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铺设道路、铁路、生产混凝土、水泥制品等等。去年11月,工信部、发改委等10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期,国务院相关部门再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首次针对砂石行业出台的重要政策。水泥企业早在10多年前就已开始涉足砂石行业,目前已经成为水泥企业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政策的加持之下,砂石行业进入大浪淘沙时代,行业空间迅速扩大,同时可能出现蜂拥而来、产能过剩、利润率下滑的情况。笔者认为对水泥企业来说,新砂石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供需改善,有利于水泥及下游平稳运行
我国是基建大国,每年砂石需求很大 ,2019年预计达到约162亿吨,其中砂和石的消费量分别为30%和70%。从前砂石行业呈现“小,散,乱”的特点,尽管近10年来陆续也有发展政策出台,但均是作为水泥、建材、矿产等行业政策的附属,没有作为工业列入国家科研、统计等体系,监管难度大,也缺乏行业标准、质检等机构。2016年长江沿岸砂石基地整改,2018年6月全国河湖砂石整治,持续几年的砂石整治、矿山治理,却一直未给砂石任何“名分”。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砂石行业从摸索前进跨入了有序发展阶段。
过去我国的砂石供给以天然砂石为主,随着天然砂石资源枯竭、生态保护要求提高和建设工程需求量持续增加,砂石供需状况失衡。2019年,海南、湖北、江西、陕西、重庆、福建、甘肃等多地都出现砂石运输受限、供应紧张,下游需求受到影响,搅拌站开工受限倒过来也影响到水泥的需求释放。发展机制砂石,填补天然砂石的缺口,有助于改善供需矛盾,利于下游平稳运行,水泥需求也更容易释放。
发展重点区域:连接资源丰富地和需求大区
砂石需求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三角集群、长江中游集群、成渝集群、中原集群、珠三角集群、京津冀集群、关中集群七大板块,占到了中国砂石市场消费量的60%。
供给方面,加强运输保障,推进砂石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未来砂石行业将呈现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若干意见中提到,要根据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以及中西部建设需要,合理投放砂石资源采矿权,支持大型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新的优质产能,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贵州、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河北等砂石资源丰富地区和需求量大地区的衔接,适应机制砂石大宗物料特点,沿主要运输通道布局一批超大型企业,形成若干大型生产基地。指导意见中也指出支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投放大型砂石采矿权。加强资源富集地区和需求量大地区的衔接,沿主要运输通道布局一批千万吨级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基地,加强对重点地区的供应保障。目前大型的骨料产能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浙江、山东等地,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20亿吨的产能正在推进,70%分布在中南和华东地区,未来江西、广西、河南等省份有望成为亿吨产能基地。
水泥企业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将涌现多家亿吨产能企业
天然砂供应长期不足,随着机制砂石逐渐成为我国建设用砂石的主要来源,发展大型砂石企业是必然趋势。根据若干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年产1000万吨及以上的超大型机制砂石企业产能占比将达到40%。在机制砂石替代天然砂石的过程中,为水泥企业提供了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国际水泥巨头早已指明了道路,水泥和砂石骨料行业在客户、市场、矿产资源、工艺与装备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高度重叠,水泥企业发展砂石可以极大地发挥协同效应。国际水泥巨头企业在成熟阶段,骨料和水泥的销量大约是2:1的比例,而国内的水泥企业目前仍以水泥为最主要的业务和收入来源,砂石还大有发展空间。随着物流条件改善,以往各地的采砂厂将被具有现代化管理的企业替代。
华新水泥是国内水泥企业最早布局骨料的企业之一,早在2007年就开始抢占先机。随后2011年和2013年,中联水泥和海螺水泥也分别布局其中。2014年随着骨料矿山被大批关停,水泥企业发展骨料的步伐骤然加快,2015年时海螺、中联骨料产能双双超过了2000万吨。2019年,达到千万吨以上骨料产能的水泥企业已经超过了九家,海螺水泥、中联水泥等龙头也陆续喊出了亿吨产能的发展目标。
表1:主要水泥企业发展骨料情况
资料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笔者预计未来5年,水泥企业将涌现多家亿吨骨料产能企业,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将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