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华新长山口生活垃圾生态预处理项目正式投产。这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能力达到2000吨/天。至此,华新水泥在武汉的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能力达到了3000吨/天,约占武汉市生活垃圾总量的三成。
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繁多,从处置规模上来看,无疑华新的预处理+协同处置技术更具优势。目前,华新在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广东、河南等省市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年处置废弃物能力超过550万吨,已签约拟建的处置产能44万吨。
作为我国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领域的领跑者之一,华新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现状,又有哪些建议?2月19日,华新水泥副总裁、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宏兵与中国水泥网交流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前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应用,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处置规模小,国内生活垃圾(MSW)处置方式主要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为主,水泥窑处置量比例不足总量的3%。二是虽然实现无害化,但资源化程度较低。”杨宏兵表示。
以国际通用的热值替代率TSR(Thermal substitution rate)即替代燃料的热值占熟料生产所消耗的全部热值比例来衡量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资源化应用水平。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可以达到5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接近100%,而我国目前平均TSR尚不足1%。
对于TSR严重偏低的原因,杨宏兵认为与我国生活垃圾质量差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TSR普遍较高的原因在于垃圾的源头分类,致使最终送入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衍生燃料热值高、水分低。”杨宏兵说,“而我国垃圾分类刚刚开始,垃圾含水量高平均45%—60%且无机物含量高。这就要求在将生活垃圾投入回转窑之前进行预处理,降低含水量和无机类杂物,提高热值。”
在水泥熟料生产的传统燃料消耗中,约60%发生在分解炉中,华新致力于利用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可燃物(RDF)替代分解炉用煤的研究和实践。“华新已在旗下的信阳、武穴、阳新水泥厂进行生产测试,表明最高可实现分解炉90%的热能替代,且能保证熟料生产运行稳定。即5000吨/天的熟料窑线,日消耗RDF约900吨,折合原生垃圾约1350吨。2018年全年累计,各工厂年度累计TSR 为3%—26%,高低不等,这是因为受到垃圾供应量及质量的影响)”杨宏兵介绍。
据了解,华新环境近3年已安全生态化处置生活垃圾360万吨、处置市政污泥160万吨、处置三峡库区水面垃圾漂浮物50余万立方米、处置污染土75万吨,修复城市毒地千余亩。其中,武汉90%城市污泥,30%生活垃圾,鄂州市和武穴市100%生活垃圾,黄石市100%城市污泥均由华新处置。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总量约占全国同类处置技术的50%以上。
目前,华新已形成涵盖市政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危废、污染土、漂浮物等5大处置平台,并通过了国家和湖北省专家评审和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领衔的“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杨宏兵在采访中认为从“无害化”到“资源化”,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政府普及垃圾分类与收集,为生活垃圾“资源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他希望与区域外的水泥企业展开合作,将华新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分享到全国。
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华新将变身为一家集环保处置、建筑材料供应的企业,在帮助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生产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材产品,为社会提供双重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华新全力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并在该领域做大做强,正是百年华新谋求转型,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