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信半疑到蔚然成风,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从理念向实践迈出了一大步。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线约80条,占生产线比例的5%左右,其中生活垃圾处置线43条,年处置能力约500万吨;污泥处置线24条,年处置能力约195万吨;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的企业30家,核准年处置能力约152万吨。
海螺、华新、金隅等国内多家水泥集团的示范作用,以及对于行业前景的看好,吸引了国内一大批水泥企业纷纷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领域。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还有90多条。
相较于传统填埋和焚烧等方式,水泥窑协同处置的优势也在在海螺、华新等企业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运行中得到验证。中国水泥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郑建辉表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拥有无害化、资源化、节约化等显著优势。
国内现有固废处置能力的不足为水泥企业提供了市场,近年来不断印发的利好政策则成为行业助推器。从2010年到2016年几年间,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了十四项政策涉及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在《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目标中,到2020年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比将达到15%。
对于这一即将蓬勃发展的事物,无论是水泥企业、设计院还是环保公司都根据制定了发展规划。12月4日,海螺创业发布与“东江环保”的《战略合作协议告》,双方将在固废处理领域实现强强联合,就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事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华新环境总经理杨宏兵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新将把环保打造成为百亿产业,并且走出国门。
然而,就像大多新生事物一样,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发展依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泥行业对此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以热值来衡量协同处置替代率还是垃圾重量来判断?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高长明近期表示,国外发达国家主流都是以热值作为水泥窑协同处置来认定替代率的。以此判断,发达国家的平均替代率为23%,德国甚至接近70%,即使与世界平均水平的4%相比,我国差距依然明显。
水泥行业内否彻底取代传统垃圾处理方式?虽然在铜陵在2010年海螺开始接收垃圾开始就关闭了原有的垃圾填埋场,但此举并不代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特别是垃圾焚烧发电。高长明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只是垃圾发电处置方式的有益补充。
此外,危废行业天然具有高危性,水泥企业参与处置时当提高警惕。12月12日,位于烟台的鑫广绿环公司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发生事故,工人在卸料取样过程中,被溢出气体熏倒,多人死伤。虽然事发和水泥企业无关,但说明了危废处置的危险性不容小觑。东江环保总裁李永鹏表示,近年来危废行业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高利润背后暗藏高风险之隐忧,安全短板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