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是外媒记者的估算。事实上,总投资根本无法统计,这也与之前4万亿有着本质区别。”1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在会上表示。
罗国三所提及的数据,来自于外媒近日的一则报道。1月6日,彭博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国务院2014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2015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调的背景下,关于7万亿投资的报道引发极大关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记者,我国当前的基建投资并不会撬动大量地方投资,且这些投资和下一步增长点相契合,既兼顾短期效应,又注重长期回报,和产能直接扩张没有关系。
“讲总投资没有意义”
2013年,“三期叠加”这一新名词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线。所谓“三期叠加”,是新一届中央集体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率仅为7.3%,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而据多家机构预判,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面对经济增速回落,领导层会不会选择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李克强总理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指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政府批准了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的400个项目,这些项目将从2014年底持续到2016年。2015年开工项目预计约300个,旨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确保投资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七大重大工程包”,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行业--报道中所述“10万亿”、“400个项目”正是投向了这七大工程包。
对于彭博社报道中所说的“7万亿”、“10万亿”等数字,发改委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表示“总投资数字根本无法统计”。
罗国三解释说,“因为有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设任务要落实到具体项目还需要分解,不同地方,不同地形条件,建设成本不同,在没有完全分解到具体项目的情况下,这个总投资是计算不出来的。”
“7万亿”为有效供给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对记者分析,为了使得经济平稳运行在7%左右,投资增速不能低于14%,相应基建投资需要维持20%以上的增长。因此,虽然此投资规划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但在当前背景下,国家出台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可能的并且是有必要的。
诸建芳认为,过去几年,市场谈“投资”色变,更多是诟病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问题,这些问题直到如今依然未完全消化。根彭博社报道,此次的7万亿投资将集中在有效供给不足的7个子领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4.6万亿元。同这个数字相比,“7万亿”规模并不算大,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关注呢?
刘元春解释说,发改委批复项目具有信号意义。“大家认为中国要调结构,扩大消费,可是国家还在批项目,搞投资,大家就很敏感。”他介绍,《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超过一定额度的投资项目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但发改委审批并不意味着财政部投资,这方面外界存在误读。”
诸建芳认为,若2015年基建投资要维持20%以上的增长,PPP将大力推广实施,民间资金成为投资资金来源的有效补充。
官方的表态也印证了诸建芳的观点。在1月8日的发布会上,罗国三强调,这不是新增的大量的财政投入来强刺激,而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Page]
如何看待“7万亿元”猜想
7万亿元投资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成为外界热议话题。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回应称,不知道这数字怎么算出来的,计算口径是什么,并认为7万亿元或是媒体记者从相关部门公开信息推算的。
那么,7万亿元投资多不多?
投资要看总额,更要看当年的完成额。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对外真有7万亿元投资项目,实际上只是计划总投资7万亿元。当年能够完成的并没有这么多。假设按照工期平均3年来算,每年简单算可能2.3万亿元才是能新增落实的金额。
2013年,中国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完成额大数是44.7万亿元;2014前11个月,中国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已达到了45.1万亿元。这说明近几年全年投资大概在45万亿元这个量级。
如果从计划总投资看,2014年前11个月,1~11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在92.7万亿元,比7万亿元的数量要高出10多倍。其中,前11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7.2万亿元。
7万亿元即便全部是新增投资,放在这个盘子中也只是不大的一部分。
“十二五”规划安排了大量的投资项目,到2020年的一批中长期规划中也安排了许多战略投资目标。从去年获得发改委审批的项目来看,大部分项目都是此前“十二五”规划或中长期规划中已经榜上有名的。比如,去年年末获批计划投资接近800亿元的北京首都新机场项目就早已在“十二五”规划中了。所以,7万亿元的项目很可能延续了这样的政策方向。
2015~2016年很关键,因为这是“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衔接时期。一方面,“十二五”已经安排了大量的项目;另一方面,“十三五”除了要规划新项目之外,还要安排中长期规划所划定的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应该会有大量的项目获批。但如果大部分项目已然在完成“十二五”经济增速的规划之中了,恐怕不用对7万亿元的概念过于上心。
此外,中国当前的投资和4万亿元时期的着重点有很多区别:一是投资主体有变化,二是资金来源有变动;三是投资方向有不同。
4万亿元时期,为了积极防范外部有经济风险,政府和国企曾是执行投资的主力军之一。而当前的投资要看市场、看企业。
从资金面上说,目前中国仍处于“三期叠加”的经济背景下,处于前期政策的“消化期”。
审计署2013年6月底公布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有10.8万亿元。面对巨大的还款压力的局面,仍指望以地方或国企从银行贷款推动投资的老路可能不现实。
在未来的投资进程中,7万亿元也好,10万亿元也罢,要看投资计划是多少,更要看能从社会引资多少?
在投资方向上,当前和4万亿时期也有很大不同。4万亿投资时期曾有过大量的产业性投资。如果某些地方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产能的重复建设。
但去年至今的投资中,安排了七大工程包,分别为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大部分都在经济基础领域,很少直接涉及产能投建。这符合中央提出的兼顾当前和长远、增长和稳定,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因素的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