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需解好两个不等式

2016-08-02 09:34:10

李克强总理在7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关于市场化化、法制化去产能的部署,不仅进一步彰显了中央加快去产能的决心,同时也是对行政化去产能方式的纠偏。

产能过剩

  李克强总理在7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关于市场化化、法制化去产能的部署,不仅进一步彰显了中央加快去产能的决心,同时也是对行政化去产能方式的纠偏。

  客观地看,产能过剩并非经济社会的偶然现象,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必然和经常表现;而且,也并非中国的特有的“烦恼”,恰如西方的农场主会“倒牛奶”,中国的奶农也会干同样的事,这与“性本恶”无关,而是市场使然。

  尽管“去产能”与“倒牛奶”显然是两回事,但背后都有一双同样的手——市场机制。只不过这双手作用的方式、力度和效果因市场运行环境的不同而异。

  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产能过剩应该是相对的、短暂的,至多是周期性的;在价格机制调节下,市场供给与需求会自动地实现“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钟摆式运动。但在中国,由于政策性、体制性因素的介入,市场机制被行政机制扭曲,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毒瘤”,表现为长期性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

  惟有挖去产能过剩这颗“毒瘤”,经济的供血与造血功能才能恢复正常。这或是决策层将“去产能”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的原因吧。

  李克强总理就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曾明确提出要抓好三项任务,即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而如何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推进去产能工作,显然并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问题,其中包括两个不等式组成的约束条件。

  其一:宏观过剩≠微观过剩

  这是一个显然的不等式。但这个不等式要告诫我们的是,在去产能问题上,我们必须厘清宏观与微观、政府与市场、行政与法律的关系。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产能过剩?一般认为,产能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而产能过剩指的是生产能力总和大于消费能力总和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

  显然,基于生产能力总和与消费能力总和对比的产能过剩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产能过剩根本上是一个宏观性问题,通常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应该是宏观过剩。因为我们分析和探讨产能过剩问题是基于对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比较,而消费是一个全社会的概念,消费的全社会性决定了与之对应的产能也应是全社会的。唯有从宏观上、整体上才可能对某种产能是否过剩形成总体判断,这种研究和判断才会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宏观又脱离不了微观,宏观产能过剩是对微观产能过剩的总括和归集,宏观过剩产能的压减需要依托微观产能的压减。

  那么问题来了:宏观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是如何产生的,是微观过剩的简单加总吗?“去产能”又是如何分解落实到微观主体?

  一方面,宏观层面的产能过剩能否真正反映微观主体的产能过剩状况?

  目前,国际上尚无对产能过剩的科学界定。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在产能过剩的界定与判断标准方面也多有分歧。有学者提出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等判断产能过剩的三个标准,也有专家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库存、产销率、价格、亏损面等六项指标。总体上,我国在判断产能过剩方面是借鉴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做法,采用产能利用率,结合行业的产销、财务等指标来衡量是否过剩和过剩程度。

  产能过剩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影响过剩产能化解的有效性,造成宏观与微观的偏离。权且撇开产能过剩标准问题,从产能过剩压减指标的形成看,其大抵路径是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即:先由各个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对辖内相关行业的产能摸底,形成拟淘汰和化解的产能计划,以及计划淘汰的企业名单、主体设备(生产线)和产能,上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区申报的淘汰和化解产能计划,下达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指标目录。

  这种路径势必暗藏各地区申报的过剩产能数与实际数存在较大差异的可能。出于各种动机,企业、地方政府都可能存在少报或多报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申报数会远远小于实际数。除了主观上对压减产能的消极导致少报、瞒报外,还可能由于统计制度与技术方面的问题造成漏报。比如一些实际处于停产的企业,按照规上工业统计口径,产值为零,相应的产能也不纳入统计。

  但也不排除多报的情况。比如前不久媒体曝出的全国各地申报的煤炭、钢铁行业压减产能目标远超国家目标即是鲜明的例证。国家提出的去产能目标是:煤炭、钢铁行业未来3年至5年内分别压缩产能5亿吨左右和1亿-1.5亿吨。但各地申报的目标显然远超国家目标,仅河北省压减钢铁产能目标就达1亿吨,而晋陕蒙三大煤炭主产区要化解的煤炭产能已经接近4.8亿吨。这种情况,表面看是好事,反映了地方压减力度远超国家预期;实则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某种利益冲动,比如国家明确用于化解产能过剩的1000亿专项奖补资金所产生的诱惑力。同时也反映了宏观产能过剩与微观产能过剩的差距之大,反映了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或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上报的计划淘汰落后产能、压降产能企业名单、主体设备(生产线)目录是如何出来的,又是如何落实分解的?从统计申报到落实化解,中间是否体现了市场原则,体现了对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权益的尊重与保护?[Page]

  从政策设计角度,过剩产能是一个总体概念,是由诸多独立自主的企业的产能组成。具体到单个企业,其产能利用率情况则千差万别,有些企业产能明显过剩,也有些企业或许并没感受到、实际上也不存在过剩问题。这种情况下,让谁压、压多少?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作为依法设立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如果产销正常、库存也合理,并不存在实质的过剩问题,凭什么要求其压缩产能、打破自己的饭碗?如果用行政手段推动企业压减产能,依据又何在,是否会存在选择性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靠市场,企业主动压降的动力又在那里?这一问题处理的好与不好,关系到政府公信力问题,并可能引发社会稳定性问题。

  如果仅从产能过剩的角度看,大型国有企业恰恰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微观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强,财务软约束的状况就越严重,产能过剩现象也越突出。为谋求政治利益或争取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存在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激励,导致或加剧产能过剩。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按市场化原则推进产能过剩,但实践中,在基层,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很容易异化为行政式的“摊派”。地方政府一般是按照压“低、小、散”的思路进行压降过剩产能。从资源有效利用与配置、环境保护及集约发展等角度,这显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角度,这对中、小企业则显失公允的。这种政策趋向,某种程度上是对大企业的保护,并可能因此强化企业扩大产能、做大规模的内在冲动,加剧产能过剩。今年以来,民间投资的快速下滑,是否有个中因素则不得而知。

  其二:过剩产能≠落后产能

  这个不等式其实并非恒定的,过剩产能可能是落后产能,也可能不是。一直以来,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都是被连用、串用甚至混用,可以说是如影随形。落后产能多半属于过剩产能,但也不尽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互相转化。

  一方面,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的判断视角不在一个平面,适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落后产能判断的基础是技术,即根据生产技术水平或生产能力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判断,当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所代表的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能耗、排放等技术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所规定的标准时,其生产能力就是落后产能。而判断产能过剩与否的基础是市场,超过市场需求一定程度的产能即过剩产能。

  因此,不能把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简单画等号,不能不加分析、简单粗暴地把过剩产能当落后产能砍。

  另一方面,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又是互相交织、互相包含、互相转化的。过剩产能中,有许多产能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产能实际上属于落后产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剩产能将逐渐变成落后产能;落后产能往往是过剩的、面临被淘汰的产能,落后产能的淘汰反过来既可能改善市场供求不均衡状况、减轻产能过剩程度,也可能催生新的产能过剩。

  因此,要密切关注二者相互转化的可能。须知,过剩产能无论属于传统还是新兴,如果结构不能及时优化,过剩之后就可能向落后转化。而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由于不切实际地新增先进(或暂时先进)产能,可能引致新的产能过剩,导致产能过剩状况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譬如LED、锂电池、光伏等产业,其产能过剩已非常明显。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过剩现象,往往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行政化的推进与强刺激措施,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价供应土地等,使企业高估盈利能力,一开始就置身与产能过剩中而不自知。

  值得关注的是,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现行的政策可能被异化而催生新的产能过剩。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利用国家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后,允许等量或减量上新项目”的政策,通过淘汰小项目、新上大项目,或淘汰一个项目、新上若干项目的手法,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变相大量上新项目。

  显然,解好上述两个不等式,辩证地看待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问题,是科学、合理实施政策调控,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认识前提。唯有解好这两个不等式,我们才会更清醒地看到去产能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才能在去产能的征途上蹄疾步稳。

  关键是要厘清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管好政府该管的”,实现直接强制型调控向间接诱导型调控转变。在源头上,要“管好政府的手”,防止由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和刺激所诱致的新的产能过剩;在去产能过程中,要把握好政府介入的角度和力度,无论是产能压减对象、数量的确定,还是压减方式的选择,都应尽量去行政化,核心是要尊重和保护被压减对象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资源要素配置等机制的调节,以及制定严格且科学、合理的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法律法规,或是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有效路径。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总体而言,P.C32.5水泥被取消之后,行业内M32.5等一系列水泥产品大行其道,核心原因在于P.C32.5水泥作为一种已经实践证明过符合市场需要的水泥产品并不会因为标准的取消而消失;但在利益面前,M32.5水泥是否能理想化的作为P.C32.5的替代品仍值得考量。

2019-09-02 09:29:36

近年来随着水泥行业加强行业和区域协同,成立多家区域联合公司,区域联合发文,限产涨价的行为,使质疑水泥行业存在“垄断”的声音不断出现。

2019-05-22 09:35:47

“建立去产能基金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水泥行业去产能的必由之路”——访内蒙古自治区水泥协会会长、内蒙古水泥集团董事长刘鹏飞

2019-03-16 11:48:19

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芬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建议,呼吁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试点

2019-03-13 09:53:34

2018年,水泥行业效益超历史水平,然而这样的局面能否持续,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9-03-11 16:23:27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那么,水泥行业该如何抓住这条主线,巩固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星太,从他的视角探索我国水泥行业客观现状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

2019-03-07 16:17:17

进入2019年,随着水泥行业传统淡季到来,水泥价格小幅回落,但整体仍在高位运行。面对着居高不下的水泥价格,下游企业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2019-03-05 09:50:53

进入2019年,随着水泥行业传统淡季到来,水泥价格小幅回落,但整体仍在高位运行。面对着居高不下的水泥价格,下游企业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2019-03-02 16:08:14

近些年来,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协会和企业确实绞尽脑汁,进行了多向探索和实践,比如率先提出并执行错峰生产、先试先行组建平台公司等。由于泛东北水泥行业整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众多专家及协会、企业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可将泛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实行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依法依规化解产能过剩是最有效的措施。

2019-02-25 09:52:00

2018年,一场砂石短缺风暴席卷而至。长江流域黄沙价格持续上涨还货源紧张。部分洞庭湖沙到上海搅拌站价格已突破100元/吨,且还有不断上涨之势。

2019-01-22 09:28:21

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8年全国1-9月投产的水泥产能依然有800万吨之多。水泥行业正在陷入一个怪圈中,虽然面临着严重产能过剩,但大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而是如何保持甚至获得更高的利润。

2019-01-20 16:13:30

温故而知新。对行业改革发展进行回顾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40年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择其重点进行评述。

2019-01-02 10:37:37

回眸水泥行业40年,那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那些标志特点、那些诞生的关键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8-12-29 10:26:13

泥、砂、砼本是唇齿相依的紧密的产业链,2018年,借着错峰,水泥价格大涨利润大赢,砂石乘着环保风暴收缩资源,其价格也一飞冲天,唯有混凝土被动挨打承受痛苦。原本是息息相关的兄弟,现在水泥一骑绝尘,砂石一花独秀,唯有混凝土行业腥风血雨。

2018-11-26 08:54:55

回顾P.C32.5水泥存在的这些年,笔者认为用“生的伟大,死得憋屈”八个字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回顾历史,P.C32.5也曾无比辉煌,不仅长时间占据了国内水泥消费市场的主体地位,更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2018-11-21 09:19:01

在浙江省散装水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前三季度散装水泥的运行稳步向好,散装率保持稳步增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增幅较大。1-9月,全省595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同比增加138家),累计供应量15316.30万立方米,同比增加2698.73万立方米,增长21.39%。

2018-10-29 10:28:30

进入公元2018年,一场砂石短缺风暴席卷而至,伴随着监管飓风的助力,风暴能量逐浪推高,及至8月上旬,形成了无问西东、不论南北,砂石料天量短缺的旷古奇观,这也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短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天价誓不还,一首打油诗还是比较形象的展示了当前建筑用砂的奇缺状态。本文以纪实评论体方式记录城市化建设中的这样一个瞬间,历史长河的一瞬间。

2018-09-13 10:07:53

通过对两起因水泥强度不达标、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建筑拆除事故采访调查,发现东北水泥流通渠道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在很多环节上缺乏规范和监管机制,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的现象。最揪心的是,这些问题为“伪劣水泥”的流通敞开了大门,暗箱操作,浑水摸鱼,不择手段,严重搅乱了水泥市场应有的秩序和公平的交易,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

2018-07-16 16:51:16

6月13日,备受国内外人士关注的2018年首届“全球熟料贸易大会”在杭州拉开帷幕,来自全国水泥、物流、智能化等行业专家和国际大型水泥巨头代表超过400人共聚盛会,共享精彩。

2018-06-14 09:26:04

国际上是否真的已经淘汰了32.5等低标号水泥?据媒体报道,近日欧盟水泥标准EN197-1中将再增加两个新的低熟料含量水泥品种。另外,早在2011年德国的一些水泥工业研究机构就提出,波特兰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可以降低至50%,并开展持续的试验研究。

2018-06-04 16:42:01

5位行业专家对下半年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的趋势进行研判,对相关产业港股业绩走势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8-05-24 11:23:20

据中国水泥网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河南省水泥熟料产量6674.20万吨,熟料产能10233.1万吨,熟料产能利用率仅为65.22%。河南地处中原,是水泥熟料产能大省,但是产能过剩仍是当前河南水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更有效的去产能?围绕“去产能”又有哪些重点工作布置?

2018-05-17 15:23:22

近些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蔚然成风,海螺、华新、红狮等国内大型水泥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强强联合等方式进入这一市场。

2018-04-23 09:10:18

云南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云南省将继续化解产能过剩不松懈,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对未开展产能置换的水泥熟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2018-04-07 10:26:39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水泥”)成立于1999年6月,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集团”)的核心企业,香港H股上市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大型水泥集团。

2018-04-04 09:48:18

3月30日,行业期待已久的2018年中国水泥网年会在杭州盛大开幕,来自全国水泥行业、设备企业超过400人共聚盛会。

2018-03-31 05:11:50

记者在对东北三省错峰生产调研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北方地区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工作的推进,在进展相对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尤以辽宁省最为突出。比如,在错峰执行力上还存在少数企业不按时停窑的情况;在错峰时长上,辽宁省相关部门突然修改错峰文件,将错峰时长由6个月调整为5个月,更加引发了东北整个大区域水泥企业的高度关注与热议。

2018-03-09 09:29:46

春节过后,主流水泥企业普遍开始季节性让利刺激需求恢复,部分区域水泥价格也出现了松动,水泥龙头企业在多重情绪影响下也无可幸免,刚从股灾砸的坑里探出脑袋,又纷纷跌了下去,随即股票开始呈现多空博弈。

2018-03-06 09:58:13

全年全国水泥累计产量23.2亿吨,同比下降0.2%,在建材行业重点监测的30种产品中,全年产量下降的有9种产品,其中花岗岩板材下降31.6%。21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平板玻璃产量7.9亿重量箱,同比增长3.9%。

2018-02-23 09:24:12

2017年,建材工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动联合重组,精准实施错峰生产,在市场需求继续放缓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8-02-13 11:31:35

传统建材工业绿色转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减少排放、辅助环境治理上大有作为。

2018-01-19 09:21:30

中国水泥网资深专家曾家明称,当前,随着错峰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导致一些龙头企业无法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加强,企业之间从竞争关系转变为竞合关系,为涨价提供了基础。

2017-12-25 09:04:10

中国水泥网总经理兼水泥研究院负责人江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水泥价格上涨有诸多因素,但根本因素还是供需关系在主导。”此外,记者了解到,错峰生产也是导致涨价的因素之一。

2017-12-19 09:07:53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定于2017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创新发展大会。

2017-12-12 18:52:59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应以化解过剩产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新增产能要审批从严,避免在新兴行业形成低端产能虚热。

2017-11-21 13:36:32

2017年12月11日到12日,由世界水泥协会主办的“WCA世界水泥大会”将在伦敦举行,世界水泥协会临时主席Emir Adiguezl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做出回答。

2017-10-23 14:33:34

工信部商发改委,对彭寿等6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进行答复。

2017-09-28 09:34:46

随着供暖季的临近,京津冀地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上个月,十部委和六个省区政府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现在,各地正在细化落实方案,其中河南省率先公布了行动细节,拉开了冬季错峰生产的序幕。

2017-09-15 09:33:05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投身环保产业成为水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17-09-07 08:53:04

今年以来,新疆建材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取消低档次水泥等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石材等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全行业运行质量显著改善。

2017-08-29 11:52:07

新疆作为我国唯一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的地区,竟然出现同价的情况,着实让人意想不到。为何会出现42.5等级水泥价格与政策实施前的32.5水泥价格相当?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2017-08-24 09:34:20

今年6月,由中国水泥协会制订的《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公布。《规划》根据《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淘汰复合32.5水泥,鼓励生产和使用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纯硅酸盐水泥。

2017-08-17 14:16:18

全面取消32.5低档次水泥,是行业企业众望所归,新疆两个多月以来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实施情况良好。

2017-07-28 09:18:54

7月26日上午,“水泥行业去产能强自律增效益促进大会暨中国水泥协会七届六次理事会议”在安徽芜湖海螺国际大酒店召开。

2017-07-26 12:37:57

7月26日“2017水泥行业推进去产能强自律增效益大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期间,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坚决采取措施 遏制新增产能》(讨论稿)就如何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提出意见。

2017-07-26 10:20:33

近日,本网刊发的《四川8市水泥企业将大幅减产 水泥与混凝土行业矛盾或升级》、《22家混凝土企业联名请求副市长对水泥行业展开反垄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7-07-20 14:20:0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07-20 11:37:25

国内外最大的区别是,国内水泥企业可以坐在一起协同,现在叫错峰生产,而国外这是不可能的,都有垄断嫌疑。国外这些水泥巨头在资本的驱动下走向了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优化了产能布局,通过合并划分了市场。

2017-07-07 16:17:32

6月23日上午,由中国水泥网、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水泥上市公司年会暨2017基建建材资本化高峰论坛”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大酒店拉开帷幕。其中,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做“凝聚共识 履约践诺 共同努力推进行业健康前行”的主题报告。

2017-06-30 09:14:31

演讲开始前,郑建辉用“危机的前夜”来形容当前行业形式。他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着去产能攻坚叠加需求走弱。从过往多年的淘汰情况看,我国已经落后产能基本已经淘汰完毕,去产能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时期,产能过剩情况依然严峻。

2017-06-24 00:39:26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