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水泥价格战硝烟弥漫 谁能笑到最后?

2015-07-03 14:34:52

自2014年以来各地市场需求低靡引致各水泥企业间的价格大战被迫重新上演,市场硝烟弥漫、哀鸿遍野。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行业景气下滑之时,价格竞争是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经历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礼”,水泥行业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

  自今年年初以来,与股市如火如荼、股指节节走高不同的是,作为实体经济之一的水泥制造业景气度不断下滑,市场需求低靡引致各水泥企业间的价格大战被迫重新上演,长三角、珠三角、湘鄂、云贵川和陕甘等地水泥市场哀声四起、硝烟弥漫,目前水泥售价已跌落至成本线附近,甚至有不少企业已经处于亏损。截止6月底,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已降至263元/吨的低位价,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有40元/吨、60元/吨的价差,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水平。

  限产挺价仅权宜之计,市场竞争是唯一出路

  尽管以“限产”应对“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环保施压……”等诸多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限产挺价”仅为权宜之计,且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如年初东北及泛华北地区开展错峰停窑3、4个月,期间地区水泥价格尚能维持平稳,在停窑结束后水泥价格依旧快速跌落。限产仅限于一个时段从供给端进行控制,使得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场达到一种供需相对缓和或平衡的状态。限产对竞争劣势的企业产生了保护作用,减弱了市场经营风险,延缓了其退出市场的进程。同时,它还降低了行业新进入者对投资风险的认知,助长了新增产能的增加。

  限产挺价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定需求支撑、供需达到一定平衡以及区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基础上。而2015年以来,市场需求面发生扭转,全国前5个月水泥产量同比减少5.1%。在市场风向已经改变,作为需求敏感性行业,水泥企业的经营心态随之发生变化。在市场需求有限、效益大幅压缩,先前相对平衡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大型企业为保证企业利润水平,凭借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执行薄利多销、扩大市场份额的经营战略,同时借市场低迷之际进行行业整合。面对大型企业的步步紧逼,中小企业亦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紧跟降价步伐以死捍卫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低于自身成本线,亦尽量出货保障企业现金流,一旦产品滞销危及现金流,企业就面临出局。由此,企业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较量,全国多地市场轮番上演降价狂潮。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行业景气下滑之时,价格竞争是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泥是一种区域性的同质化的刚性产品,其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价格竞争也就成为最为直接有效的工具。只有通过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才能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竞争主动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这是水泥行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最大驱动力,也是唯一出路。

  “阵痛期”实力企业出位、劣势企业出局是必然

  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给水泥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行业结构调整、创新、升级等工作仍在艰难推进,行业产能过剩、环保加压、企业利润萎缩等问题日益突显,行业已经进入了“阵痛期”。

价格战是企业成本控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成本领先战略也是水泥企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企业只有确立了成本上的优势,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利器。如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凭借在设备、技术、管理、物流等方面的综合集成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成本领先优势。海螺水泥的吨水泥生产成本仅150~160元,行业多数企业在180~220元/吨左右。由此,海螺水泥的每一次降价给区域内其他企业以巨大压力,当海螺水泥处于微利之时,其余众多企业则早已落入亏损境地,长期下去就将面临破产退出的危险。

  在外部市场效益收缩之时,企业必将更加注重内部效益的提升,通过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销售策略调整、管理精细化等方面的来实现,以对冲外部市场效益对利润空间的挤压。这恰恰是优势企业彰显实力的时机,而对劣势企业来说是这是最大的考验。此前十余年行业景气高涨的时期,造成了一批惰性企业,现在当行业高景气潮水退去之时,其“裸泳”本色显露无遗,限产挺价亦不能长期为其续命。吨水泥生产成本高于该区域社会平均成本线的企业必将在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清出。当前全国3000余家水泥企业将由此大幅减少。只有实力企业的存在,才能使整个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更有价值。

  知死必勇者赢得明天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业内人士对于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的共识越来越清晰,但这个平台期能维持多久,目前尚不明确,有人说是5年,亦有人说是8-10年。总之,即使短期国家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未来水泥行业很难再有过去的旺盛景象。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在平台期内的水泥行业所必须经历的,也只有在竞争过程中开展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构建新的行业格局是破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关键。若要在此轮结构调整和优化中重生,企业只有主动求变,积极实践互联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现代制造服务业等,甚至布局“一带一路”,只有不断去创新、创造价值才能真正赢得未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经过“血拼”洗礼的水泥企业,才是最强壮的,能适应各种市场环境。未来活跃在水泥市场上的会是一批体魄强健的大军,水泥行业的明天将是一片灿烂。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18年1月,工信部下发施行新《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项目,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减量置换(西藏除外)。自2018年以来,已公示的水泥产能置换项目有14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出现了3例为跨省产能置换……

2018-06-27 17:28:28

截止目前,水泥联合销售公司已有七家,山水、海螺、亚泰、金隅冀东、中建材旗下(南方、宁夏建材)等全国大型水泥企业均涉足其中。是供给侧背景下逢时而生,还是搞联合垄断另有所图?值得业内探讨。

2018-05-30 11:19:43

由于水泥行业已经出现了全球性过剩,巨头们也不敢再大批量的上马新项目,但是为了能更多的抢占地盘,兼并与收购成了当前市场环境下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这也成了2017年水泥行业的一大主题。

2017-12-17 10:23:36

2016年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可谓精彩连连,几个重大重组事件对水泥行业区域行情乃至全国态势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整体来看,2016年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具有产能和资金规模大、涉及企业多、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产能集中度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步伐,提高了来年水泥行业的发展预期,同样提振了业界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2016-12-27 16:34:09

2016年,全国水泥价格经历了筑底回升的过程,价格一度跌至历史低点,随后价格出现强势反弹,在8月份超过去年同期水平,11月份达到了2014年同期水平。8-11月份的全国水泥均价走势图给出了近几年最漂亮的上升曲线,12月初价格仍保持上升走势。下半年以来的水泥价格大幅上涨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2017年这种上升势头是否还能延续呢?

2016-12-20 09:55:28

近年来国家经济转型,作为被拉动型的水泥产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减缓。水泥需求顶峰已过,需求收缩已成趋势。2015年市场需求超预期收缩,供给端产能依旧持续增长,行业通过阶段性停产、限产举措,仍然无法改变供需严重失调的市场局面,行业效益同比大幅缩水58%。2016年水泥行业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之下又将如何发展,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2016-03-14 11:08:36

2015年水泥产量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明显的萎缩,2014年水泥需求成为阶段性峰值,未来何去何从?笔者通过六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数据分析表明,尽管时间到来或早或晚,但需求峰值后将面临萎缩一半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016-01-27 11:38:46

近期工信部表态落后产能基本完成淘汰,下阶段主要任务为化解过剩产能。对水泥行业而言,笔者认为,“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已步入深水区,能否顺利化解过剩产能将成为整个行业能否蜕变与重生的关键。

2016-01-11 14:01:14

据中国水泥网研究院整理统计,截止到12月初,2015年全国水泥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例(包括股权转让/股权收购等资产交易、增资、二级市场收购等交易方式)共20余件,与去年相比数量略少,但是本年度发生的水泥企业并购事件具有影响大、持续发酵时间长的特点,且整体交易规模不逊于去年。

2015-12-11 10:45:47

中国企业海外水泥产业投资从老挝开始,07年后开始走向非洲,不过90%以民营企业为主,水泥企业参与投资的比重不高。随着近两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以海螺、红狮等大型企业为首的新一轮海外水泥产业投资正在兴起,东南亚、中亚及非洲是中企海外水泥产业投资的集中地。

2015-11-23 09:30:20

今年12月1日开始,P.C32.5水泥将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32.5复合水泥取消会使得行业存量需求被重新瓜分,是一种“零和博弈”,行业或并不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

2015-10-26 10:42:22

水泥需求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人口红利步入拐点、城镇化融资困难等给未来城镇化发展增添了变数,水泥企业对城镇化需理性判断,提前着眼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

2015-09-30 14:57:08

近几年,全国新增熟料产能逐年减少,而海螺新增熟料产能却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海螺新增熟料产能占全国新增熟料总产能的比重不断增加,上半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6月中旬,江苏盐城九家企业呼吁叫停射阳海螺新建水泥项目引广泛关注,7月初,阳春海螺12000t/d投产又着实让行业侧目,海螺频繁投产到底是有助于行业转型还是给当前产能过剩的形势火上浇油?

2015-07-09 14:09:47

自2014年以来各地市场需求低靡引致各水泥企业间的价格大战被迫重新上演,市场硝烟弥漫、哀鸿遍野。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行业景气下滑之时,价格竞争是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经历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礼”,水泥行业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

2015-07-03 14:34:52

在平台期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竞争将有助于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快速实现。在此过程中,行业将出现大量的兼并重组机遇。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模式在向更高层次推进,其合资、参股、并购目标的质量都在不断升级,以“强强联合”共同整合区域市场的方式正在成为行业兼并重组的主旋律。

2015-07-03 14:13:45

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32.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7.6%,华北、东北、西北整体亏损。目前,水泥价格依然在持续下滑,各地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战此起彼伏,竞争难以规范。笔者认为,要摆脱行业困境,水泥企业联合重组,大企业整合市场才是关键,水泥产业转型升级也应当从重组整合开始。

2015-06-12 09:05:41

排除春节、停窑等因素影响后的4月当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7.3%,显示当前市场需求下滑严重。当前全国房地产端水泥需求继续萎靡,基建需求独木难支,后期行业景气亦不容乐观。若要有所改观,则更多的需要在行业供给端有所发挥,自主停窑限产控制市场供给,维护市场供需相对平衡。

2015-06-01 10:40:00

2014年在国家经济增速下滑的宏观背景下,水泥行业全年依然取得了780.20亿元的利润总额,为仅次于2011年的第二高位,同比增长1.38%。但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在2014年业绩分化严重,各种酸甜苦辣自有体味,这与企业区域化经营密切相关。所统计的24家水泥上市公司的水泥业务销售收入超过3107亿元,同比增长3.48%,平均毛利率为23.40%,两者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2015-04-23 09:00:43

2015年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对已处于景气度偏冷的水泥行业来说,情势不容乐观。那么究竟在新的一年里,水泥市场需求将有何变化,行情如何演绎,行业效益将处于什么水平?本文在试图解开上述种种谜团之外,还对2015年行业内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了简要分析。

2015-04-20 09:54:27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下,水泥行业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展望2015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减弱,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又各有新的变化。如此,2015年水泥行业的需求又有何变化,行业总体运行(价格、效益等)又将如何演绎?

2015-02-04 09:00:23

2014年,沪深两市中以水泥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有22家,其中在深圳上市的有8家,在上海上市的有14家。本文首先回顾了今年沪深两市水泥板块及相关个股的表现,然后进一步对2015年水泥板块的投资机会做一分析。分析认为,水泥股的投资机会将围绕区域政策、国企改革、环保、兼并重组等主题。

2014-12-24 09:37:22

一个企业的战略定位有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期望与目标。企业需要考察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外部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适时调整战略定位,企业的资源、能力要与外部的产品、服务、市场定位相匹配,才能形成战略优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水泥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水泥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的战略定位。

2014-10-10 13:50:24

在自身成本压力增加、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的双重压力下水泥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是水泥企业转型的路径之一,本文旨在对国内水泥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历程进行梳理及展望。

2014-09-01 10:47:28

近年来,水泥行业的并购活动可谓是风生水起,中国建材、中材、华润、冀东等巨头企业纷纷采取兼并重组战略,南征北战、扩疆拓土以迅速建立各自的优势区域。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而将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兼并与收购将成为未来行业内部整合的主线。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将会延续,由过去的外延式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过渡,并购的强度和范围将会明显增加,大企业仍将是主角。

2014-04-16 09:05:00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及产能严重过剩的国内水泥市场,中国水泥巨头纷纷拉开了海外投资建厂试水的帷幕,积极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以谋求在海外市场获得发展空间。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水泥消费量快速上升,成为中国大型水泥企业投资建厂的首选地区。但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面对新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着诸多严重的挑战和风险。

2013-07-29 15:39:02

5月底华润水泥与福建水泥上市公司纷纷发出公告表示双方正在洽谈合作事宜,且合作涉及到福建水泥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尽管这件事并未像中国建材与海螺的合作产生那么轰动的效果,但双方若能合作成功对于区域水泥市场来说也会有较大影响。笔者在此大胆猜想,能否成真则要静待双方企业的后续动作。

2013-06-08 1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