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政策法规鼓励发展
1、2015年年底,两高司法解释出台,明文规定“非法倾倒3吨以上的危险废弃物,即可认定环境污染罪”,大招已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危废处置市场空间急剧放大,据官方数据估算,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为4220万吨,未来5年若以15%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危废产生量高达8000万-1亿吨,处置均价若以每吨3000元估算,未来三年危废处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400亿元。
2、2017年6月2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环保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即将征收的环境保护税中,国家对固体废物排放收取环保税,分别是煤矸石5元/吨,尾矿15元/吨,危险废物1000元/吨,冶炼渣、粉煤灰等25元/吨。环境保护税征收后,预计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税收收入,这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固废(含危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现有技术成熟、市场需求迫切
1、《巴塞尔公约》中,水泥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的协同处置方法已被认为是对环境无害的处理方法,即“最佳可行技术”。
2、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具有很多优点
a.相比较焚烧填埋方式,水泥窑处置具有投资低、超高温、不产生废渣的优势;b.有机物焚毁率达99.9999%,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物质被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会逸出或析出(失去活性),不会产生二次污染;c.危险废物经预处理后,具有燃料属性、原料属性;d.项目完成后,实际运营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已成为对危废“吃干榨净”的最好方法。
3、以每年产生1亿吨危险废物计算,危废处置领域的市场空间相当巨大,水泥企业参予其中,有助于向环保转型,使企业成为城市共生体,而转型缓慢的企业在错峰停窑、失去环保补贴的压力下,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三、经营模式多样、鼓励各方合作
1、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经营模式
a. 分散联合经营模式,是指水泥生产企业和危险废物预处理中心分属不同的法人主体的情况下,危险废物在预处理中心经预处理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入窑(磨)要求后,运送至水泥生产企业不再进行其他预处理而直接入窑(磨)协同处置的经营模式。
b. 分散独立经营模式,是指水泥生产企业和危险废物预处理中心属于同一法人主体的情况下,危险废物在预处理中心经预处理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入窑(磨)要求后,运送至水泥生产企业不再进行其他预处理而直接入窑(磨)协同处置的经营模式。
c. 集中经营模式,是指在水泥生产企业厂区内对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和协同处置的经营模式,包括危险废物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或运营属于同一法人或分属不同法人主体的情况。
2、经营模式浅析
a.同一法人主体的集中经营模式相对简单,北京金隅旗下的红树林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范例,该项目运行至今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b.分散经营模式考虑到水泥企业的地址是否符合危废处置选址规范要求,在保证企业及周边居民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有利的提高了协同处置危废企业取得环评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可行性,为更多的水泥企业进入环保行业打开了大门。
c.不同法人主体的集中经营模式是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的方向。与传统治理废水、一般垃圾焚烧不同,危废处置门槛较高,存在资质、技术和运营管理的壁垒。水泥企业要想进入这一环保领域,可以寻找具有突破这些壁垒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合作双方可建立合资企业,水泥企业以场地、设备、办公用房等入干股,合作另一方以全额资金及技术入股,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完成:立项、可研、环评、项目设计、招标施工、取证、验收及运营工作。合资公司对本项目进行全面成本核算,双方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也是水泥企业进入环保行业的最佳捷径。
四、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1、东方园林投资控股集团成立于1992年,国内首个领先的商业、技术、公益大生态平台。主要涉足水环境、文旅、环保等业务领域,公司以“心系地球”为使命,致力于还地球碧水蓝天,缔造美好生活。旗下包含环境集团、文旅集团、环保集团和巧女基金会,各个板块之间已经形成彼此协同、相互支撑的业务格局。东方园林环保集团携百亿资本砥砺践行“心系地球”的使命,专注于工业危废处理处置,大力发展大型综合危废处理处置中心,贴近客户,走进地方,遏制污染最危险的源头。全力打造中国危废处置行业第一品牌,秉持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强化技术领先,强调规范运营,为客户和政府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2、与其它传统环保业务如处置废水、废气、土壤修复不同,危废处置行业存在“小、散、弱”的实际情况,个别经营企业挑肥拣瘦,弃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处置难度高的危废于不顾,没有尽到一个真正环保企业所应有的社会责任。现阶段所有大公司的处置能力不到每年危废产生量的10%,整个行业亟需做强、做优、做大。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应鼓励资金雄厚、技术及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产生年处置危废上千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