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国建材集团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企干二局局长姜维亮宣布了国资委一项重要决定,宋志平免职退休不再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一生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从197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工作到2019年从中国建材集团退休,40年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宋志平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企业,做了两个世界500强。
宋志平曾说过,“美国人说美国的事业是企业,我们中国的事业也是企业。中国有3000万家企业,有近7000万个体工商户,这意味着中国有上亿经济主体,这是我们经济的全部。中国去年的GDP是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靠这些企业做出来的”。
回顾宋志平40年的企业生涯,其实就是一个做企业的过程……
从技术员到央企“掌门人”打造世界建材航空母舰
2016年8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企干二局宣布任命宋志平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执掌由中国建材行业两家龙头企业组成的这家新的世界级建材航母企业。两天后,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重组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连续九年荣登《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资产总额6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3500亿元。水泥熟料产能5.2亿吨、商品混凝土产能4.6亿立方米、石膏板产能27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265万吨、风电叶片产能16GW,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水泥玻璃工程市场和余热发电市场领域处于世界第一。这是今天的中国建材集团展现给世人的一连串令人惊愕的数字。
然而,“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集众“世界第一”于一身中国建材集团,也经历了一个跨越十余年的奋斗历程,而作为掌门人,作为把中国建材集团带到今天的“舵手”,宋志平对这一切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体会。
时间回到15年前。2002年,新世纪的钟声还未散尽,这年3月,宋志平被任命为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前身)总经理。当时企业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企业销售收入只有20多亿元,银行逾期负债却有30多亿元,除了宋志平之前所在的北新建材,集团旗下的壁纸厂、塑料地板厂、建筑陶瓷厂……几乎全部停产或倒闭。
就在宣布就任的当天,宋志平就收到一份特殊的“贺礼”——“一张法院传票,因为负债累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要冻结我们的财产。”彼时的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像是悬崖边飘摇的羽毛,随时都可能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但,宋志平的上任,正在宣告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力排众议给企业未来定下了一个基调,坚持将水泥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业!并在2003年,将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在紫竹院的小办公楼前举行了揭牌仪式,那一刻掀开了中国建材集团历史性的一幕。
正是,这样的战略选择,把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从破产的悬崖边缘拉了回来。以至于,不少经历了这场变革的老员工经常感慨,如果不是当年的战略转型,集团可能早就和一些老国企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随后的宋志平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型之路。
2006年,在中国建材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后,宋志平就启动了收购水泥企业的战车。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建材开展了大规模联合重组,重组了近千家水泥企业,一跃成长为全球建材行业的领军者。截至2016年,经宋志平之手重组了8家央企,其中建材行业4家,在他此前兼任董事长的国药集团,也重组兼并了4家央企。重组后的两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行列,还先行先试承担着国资委多项改革试点任务。
到2016年底,中国建材已拥有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中联水泥等八个水泥板块,水泥熟料总产能达5.3亿吨。总结这些成绩,“重组”是一个离不开的词,但要真正用好这个词却并不简单。
宋志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重组必须改革,不改革,重组也没用。”他对于水泥行业的成功整合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重组方案:按市场规则给企业定价、保留股权、保留经营团队。这套方案源于宋志平提出的“央企市营”理念。有专家认为,这已经是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雏形。
随后,宋志平又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的公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建材的跨越式发展,收入、利润双双增加100倍。在今年7月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建材集团以52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连续第9年入围该榜单,位列第203位,比上一年度前进40位,超过第226位的法国圣戈班集团,首次登顶全球建材企业榜首。
此时的中国建材集团无疑已经成为一艘世界级的“建材航母”。
带领中国建材走向海外 展现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伏论》中如此阐述合作的重要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和推动,如今“一带一路”即将开启新时代。
众多媒体就此评论指出,“一带一路”将不仅仅是一项由中国倡导的全球战略,也将成为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中国资金“走出去”的一条重要通道。有行业人士也表示,中国水泥行业及装备企业作为国内“走出去”的排头兵更应该抓住机会,将国内先进产能和装备带出去。
而根据中国水泥研究院统计,我国水泥企业的足迹已经遍布“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水泥装备企业更进入了近百个海外市场。这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当属于中国建材,其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宋志平在近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论坛上表示,中国建材境外投资总额近200亿元。过去十年,已在75个国家承接了312条大型水泥成套装备生产线,占国际新建水泥生产线的65%,连续9年保持全球水泥工程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中国建材“走出去”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源于三项原则,一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二是与当地企业友好合作;三是为当地人民服务。这三项原则正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讲话中的核心思想。
“中国建材正在埃及首都建设的6条日产6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水泥项目。这个项目的建设就坚持了一贯的原则,中国建材实施总包,把土建工程分包给当地几家公司,工地有上万名员工,中国员工2000名,当地员工8000名。中国建材提供大型装备和安装服务,当地公司主要做基础建设,基建工作全部交给埃及当地公司做。由于有埃及公司的参与,该项目在当地很受欢迎。”宋志平说。
宋志平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和这些国家的融合,需要包容,做到互利双赢,这样才能由“走出去”变为“走进去”。他在一次演讲中承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他们需要设备和装备,我们就做EPC,把工程服务做好;他们资金不够,需要投资,我们就可以在当地投资建设工业园;现在工厂自动化程度都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建成工厂后,当地人不擅长管理,我们就可以提供包产运营管理。”
正是这样的包容和共赢思想,为中国建材集团海外战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当地国家和人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水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迎接新挑战 为建设人类美好生活而努力
当地时间2017年12月11日到12日,世界水泥协会成立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33个国家、59个创始水泥企业参加了会议。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全票当选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成为我国大型基础性工业领域首位当选的世界级行业协会主席。
▲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向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宋志平赠送中国水泥网以水泥做基材特别定做的精美的水泥工艺品
世界水泥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刘效锋对此评价:“宋志平主席这次当选,既反映出中国建材行业在世界水泥行业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国建材集团过去在宋志平主席的带领下高速发展得到同行的认可,更反映出,宋志平主席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及中国建材行业的领军人物,受到了国内国外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和推崇。”
宋志平当选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标志着,国内水泥行业正式从游戏规则的旁观者,变身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与全世界水泥同仁一起,共同应对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一份由权威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冰盖融化和碳排放的速度正在加快。科学界正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进度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0年前的预测和评估,全球正面临关键的气候临界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关乎整个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样是在今年9月,由世界水泥协会、上海市水泥行业协会主办,海螺集团协办,中联水泥、中国水泥网联合承办的“2019第三届世界水泥大会暨第二届全球气候变化论坛”在中国上海正式拉开帷幕。大会以“可持续工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就全球水泥工业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本次大会上,宋志平代表世界水泥协会发表致辞,他表示水泥行业占到整个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水泥行业需要非常重视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应该鼓励水泥行业通过各种途径减碳,并努力实现完全脱碳,这也是世界水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水泥行业可以透过WCA这样一个组织在国际上发声,让更多的国际组织和社会来了解水泥行业的主张以及在应对气侯变化中所做的工作。
如今,宋志平虽然不再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但是作为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在推动全球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人类更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宋志平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