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流通渠道隐患重重

2018-07-16 16:51:16

通过对两起因水泥强度不达标、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建筑拆除事故采访调查,发现东北水泥流通渠道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在很多环节上缺乏规范和监管机制,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的现象。最揪心的是,这些问题为“伪劣水泥”的流通敞开了大门,暗箱操作,浑水摸鱼,不择手段,严重搅乱了水泥市场应有的秩序和公平的交易,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

  通过对两起因水泥强度不达标、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建筑拆除事故采访调查,发现东北水泥流通渠道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在很多环节上缺乏规范和监管机制,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的现象。最揪心的是,这些问题为“伪劣水泥”的流通敞开了大门,暗箱操作,浑水摸鱼,不择手段,严重搅乱了水泥市场应有的秩序和公平的交易,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

  这条“流通链”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产品质量、建筑安全、超载运输、偷税漏税、低价竞争等方面的隐患,像炸弹一样随时可能引爆。

  水泥质检程序简单监管不力

  让“伪劣水泥”蒙混过关

  水泥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材料,一旦有伪劣产品被应用于建筑工程当中,必然会威胁建筑的寿命和安全。

  以水泥强度为例,一旦水泥强度达不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可能导致用此水泥搅拌的混凝土强度不达标,进而影响整栋建筑的物理结构受力,轻则出现开裂,重则房屋倒塌。

  吉林两起事件,因为水泥送检相对较早,最终拆除的只是地基部分,已算及时止损。一旦楼盖起来再拆除,或者隐瞒不报蒙混过关,建起来的必将是更多“楼歪歪”“楼碎碎”,国家和社会由此蒙受的巨大损失,这个损失绝非某个开发商可以承担或敷衍的。

  水泥产品质量检验理应是水泥市场流通渠道两端上的重要关口。按相关规定,水泥厂销售水泥必须提交该批次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水泥进入建筑工地,开发商也要按规定及时送检,质检合格后才允许开工。

  而事实上,类似吉林两起事故中的“劣质水泥”,出厂时都有产品质量合格的相关资质,但因水泥厂在外省,究竟如何得到的产品合格证,开发商难于验证和追究。

  所有运到工地上的水泥还要经过当地建筑质检部门的检测,但因缺乏监管,开发商是否送检、何时送检、送检何物,几乎由开发商自己说了算,这导致很多“伪劣水泥”在这两端的重要关口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蒙混过关。

  “水泥产品质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直延续下来的惯例,是水泥应用企业在建筑开工之前将水泥送到相关质监部门检测。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赶建设进度,通常是边建设边送检,甚至很多开发商不会主动送检,直到出了问题掩盖不住的时候,才会走送检这一步。”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水泥产品质检的程序提出质疑。

  据他所言,因为很多开发商在新建楼盘时,使用水泥大多来自不同的厂家,每一批次产品都拿去送检既麻烦,又容易暴露流通渠道上的很多问题,因此,他们只是抽取其中大型水泥厂家的水泥拿去检测,导致很多厂家的水泥产品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从未经过质检这道环节。

  据了解,东北三省水泥协会在若干年前,曾向相关质监部门提交过一份报告,建议水泥产品质检应由企业送检转变为执法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抽检,这样做对“劣质水泥”在市场上的流通会起到更大的监管作用。

  不过,后因种种原因,这份报告并未引起相应的反馈,最终不了了之。

  “产品质检是市场销售流通环节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监管程序,如果水泥产品质检的程序依然如此简单,监管不到位,很难去规范水泥流通市场,劣质水泥进入流通渠道可以说是畅通无阻。”这位资深的行业人士话语中充满了忧虑。

  “超载”“偷税”几成定律

  “中间商”为牟利不择手段

  水泥是区域性很强的产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远距离运输成本过高,水泥厂家和施工单位都承受不起。但这也给“中间商”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为了降低成本,跨省水泥超载运输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我可以确定全部是超载运输。都是半夜出发,根本没有人管,也很难监管,更谈不上处罚。”一位水泥销售人员对记者说。

  运输超载的情况并不只存在于水泥流通市场,超载运输已经成为社会性难解课题,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损失难于估量。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载重货车道路交通事故中有80%以上是由于超限超载运输引起的,而且超载会严重破坏公路和桥梁设施。据测算,如果行驶公路的车辆超限超载50%左右,以一般等级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12年到15年为例,那么实际使用寿命仅为2年到2.5年,同时也会极大地扰乱运输市场的秩序。

  从环保方面看,水泥车辆的超限超载增加了大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加重了粉尘及固体废弃物污染,而且还加剧了交通噪声污染。

  为了逃避处罚,超载运输大多是在半夜,因司机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车毁人亡等严重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禁止超限超载,2016年9月,运输新政策正式实施,对于超载超限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运输新政实施之后,虽然国内加强了对超载的治理,但不少水泥企业负责人依然表示,目前的执行情况和查处力度明显不足,水泥等重工业产品的超载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就水泥运输而言,只有超载,才能将成本降下来,否则远距离销售或跨省销售的价格肯定会高于本地的市场价格。因此,很多“中间商”和运输司机勾结,半夜甚至是后半夜走小道规避监管和查处。用行业人士的话说:这两年超载现象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中间商”规避处罚的办法倒是五花八门。

  提起“中间商”,现下已经成为一本万利的“职业”。知情人士表示,在流动式水泥的销售中,很多“中间商”都是将水泥拉到工地或混凝土搅拌站,卸完货就走,出现问题概不负责。因此,很多业务熟练的“中间商”,敢于在运输途中将水泥掉包,以次充好谋取暴利,这一系列的操作全部私下进行,没有关卡和监管。

  价格低廉是开发商喜欢通过“中间商”购买跨省水泥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通过这样的私下交易逃税,才是真正让开发商敢冒风险购买、让水泥厂宁可超载也要跨省销售的最重要原因。

  据知情人透露,“中间商”从省外规模较小的水泥厂买进水泥,向开发商销售水泥的交易过程中,几乎不签协议不开发票,这是这种流通模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三方都心照不宣。“中间商”通过这样的交易可以将买价压得更低,差价赚得更多,而水泥厂和开发商也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逃税漏税。

  恶性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流通渠道混乱加剧供给过剩

  水泥流通渠道的相对混乱,已经越发深入地影响到了各区域水泥行业的良性发展态势,对良好的市场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加剧了区域水泥产品供给过剩,长此下去,势必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程度,

  通过“超载”和“逃税”等违法违规的操作手段降低外运水泥价格,必将对各区域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混乱,水泥企业很可能再度陷入“价格战”的漩涡之中,致使水泥市场重现低价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区域水泥产品供给过剩导致区域水泥重走盲目生产的老路,产能过剩、企业巨额亏损等等行业刚刚经历过的灾难或会卷土重来。

  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对于任何水泥企业来讲,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水泥行业刚刚取得的一点成绩、刚刚迎来的一丝曙光,也将再次被阴云笼罩。

  当前,水泥行业虽然价格逐渐回暖,但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一方面,“史上最长”错峰生产确实在控制熟料总量、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水泥窑、粉磨站、生产企业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产能过剩依旧,去产能的任务任重道远。

  “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过剩——‘输入性’过剩。”以吉林为例,有业内人士表示,吉林每天水泥销量不足4万吨,但每天从辽宁输入的水泥量高达3万~4万吨,占据总销量30%以上的份额。

  一位吉林的企业负责人表示除了“输入性”过剩,今年到目前为止,水泥需求量也下降了不少。“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水泥需求下滑60%左右,销售量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各种暗箱操作的流通水泥大量进入,在相当大程度上挤压了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

  对于需求下降、产品供给过剩严重、同时产能过剩情况并没有彻底缓解的区域而言,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难以抵消亏损的数额,很多区域出现“涨价仍亏损”的怪现象。正常流通渠道在毫无规范和监管的情况下,流通渠道混乱加剧供给过剩,企业生存也越发艰难。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通过对两起因水泥强度不达标、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建筑拆除事故采访调查,发现东北水泥流通渠道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在很多环节上缺乏规范和监管机制,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的现象。最揪心的是,这些问题为“伪劣水泥”的流通敞开了大门,暗箱操作,浑水摸鱼,不择手段,严重搅乱了水泥市场应有的秩序和公平的交易,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

2018-07-16 16:51:16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水泥伪劣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情况并不罕见,主要原因是水泥流通领域存在着质检、运输等诸多问题。这些乱象不仅为伪劣水泥大量流入市场提供了方便,更给建筑质量安全埋下诸多隐患。

2018-07-12 14:40:24

近日,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018-04-08 09:57:06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