道了祁连山水泥3家子公司采用了淄博科邦热工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节能降氮烧成技术”,对回转窑烧成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以甘谷祁连山公司为例,标准煤耗降低约10公斤,氨水用量减少44%,电耗平均降低5度,熟料强度提高1个兆帕,熟料温度从170℃降低到了70~80℃。在降低消耗的同时,产量平均达到3050t/d。
淄博科邦的创始人郭红军在记者采访时表示,祁连山水泥集团选择这3家建设较早的2500t/d生产线进行先进烧成技术改造,既是对科邦的信任,也是一种挑战。当前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加之环保政策从严监管,水泥烧成系统不仅影响到企业效益,长远来看更是威胁到企业生存。可喜的是从3家企业改造后的实际效果看,不但综合技术指标大幅提升,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企业还具备了当前国内外“先进烧成系统”的特征和性能,具备了未来进一步提升的条件。3家企业的成功改造,最大价值还在于从技术方面打破了人们的传统理念和认识。
可以说,水泥企业一直在努力。新型干法工艺替代湿法工艺,使能耗降了近一半,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水泥相对比价一直在诸多原材料中处在低位。即使这样,在节能降耗上还在不断努力挖潜。2017年重点用能水泥行业能效“领跑者”可比熟料综合能耗(kgce/t)已到了95.7,比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规定的先进值110足足低了13%。
通过节能降耗,对环保起了积极作用。通过节能降耗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泥价格的上扬。作为用户,也面临着如何降耗挖潜的问题。怎么节省材料消耗,怎么减少施工中废弃砂浆量等。面临价格上涨时,事关各方都担待点,共同消化点,毕竟和气生财!
水泥企业在实施技术改造中,还需遵从工信部《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所明确“依托现有装置实施治污减排、节能降耗等技术改造项目,在不新增产能的情况下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的规定。也就是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规模提升途径实施节能降耗,如有产能的增加,需履行产能置换。
技术服务型企业与水泥生产企业相互信任和紧密结合,对水泥企业节能降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能降耗是水泥企业提高竞争力永恒的主题。社会各界也应看到水泥企业在降低成本上所做的努力。也期望技术服务型企业与水泥企业有更多信任、更紧密结合,继续迈步在节能降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