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8月份继续维持下滑趋势,但基建投资在上个月意外下滑之后重拾升势。有迹象显示稳增长仍靠基建投资,基建项目近期批复加速。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显示6个公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复。稍早,国家发改委在一周之内(9月7日~14日)批复了13个项目。至此,据有关媒体统计,9月份批复项目家数已达19个,合计投资近3200亿元。
与项目批复同时回温的是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49974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前7个月提高0.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63234亿元,增长2.7%,比前7个月增速提高0.3%。
与此同时,8月信贷投放加速,社会融资总量也呈现攀升趋势。
受访经济界专家称资金面状况转好将改善实体经济基本面,有望推动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未来货币政策仍将着力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可能更多地采用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扩容与企业债发行量增加等方式。
基建投资到位资金改善
“社会融资总量持续攀升意味着实体经济信用扩张,融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将助力经济企稳。”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
8月份货币金融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首先是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攀升趋势,8月社会融资总量为1.08万亿元,同比增加1276亿元。
其中,表外融资出现回升,使用过去5年表外融资占社会融资平均比例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分配至表外融资中,计算得到其同比多增836.5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增长较为明显,同比多增1063.2亿元。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和监管放松,企业债融资规模持续上升,8月同比多增941亿元至2875亿元,未来随着城投债发行加速,企业债融资规模将持续攀升。受汇率贬值的影响,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20亿元,同比多减511亿元。
8月份信贷投放也有所加快。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9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贷款8月新增7756亿元,同比多增753亿元。贷款结构方面,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家庭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近1000亿元,显示房地产销售持续回暖带动购房贷款显著回升。但是,短期贷款继续低增,票据融资仍维持高位,显示短期经济景气仍偏弱势。
“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影响,新增贷款出现更为明显的加速投放趋势,将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徐高对记者称。
在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资金中,最受关注的基建投资数据显示:虽然8月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增速同比由7月的9.4%回落至6.8%。但分部门看投资出现分化,作为稳增长主力的基建投资有所反弹,当月增速较上月提高3.4个百分点至19.7%。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扩容、城投债发行加速等推动基建投资到位资金持续改善,基建投资有望持续回升,发挥重要稳增长作用。”徐高称,“通缩压力之下,制造业投资继续低位波动,8月同比增速为7.3%,较7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未来宽松政策需要继续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推动投资企稳回升。”
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也呈现回暖迹象。数据显示,8月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从7月的2.8%回升至8月的3.6%。房地产销售持续回暖带动到位资金持续改善,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贷款部分同比增速从8月的26.9%攀升至9月的44.3%。
在徐高看来,随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以及房地产利好政策不断加码,房地产需求持续高速增长,8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4.7%和28.5%。房地产需求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持续改善。虽然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由升转跌,由7月上涨2.9%转为下跌1.1%,但随着房地产销售的持续回暖,将推动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
“在内外需求均无明显好转的背景下,‘稳增长’仍需看基建投资,鉴于基建投资在未来依旧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操作层面可能政府会力促基建投资开工率的回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称。
有券商分析师还称,信贷及社融渠道对于基建的倾斜或成为短期常态。
不过,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发给记者分析中称,推动信贷增长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债务展期和置换,而非投资需求。
资金来源改善有助推动经济回升
信贷与社会融资总量从6月以来持续攀升,推动实体经济资金面出现改善。7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已经回升至与投资增速相当水平,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未来货币政策仍将着力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更多的采用PSL、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扩容、专项金融债、企业债发行量增加等方式,引导金融市场过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货币宽松、股市相对低迷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有望进一步缓解。推动投资增速,特别是作为稳增长主要抓手的基建投资增速出现持续回升,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徐高认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货币政策需要适当地放松,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基础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能够降下来。
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5次降息与4次降准,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来自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自2011年以来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平,社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徐高同时称,由于存款利率已经降至通胀水平以下,再度降息对银行盈利将产生严重压缩作用,而压低融资利率效果边际递减,未来降息可能性有限。但在资本流出压力之下,未来可能持续降准,他预测9月可能再次推出降准措施。
不过,徐高同时表示,虽然实体经济可能持续改善,但金融业增长放缓将增加经济增速下行压力,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将放缓至6.8%。
汪涛则认为,政策需继续加码,以抵消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在她看来,8月宏观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内在势头持续疲弱、并未有效企稳。房地产施工面积和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幅度均超出他们此前预期,显示房地产去库存加剧。这可能给工业生产和投资带来更大拖累,进而倒逼政策进一步加码、尤其是提振基建投资。
他们认为全年基建投资需同比增长20%以上,才有可能抵消房地产建设活动下滑带来的越来越大的拖累。
目前已有迹象显示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投资项目的落地,如降低重点基建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与加快推广PPP(公私合作)模式等。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会议确定,将关系国计民生的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机场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由30%降为25%,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25%降为20%等。
财政部网站9月8日发布了《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于下一步财政政策措施建议,财政部称,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快推广PPP模式。
方正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从近月政策动向来看,“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趋向已大体呈现。实际上,在股市和汇市的风波之后,政策不再寄希望于不断加大宽松去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逆周期去调控利率的实际效果有限,却会在资产价格领域堆积风险。政策相对放心的领域就是财政政策。在这一政策导向下,需要关注基础设施投资的加码。
他预计后续将会推动区域规划的落地,包括“一带一路”所涉及省市和港口的对接规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西藏;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将进一步推动轨道交通、地下管廊、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