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来,与股市如火如荼、股指节节走高不同的是,作为实体经济之一的水泥制造业景气度不断下滑,市场需求低靡引致各水泥企业间的价格大战被迫重新上演,长三角、珠三角、湘鄂、云贵川和陕甘等地水泥市场哀声四起、硝烟弥漫,目前水泥售价已跌落至成本线附近,甚至有不少企业已经处于亏损。截止6月底,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已降至263元/吨的低位价,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有40元/吨、60元/吨的价差,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水平。
限产挺价仅权宜之计,市场竞争是唯一出路
尽管以“限产”应对“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环保施压……”等诸多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限产挺价”仅为权宜之计,且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如年初东北及泛华北地区开展错峰停窑3、4个月,期间地区水泥价格尚能维持平稳,在停窑结束后水泥价格依旧快速跌落。限产仅限于一个时段从供给端进行控制,使得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场达到一种供需相对缓和或平衡的状态。限产对竞争劣势的企业产生了保护作用,减弱了市场经营风险,延缓了其退出市场的进程。同时,它还降低了行业新进入者对投资风险的认知,助长了新增产能的增加。
限产挺价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定需求支撑、供需达到一定平衡以及区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基础上。而2015年以来,市场需求面发生扭转,全国前5个月水泥产量同比减少5.1%。在市场风向已经改变,作为需求敏感性行业,水泥企业的经营心态随之发生变化。在市场需求有限、效益大幅压缩,先前相对平衡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大型企业为保证企业利润水平,凭借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执行薄利多销、扩大市场份额的经营战略,同时借市场低迷之际进行行业整合。面对大型企业的步步紧逼,中小企业亦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紧跟降价步伐以死捍卫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低于自身成本线,亦尽量出货保障企业现金流,一旦产品滞销危及现金流,企业就面临出局。由此,企业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较量,全国多地市场轮番上演降价狂潮。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行业景气下滑之时,价格竞争是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泥是一种区域性的同质化的刚性产品,其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价格竞争也就成为最为直接有效的工具。只有通过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才能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竞争主动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这是水泥行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最大驱动力,也是唯一出路。
“阵痛期”实力企业出位、劣势企业出局是必然
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给水泥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行业结构调整、创新、升级等工作仍在艰难推进,行业产能过剩、环保加压、企业利润萎缩等问题日益突显,行业已经进入了“阵痛期”。
价格战是企业成本控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成本领先战略也是水泥企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企业只有确立了成本上的优势,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利器。如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凭借在设备、技术、管理、物流等方面的综合集成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成本领先优势。海螺水泥的吨水泥生产成本仅150~160元,行业多数企业在180~220元/吨左右。由此,海螺水泥的每一次降价给区域内其他企业以巨大压力,当海螺水泥处于微利之时,其余众多企业则早已落入亏损境地,长期下去就将面临破产退出的危险。
在外部市场效益收缩之时,企业必将更加注重内部效益的提升,通过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销售策略调整、管理精细化等方面的来实现,以对冲外部市场效益对利润空间的挤压。这恰恰是优势企业彰显实力的时机,而对劣势企业来说是这是最大的考验。此前十余年行业景气高涨的时期,造成了一批惰性企业,现在当行业高景气潮水退去之时,其“裸泳”本色显露无遗,限产挺价亦不能长期为其续命。吨水泥生产成本高于该区域社会平均成本线的企业必将在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清出。当前全国3000余家水泥企业将由此大幅减少。只有实力企业的存在,才能使整个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更有价值。
知死必勇者赢得明天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业内人士对于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的共识越来越清晰,但这个平台期能维持多久,目前尚不明确,有人说是5年,亦有人说是8-10年。总之,即使短期国家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未来水泥行业很难再有过去的旺盛景象。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在平台期内的水泥行业所必须经历的,也只有在竞争过程中开展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构建新的行业格局是破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关键。若要在此轮结构调整和优化中重生,企业只有主动求变,积极实践互联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现代制造服务业等,甚至布局“一带一路”,只有不断去创新、创造价值才能真正赢得未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经过“血拼”洗礼的水泥企业,才是最强壮的,能适应各种市场环境。未来活跃在水泥市场上的会是一批体魄强健的大军,水泥行业的明天将是一片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