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4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年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今年经济能够实现7%的增长,要想实现在2020年经济增长翻番的目标,则“十三五时期”,6.5%的增长是底线。
以下为实录:
徐林: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就“十三五”工作规划的一些思考做汇报。因为有媒体在场,所以我还要声明一下,我的发言不代表国家发改委的观点,就只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很难办的规划,要回答很多的问题。刚才杨伟民主任提了十个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试图要尽可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觉得有几个很突出的方面:一是怎么能够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因为“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二是怎么能够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机制下来编制规划,来体现这样一种要求;三是怎么能够来引领新常态。所以我们试图围绕这几个问题做比较全面的分析。
做规划首先离不开对环境的分析,从国际和国内环境来看,国际的环境比较复杂,多边博弈竞争更加激烈,这是一个大的特点。世界经济在再平衡的过程中艰难的复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一些新的突破,围绕国际治理体系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应该更加激烈,能源结构和版图的变化可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地缘政治导致我们周边的环境更加复杂化。这是我们对国际环境几个特征的判断。
从国内来看,应该说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一个大的判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预计“十二五”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可以全部实现,这是我们目前对所有的指标进展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做出的结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依然是巨大的,刚才几位专家也提到,我们的储蓄率是高的,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在逐步的发挥,创新资源的累积效应也在不断的发挥。
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潜力和空间仍然是广阔的,但是风险和挑战也更加突显。主要包括原有的成本优势在逐步的减弱,结构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等,而且这些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的正常循环形成了阻碍。周期性因素导致的潜在风险在加大,包括大家议论很多的财政金融风险,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加加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多。
综合这些环境分析,我们总的一个结论是,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处理好在大国觉醒过程中复杂的战略关系,维护好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国内关键是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驱动。
按照这样一种判断,我们觉得“十三五”的发展要明确几个导向,就是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一条主线来对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来不断释放发展的活力,要以创新驱动来不断的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以全面的开放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包容的发展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以绿色低碳来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我们对“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的一些思考。
怎么设定合理的“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是怎么设立增长的预期目标,现在看起来确实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主流机构和一些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包括在座的很多经济学家的分析来看,我们国家“十三五”的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大致在6%到8%之间,有两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6%到7%这个区间里面。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今年的增长按照我们的测算实现7%的话,那么到2020年我们年均的经济增长要实现翻番必须达到6.56%,6.5%左右是底线。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能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那就取决于对其他的那些约束条件构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战略约束条件,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构成的是有利还是不利的影响。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我觉得关键还是取决于在转型升级方面,创新驱动方面,特别是增长的动力机制转换方面,能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我们觉得,一个合理增长目标的预期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在这个基础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进一步的突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些目标和指标。同时也要突出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一些指标和目标的引导,强化生态环境、资源节约保护的一些目标指标的约束,对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也要提出一些目标。在提出目标的基础上,要促进“十三五”的发展,可能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一些政策和具体的措施:
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里包括科技、人才、教育,包括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和使用的环境建设等等。
二是要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构建“十三五”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我们研究“四化”同步和转型升级是密切相关的,“四化”同步实现不了,转型升级很难实现。
三是要深入的融入全球经济,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必须要全球的视野来配置资源和资产,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这里不仅仅走出去是为了转移过剩产能,我觉得是要在全球的范围内来优化我们国家的产能配置,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也包括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
四是要促进集约均衡的发展,塑造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刚才杨伟民主任也提到了,区域怎么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的开发怎么和主体功能区结合起来,城市化怎么能够进一步的健康向前推进。
五是要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新风尚。同时要进一步建设和强化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你走向全球光靠硬实力,光靠钱是不行的,还得有你的价值观和你的文化。
六是要全面保障,改善民生,形成包容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关键是要进一步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的结构,强化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同时要积极的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包括人口战略和政策的改变等等。通过包容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中国的发展过程,更多的人能够公平的分享发展的成果。
七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家园。这个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越来越多的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回应的。在这一部分里面,除了传统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之外,也包括能源结构的改善等等,最终还取决于生态文明进度的建设。
“十三五”既然是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我们的思考认为,怎么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怎么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经营者的作用?可能是能不能够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以制度的保障至关重要,我们强调要在现在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体系、财税制度、金融体系、投融资体制、价格、社会治理、法治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快进度。要形成能够给大家信心,能够对未来有稳定预期的制度保证。有了这些东西,大家才能扎下根来,一心一意的来为这个国家的建设服务。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一些初步思考。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我们对“十三五”一些基本思路的考虑,我觉得主要就是24个字: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