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13 09:39:34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一场高水平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化合反应的过程,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使混合双方合心、合力、合作。面对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多散乱”的双重压力,中国建材集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以“国民共进”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新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做出部署,强调“狠抓改革攻坚”,“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大方向、着力点。

  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央企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双试点”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动因

  作为一家底子薄、资本金少的“草根央企”,2002年中国建材集团销售收入只有20亿,企业规模小,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经过深思熟虑,中国建材集团决定进军占建材工业GDP70%的水泥业务。但当时我们只有一两个小水泥厂,水泥又是重资产投资业务,如何获得发展资源、用什么方式发展壮大?中国建材集团明确两个思路:一是作为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不能再靠国家投资扶持,只能以存量资本吸收大量社会资本进行发展;二是在水泥这个充分竞争行业,要发展必须抓住行业“多散乱”、亟待整合的契机,发挥央企在资金实力、创新能力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大规模混合。

  2003年4月,中国建材集团正式更名,由原来的中国新型建材集团脱颖而出。这一重大战略调整不仅改变了我国建材行业生态,也改变了全球建材行业格局。2006年3月,中国建材股份在香港上市,与集团其他5家上市公司组成上市公司群,为企业发展争取大量资金。当年7月,收购徐州海螺首战告捷,联合重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中国建材集团一边进行行业整合,一边进行资本混合,成功重组上千家民营企业,所有者权益由20多亿升至220亿,吸纳440亿小股东权益后,又以660亿净资产撬动3600亿总资产。

  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央企市场化改革的故事,是一部国有资本以市场化方式与民营资本有效混合的故事,是一部以国民共进方式成功进行行业结构调整的故事。在深化改革、与民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建材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赢得机制活力,成为央企开辟混合所有制发展道路的先行者、推动行业整合优化和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做法与成效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一场高水平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化合反应的过程,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使混合双方合心、合力、合作。面对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多散乱”的双重压力,中国建材集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以“国民共进”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新路。这条“混合”新路包括:

  一是以“央企市营”赢得机制优势。“央企市营”是中国建材集团多年探索形成的一套改革思路,包含五个核心:第一,股权多元化。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产权基础,不仅把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吸引进来,而且使企业决策体系、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第二,规范的公司制与法人治理结构。即按照公司法规范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法人主体;按照国资委央企董事会试点要求改为有限公司,并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运行机制。第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即董事与经理人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拔,解决好企业经营的委托代理。第四,公司内部机制市场化。即用人用工及分配机制等与市场接轨,干部员工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第五,依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运营。不追求特别待遇和格外保护,与非公有制企业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合作共生,追求包容性成长。现在看来,这五条都符合三中全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精神。

  二是以“三层混合”深化产权改革。第一层,上市公司中,中国建材股份等公司吸纳大量社会资本;第二层,四大水泥公司等大型业务平台上,把民营企业的部分股份提上来交叉持股;第三层,水泥厂层面的企业里,给原所有者留30%左右的股权。通过三层混合,既保证了集团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层面的绝对控股,也提高了子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市场机制真正引入到央企内部,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以“三盘牛肉”吸引民营企业。要混合必须实现双赢,要变革必须端出“牛肉”来。在与民营企业混合的过程中,中国建材集团准备了三盘“牛肉”:第一,聘请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市场评估,在定价公允透明的基础上让创业者原始投资获得合理回报。第二,留给创业者30%的股份,让创业者有机会分享整合后的效益。第三,继续留用那些有能力、有业绩、有职业操守的创业者,吸引其成为职业经理人,既稳定了重组企业,充实优化了管理团队,也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和回馈国家的事业平台。

  四是以“包容文化”推动和谐发展。“混合”是一场对企业包容性的考验,靠的不仅仅是条条款款的约束,而是包容的智慧。中国建材集团坚持“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的“十六字”混合原则,寻求各方最大公约数,维护了国有资本权益、民营资本权益和小股东利益,实现了国民共进。在企业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了以融合为特质的“三宽三力”(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的文化体系。优秀的文化对成功“混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中国建材集团的企业,不分先后,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归属感。

  五是以“管理提升”确保改革实效。中国建材集团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和管理工具,建立起一整套符合集团特点的管控模式,确保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有效。“格子化”管控模式,包括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和文化一体化,推动企业转变为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集团。“八大工法”,包括五集中(市场营销集中、采购集中、财务集中、技术集中、投资决策集中)、KPI(关键经营指标)、零库存、辅导员制、对标优化、价本利、核心利润区、市场竞合,通过外抓市场与内控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大力建设业绩良好、管理精细、环保一流、品牌知名、先进简约、安全稳定的“六星企业”,有效防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士气低沉、效率低下、投资混乱、管理失控的“大企业病”,促进各级企业逆势而上,不断提升效益,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建材集团的“混合”之路具有多重示范意义。一是经营业绩大幅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十年双双增长100倍,分别超过2500亿、120亿;连续四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六年获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产能居世界第一,超薄电子浮法玻璃、风机叶片、碳纤维原丝、熔铸耐火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二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员工观念等焕然一新,活力和竞争力极大增强。截止目前,集团所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超过85%,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国玻纤、泰山石膏等骨干企业均成为行业佼佼者。三是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中国建材大规模重组的推动下,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提高到2013年的53%。南方水泥重组整合经验和中联水泥转型升级经验,均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建材重组水泥企业的经验入选哈佛案例。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考

  中国建材集团的改革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极大地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既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实现政企分开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

 思考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是“国民共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理论依据,而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融合性创新”,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促进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共同发展,即实现“国民共进”。中华民族是有大智慧的民族,大智慧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两个毫不动摇”、“两个神圣不可侵犯”、“混合所有制”等等,根本上都是把看似对立的东西统一并融合在一起。

  国企和民企同为市场竞争主体,共同担负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任,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混合所有制企业好比一杯茶水,水可能是国企的,茶叶可能是民企的,但变成茶水之后就没办法分开了,也没必要去分。“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国企真正与民企形成水稻一样的“杂交”优势,才能确保混合成功,实现和谐共赢。所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关键是发挥国民双方的优势,否则就可能让双方劣势滋长,如把传统国企常有的官僚主义和民企常有的非规范化结合在一起,导致混合所有制失败。

 思考二: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型所有制形态。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上,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各自的疑虑。有国有企业担心,与民营企业“混合”后,民营企业会“蚂蚁搬家”式地蚕食国有资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民营企业则担心进入国有企业后被“公私合营”,出现民营资本的“国营化”。事实上,大家对混合所有制存疑,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的本质。混合所有制是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强调的是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有民营都作为股东而存在,都在公司法下规范运作,都以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最终目的。混合所有制既不是让国企私有化或私企国有化,也不是一种所有制的过渡状态,而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三足鼎力的重要企业形态。

 思考三:混合所有制是一把“金钥匙”。

  混合所有制是一把国企改革的金钥匙,解决了四大难题。第一,解决了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用市场机制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实现了保值增值,坚持和完善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解决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问题。社会资本的引入可以促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制度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政企分开;实现所有者到位所有者到位、治理规范化和激励机制到位,推进经营团队和骨干持股、员工持股,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第三,解决了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部分特定业务的途径问题,使市场更加公平公开;第四,解决了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长期纷争,国有和民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力和正能量。

 四、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路

  中国建材集团前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先机,探索实践了“央企市营”模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正未有穷期。作为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前,我们正以“双试点”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把市场机制真正引入企业。所谓引入市场机制应包含三个内容:一是让所有者真正到位;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三是建立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企业效益正相关的关系。市场机制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今天,面对新常态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改革要求,国企要发展,就必须走更加市场化的道路,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坚持“三优先”原则。一是活力优先于控制力,企业有活力才会有效益,如果忽视活力,竞争领域的企业往往留给国家一个烂摊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时应选择“并联结构”,即各子公司按业务单元进行分类混合,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每个单元都拥有机制,产生活力,处于一种“赛马状态”,一旦出现风险也便于切割,不至于造成大的损失。二是开展员工持股优先于引入机构投资人。改革的动力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动力则源于员工持股。三是利润优先于收入,要把利润放在前面,创造良好的经济回报,不盈利的业务原则上不做。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做到“混得充分”、“混得规范”、“混出效果”。“混得充分”,即坚持“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三分之一多数”等前提,探索多元化股权结构。改革中既不能一股独大,让所有者缺位,也不能股权过于分散。合理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是,国有经济资本和两三家非公资本组合形成公司的战略投资人,其余由财务投资人和散户股民持有,这样既保证企业有负责任的股东,也能使广大投资者有高额回报。“混得规范”,即把已有经验制度化、流程化,结合市场监督机制与完善保护国有资产的相关制度流程,保证操作透明、规范,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混出效果”,即围绕增活力、提效率、出效益,让混合所有制成为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要在产权适度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员工持股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成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市场的倒逼下,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改革创新,为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全新思路和重要样本。展望未来,中国建材集团将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融合性创新,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新起点上的新发展。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回顾宋志平40年的企业生涯,其实就是一个做企业的过程

2019-12-12 13:24:38

近日,《英才》杂志刊发了《中国建材的华丽转型》一文及专访《宋志平:从中国建材到中国材料》,回答了行业内外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在占据中国乃至全球建材行业的制高点之后,是否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宋志平董事长的战略布局和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实践,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2018-08-09 11:35:41

中国水泥行业开始正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游戏规则的旁观者,变身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未来国际水泥行业舞台上将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身影。

2018-01-30 10:59:13

2007年9月26日,作为我国水泥行业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先行者,南方水泥承载着重大历史使命横空出世。十年风雨征程,南方水泥抓住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在中国建材的战略指引下,将国家政策走向、行业发展逻辑与企业成长规律有机结合,通过探索性地开展联合重组、管理整合和结构调整,实现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水泥行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新路,更缔造了世界水泥工业史上的传奇故事。

2017-09-24 10:26:09

2016年8月26日,两材重组一时成为行业内外,乃至国内外热议并高度关注的重大新闻。当时中国建材报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进行了专访,发表了题为《是巨龙就要腾飞》的报道。

2017-08-24 17:21:14

7月14日,中国建材集团召开2017年上半年工作视频电话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和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培训班精神,系统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上半年工作,表彰了第一阶段压减工作先进企业,全面安排了下半年工作。

2017-07-15 00:38:51

2017年伊始,各大水泥企业也陆续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在回顾和总结2016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对2017年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部署和规划。这些企业2017年又有什么新动向?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又有什么要求呢?为此,小编将各大水泥集团的年度工作会议做了一个整理。

2017-02-03 10:18:54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1亿元,营业收入2695亿元,圆满完成国资委要求的效益恢复性增长目标。两材重组稳健推进,顺利完成集团层面和部分二级公司的整合。

2017-01-21 09:24:54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2017年是充满了希望与机遇的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顾已经取得的成绩、着手正在推进的改革、展望将要实现的目标,这些厚实的积累,赋予我们更加坚定的信心,给予我们迎难而上的力量。

2017-01-01 00:28:36

9月8日,在两材重组工作大会暨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两周之际,中国建材集团召开第一次领导干部大会。

2016-09-19 14:03:02

宋志平在中国建材集团成立大会上表示,在重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新集团的整合发展、改革创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为把中国建材集团打造成又强又优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而不懈努力!

2016-08-28 09:48:04

8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出席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重组大会暨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听取重组情况报告,并作重要讲话。

2016-08-28 09:16:33

8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重组大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我国建材行业开启大企业重组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2016-08-27 08:26:05

7月29日,中国建材集团召开2016年上半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培训班的会议精神,系统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上半年工作,全面安排了下半年工作。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作重要讲话,副董事长姚燕主持会议,总经理曹江林作半年工作报告。

2016-08-01 10:32:36

“十一五”初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建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但大而不强、集中度低、结构失衡、恶性竞争、效益不高等问题丛生难治,整个行业步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建材集团按照国资委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谋求战略转型,制定了“大建材”战略,确定了对集团制造业务进行改制重组并实现香港上市的目标。

2016-03-24 15:11:13

2016已经来了,回顾过去、部署未来的时候到了。2016年1月,各大水泥企业年度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在总结2015以及“十二五”工作成绩与经验的同时,也开始做着2016和“十三五”的发展规划。这些企业2015年经营业绩如何?2016年会有什么举动?“十三五”又有什么规划?小编特将各大水泥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做了概括总结。

2016-02-05 10:58:18

借助较大力度的持股,高管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将实现深度捆绑;行为长期化,压力、动力进而能力充足,成就感大,包括成真正的企业家;道德风险、贪腐可能性小;企业内在可持续发展动力、能力强;促进公司治理市场化,高管薪酬、职位变动、任职年龄等由市场决定,高管和国资形成共担、共创、共享的合伙关系,乃至企业家“把企业当成命”。

2016-02-02 10:14:48

在11月3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上,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建材企业、科研院所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良策,围绕“2015—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从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打造协同平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互联网+”等多角度切入,梳理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和目标,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2015-11-03 21:28:4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新常态下,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营压力剧增。

2015-08-13 09:55:42

中国建材行业领袖企业——中国建材集团的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和传统制造业行业中的一面大胆改革创新的旗帜,这些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在创新方面的经验。

2015-06-25 09:34:16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一场高水平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化合反应的过程,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使混合双方合心、合力、合作。面对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多散乱”的双重压力,中国建材集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以“国民共进”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新路。

2015-04-13 09:39:34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好习惯如跑步、游泳等我没有,坏习惯如吸烟、喝酒等我也没有,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么多年来,我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思考上,数十年如一日。我对自己的总结就是:平生无过人之处,只好读书。

2015-02-26 10:08:40

宋志平把“忙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他笑称,喜爱这句话,倒不是因为有什么可悲哀的,而是相比结果和目的,他更看重奋斗的过程,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理解忙碌的意义。

2015-02-15 10:48:57

乔龙德在中国建材集团2015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02-14 08:05:48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其新著《我的企业观》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受到业界高度评价。

2015-01-22 11:00:19

这位中国最特殊的国企领导人——在今年4月卸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一职之前,宋的肩膀上挑着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两家央企董事长的职务——一度需要管理将近26万名职工。

2015-01-06 10:15:45

2014年转眼过去。这一年里,我们延续着2013年的良好开局,也遭遇了市场持续走低的困境,但总体来说,这一年我们将迎来圆满的收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今年11月,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约696亿元,同比增长5.49%,全年利润总额有望超过2013年,实现历史高位。

2014-12-31 11:06:18

从一条生产线都没有,到旗下拥有134家水泥厂,年产水泥超亿吨,并引领行业走出低价恶性竞争,实现行业价值理性回归……南方水泥总部落户浦东陆家嘴7年,现已稳居全国水泥行业第2位,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4-12-23 09:56:27

10月31日,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

2014-10-31 10:50:05

尽管2013年中国建材业绩不俗,但宋志平始终很清醒。他反复告诫干部员工:成功也是失败之母。作为大企业,一定要时时警惕,防微杜渐,一旦染上大企业病,今天的成绩就会付诸东流。他表示,在通往“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道路上,中国建材今后要投诸全力精耕细作,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深度整合,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4-04-25 15:10:01

2006年3月中国建材香港上市开始,风卷残云般重组了900多家水泥企业,成为坐拥4.5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宋志平的行业整合改变了水泥行业的格局和生态,也启迪了其他产业的企业家。

2014-02-13 13: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