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在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年产4万吨水泥的启新洋灰公司建成,至此拉开了中国水泥百年序幕。
当人们拼命走出大山,城市的孤寂会让他流连大山的返璞归真;当人们喝多了可乐雪碧,山中清冽的清泉会涤荡世间的烦烦扰扰。人类本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也是人们追求的归属,世间万物伴随自然而生,社会如此、人类如此、水泥亦应如此。
水泥与自然本为一体
水泥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构建大厦的建筑材料,也是搭建中国文明的基石,更是中国腾飞的见证者。
曾几何时,我们身边没有高楼林立,没有高铁,更没有眼前的“阡陌交通”,是水泥工业带人类进入了另一番文明世界。然而“功过不能相抵”,虽然它带动了工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生态环境留下满满伤痕,那被挖的“遍体鳞伤”的矿山好像在时刻提醒曾经的无情。水泥,留在人们心中的一直是灰蒙蒙一片,然而这并不是人们乐意见到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水泥厂虽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灰头土脸”,可发展至今却依然不能改变然人们当初的刻板印象,水泥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习主席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国家民族昌盛也要自然生态“繁荣”。水泥与自然本为一体,二者并不对立,也无法分割。我们只是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材料变换了一种存在形式,服务于文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感恩自然,善待和合理利用它赋予我们的一切。
水泥企业在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绿色环保也应当拾起。记得台泥集团贯彻的发展理念为“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台泥董事长张安平也曾阐释 “环保、能源、水泥”是台泥的三大核心事业,环保理所当然成了台泥转型升级蓝图之一。
水泥产业正在变身城市伴生产业
水泥是建筑材料的供应者,质量是重要的保障。水泥作为建筑材料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其品质,对于水泥企业来说应当严格要求水泥的合格率,为社会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而与此同时,水泥更是链接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桥梁,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建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通过自身的行动让人类文明更好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近年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蓬勃发展,为水泥工业更好服务社会发展,构建美好环境创造了条件。打造无废城市,让水泥厂成为城市伴生产业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水泥企业的共识。
就在日前,台泥集团旗下的贵港台泥东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33万吨/年)项目正式动工。项目投资2.31亿元(人民币),利用台泥贵港厂四条日产6000吨的水泥窑,建造出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系统。建成后将形成年处理30万吨固危废与3万吨市政污泥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单厂相关处理企业,让贵港可以脱离有害废弃物威胁的恶梦。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水泥企业倡导“花园式”工厂建设,也有网上关于最美水泥厂的讨论,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美不仅美于“外在”,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美。 在这一方面,身为台资企业的台泥,可谓中国水泥企业的优秀代表。
目前,台泥在台湾已是主要的垃圾处理营运商,处理台湾约20%的生活垃圾,对于协助解决台湾花莲垃圾基本没有问题。除了台湾,在广西、辽宁、四川等20多个厂区、近三十个水泥窑,台泥都在争取与当地政府协同垃圾资源化处理。除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台泥和平厂“港、厂、电三合一”循环经济,实现“水泥+能源+环保”三合一的最大效应,让世界为之惊叹。另外,在碳捕捉,绿色矿山以及污染物治理等方面,台泥均走在行业前列。
“花园式”工厂不仅是要让水泥厂成为“花园”,更是让人们历代生活的这片土地成为“花园”。
水泥有“温度”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仅需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水泥,搭建起社会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更应当承担起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文明构造者的姿态,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赋予社会更多的温暖。
台泥自成立以来,秉承儒商侠者之义,扶危济困,充分体现了当代水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2012年,台泥开始创办“士敏学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用于助学。2014年,“士敏学堂”在大陆正式启动,成为目前国内由水泥企业主导的最大的助学公益活动。
如今,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福建、贵州和辽宁等地皆有台泥“士敏学堂”开设,围绕“品德、品学、品质”三个核心理念,帮助学童全面、健康发展。在“2017第七届中国公益节”颁奖典礼上,台泥集团“士敏学堂”公益行动项目被授予“2017年度公益项目奖”。当然,除了台泥,海螺、华新、中联等众多水泥企业也曾为贫困地区捐赠水泥、修筑道路,当代水泥企业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水泥工业的社会形象。
国有一国之文化,民有一族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习主席说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让中国人更有底气。在笔者看来,台泥是当前国内最具人文气息的大型水泥集团企业之一。不仅仅因为台泥在环保,在公益等领域做出的非凡成就,更在于其作了不少水泥主业以外的“分外之事”。
在立足水泥主业的同时,台泥大力推崇京剧文化,聚四方之势,让京剧这一国宝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另外,台泥还组织世博文化之旅,搭起了企业和社会,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带八方来客体验中国文化穿越之旅。与此同时,在台湾屏东县建有一座以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遗孀辜严倬云之名命名的大型植物保种中心,该中心由台泥集团牵头成立的,通过多年的运作,目前以超过31000种的收藏规模冠绝全球,被誉为植物界“诺亚方舟”……如此种种,这些看似无关的“分外之事”却体现了台泥独有的人文气质与责任担当。
水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水泥企业当树立伴生与共生意识,不仅要将水泥产业打造成为社会的伴生体,更要向水泥、社会、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