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超级城市群发展规划陆续揭开盖头。
4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62号),《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原则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
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在批复中写道。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只是一个开始。
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今年将“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
今年1月,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曾援引权威人士的说法称,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敲定发展定位和六大任务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
国务院在批复中给长江中游城市群设定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告诉记者,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待《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一、从国家大战略方面考虑,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发展,促进中部城市崛起。二、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考虑,原先旧的思路要转换,分三大板块(下游的长三角,中游的长江中游经济群,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进行推进和落实。三、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企业带来便利,也可以参与实施具体项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可以避免企业过度竞争;增加企业联合发展机遇。
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接下来相关部门将重点推进六方面任务: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共建生态文明。五是公共服务共享。六是深化对外开放。
武汉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告诉早报记者,湖北所有地级及地级以上的12个城市都要融入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来,武汉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还要积极和长沙、南昌两个省会城市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并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公共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
合肥曾想“脚踏两只船”
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大家发现,安徽省会合肥并不在其中。
不少受访专家都说不意外,理由之一是:合肥已经被列入长三角,不能“脚踏两只船”。
安徽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就对早报记者说,去年国家已经将合肥划到了长三角相关规划之中。从地理上讲,安徽主要在长江下游,而且安徽和长三角地区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补性更强,从城市群角度来说,安徽作为长三角的更合适一些。
不过,徐振宇也提到,对于长三角和中四角(即合肥、南昌、长沙和武汉城市圈),合肥曾经都想加入。
徐振宇说,加入“中四角”,是考虑国家是否会把长江中部发展作为新的关注点,但现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已经很明确,是整个长江经济带。
秦尊文也透露,合肥有意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加入了申报大队,但最终国务院并未同意,毕竟已经被划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
可资印证的是,在今年2月召开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党政一把手会议,聚焦的还是“新常态下加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问题。
彼时,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还曾解释过合肥参建两大城市群的关系: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借力东部、携手中部,拉高标杆、见贤思齐,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但在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合肥并未拿下第二张城市群名片。
对此,徐振宇的观点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理上距离较远,中间缺少关联节点,目前较为成熟的是武汉-长沙区域,“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还是以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批次推进。”
退一步说,即便是合肥没有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徐振宇认为,这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的区域层面合作,“地方层面的合作主要是需求来决定的,四个城市人口流动多。”
“20个城市群待发”
虽然“失意”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合肥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已经明确。
按照去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
今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曾披露,目前,国家发改委首批牵头推进3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其中就包括长三角城市群。
可见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只是中国诸多引而待发的城市群规划中的一极。
在今年1月的一篇报道中,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曾援引权威人士的说法称,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其中,重点建设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稳步建设九大区域性城市群(国家二级城市群),包括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引导培育六大新的地区性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相比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有关“东部城市群、中西区城市群”的划分,前述权威人士的表述有所丰富。
按城镇化规划所述,东部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而要“加快培育”的中西部城市群则是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关于城市群规划,徐振宇估计,国家不会给予相关的税务和财政扶持政策,可能是一些改革先行先试权,即便是国家重大项目有所倾斜,能不能做得成也要靠地方,有没有相应的市场氛围等。
秦尊文认为,国家现在批复的区域规划很多,城市群、自主创新区等目的不一样,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发展(从全国层面上,统筹东中西发展,内部层面上,统筹小范围发展)。相互间也无法替代,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规划可以适合所有地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