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转变发展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以加速海外发展作为集团转型发展的主要用力方向。
目前,集团海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跨越。截止到2018年底,海螺集团已经在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格鲁吉亚、东帝汶等“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和地区,注册设立21家公司,发展了23个项目载体,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海外员工3200余人。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熟料产能达3270万吨,水泥产能4075万吨,型材产能4万吨,塑钢和铝门窗各30万平方米。另外,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国的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推进。
海螺集团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与投资国、当地社区的互利共赢。一个个海外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
注重加强战略引领和组织协调
坚持战略引领,把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强三冠”奋斗目标作为集团中长期战略,引领集团的发展。着力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设立专门机构,常驻海外、深入调研,构建了总部统筹管理、外派机构协调推进的海外项目开发模式,同时充分借助现有国际贸易辐射网络,寻求发展机遇。目前,通过两个外派机构和贸易网络,涉足了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菲律宾等重点发展国别,成功落实两个新国别的投资,储备十多个项目载体。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一”目标工作领导小组,主抓“一带一路”和“一强三冠”目标任务落实,谋思路、定举措、解难题,极大地提升了海外发展工作的推进效率。
注重推行绿色发展、输出先进技术和装备
海螺集团拥有全球一流的水泥生产、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对走出去的水泥产业注重长期效应,按照现有最高标准,输入最为先进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设备,并且利用余热发电技术降能耗、减排放,将国内工厂绿色生产经营最好的理念及经验移植到国外,在海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绿色海螺工厂,树立了中国水泥企业先进环保的良好形象。
注重与相关方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集团在海外发展过程中,注重与相关方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化解困难,保障项目投资有序推进。在项目所在国家,注重选择真正有实力、有各类资源、信誉好的合作方,共同投资项目。用合作方的优势推进项目审批、公共关系维护等。集团与国内的中央企业展开合作,共谋合作机遇,抱团出海发展,并充分借助国际大型的投资银行、中介开展广泛的信息交流互通,持续地关注研讨国际市场和投资环境,依托专业机构的能力和优势,帮助识别和防范海外投资风险。
注重完善海外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海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相继制订出台适合企业实际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办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海外发展流程,补齐制度短板。针对海外复杂的环境,集团相继启动了专业的法律和风险评估、安全评估、投资环境评估、合作方背景调查等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支撑。把优势的管理人才和有成长潜力的骨干派驻到海外,增强海外项目团队的力量,储备海外发展的人才。
注重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
海螺海外项目产品上市时,在所在国主要城市举办大型产品上市推介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参加,联系主流媒体开展专题报道;制作多语言版本宣传广告,在项目所在国家电视媒体、机场、路口和人流密集区域投放;印尼西巴海螺、北苏海螺,柬埔寨马德望海螺等单位,印制了双语版宣传画册、台历、海螺文化衫帽等赠送给经销商和顾客,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扩大“朋友圈”
集团海外项目公司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和公益事业,如琅勃拉邦海螺组织全体员工为老挝溃坝灾区捐款;缅甸海螺翻新佛教寺庙、捐赠水泥修建学校;印尼子公司参加当地斋月、圣诞节活动,向小学、教堂、社区捐赠物资用品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公益行动,有力促进了文化融合,使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当地人民,构建起和谐的地企关系,树立了中资企业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行用工本土化,着力构建和谐地企关系和劳动关系。在印尼南加,开展 “丝路计划”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印尼籍员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在缅甸海螺公司,成立了企业职工大学,开设孔子学堂培训班,系统培训缅籍员工,促进中缅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