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缺什么找什么”

2021-09-18 10:12:26

宋志平认为,经营企业首先就是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突破这种自我约束,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先仔细思考与钻研企业目标,然后秉承“缺什么找什么”战略制订思路,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

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首先要改变“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的惯性思维,突破“有什么做什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机会就创造机会,先确立企业的经营目标,然后“缺什么找什么”,而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还需兵贵神速。

人们常言道“看菜下饭,量体裁衣”,就是告诫大家要量力而行,别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宋志平在带领企业走出困境时,却走的是一条相反的思维之路。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有多大脚穿多大的鞋”,也就是常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决定做什么事。

宋志平认为,经营企业首先就是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突破这种自我约束,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先仔细思考与钻研企业目标,然后秉承“缺什么找什么”战略制订思路,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

这是因为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时代,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可能市场机会早就溜走了;或是等各种条件成熟了,很可能意味着自己的企业比其他企业已经慢了一拍,在抓住市场机遇面前就先吃了败仗。

并且,如果现实中的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预期或是各种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什么做什么”的思维局限就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计划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落空。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确定了方向并义无反顾地去做,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如果永远处于犹豫、怀疑或是争论之中,可能导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比如,中国建材集团在2003年将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时,员工们议论纷纷,对进入水泥行业没有信心,因为公司在水泥行业仅有一两家规模不大的工厂,但宋志平研精覃思,在战略上决意要将中国建材集团做大做强,他意志坚定地进入水泥行业,并先后通过重组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等一系列的联合重组业务,使中国建材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商。

宋志平认为,所有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都是先有想法,再积极地去寻找资源,然后把企业做大做强的。

越是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就越善于寻找资源、利用资源、集聚资源与整合资源。

中国建材集团走的正是资源重组与整合之路,不是走靠自身积累去发展的老路,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行业“巨无霸”和世界五百强企业。

他在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时强调,中国建材集团的成功,用复杂的话说就是联合重组、资本运营、管理提升等一系列创新的结果,但用简单的话归纳就是先确定了目标,然后努力寻找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把实现所缺失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找回来,事情也就自然做成了。

有了深思熟虑的企业经营策略,还得善于抓住市场机遇,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宋志平对“机遇”二字颇有感触。

作为企业家,既要有对机会的敏感度和清晰的方向感,还要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所以,企业家不只是起早贪黑辛苦干活,低头拉车,再辛苦还得时时抬头看看路,企业家更需要善于思考与观察,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

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年来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担心战略错误,所以,一直要求凡事都要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

中国建材集团在近些年重组了上千家企业,这并不全是偶然的机会性事件,而是在联合重组过程中的殚精竭虑、深思远虑而后动的选择,要从重组区域、重组方式、人员安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事先都需要做好详细的规划与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此外,机会来了也要善于抓住机会,要有快速的行动力,不仅要比拼谁先有好的想法,还要比拼谁先行动起来。

宋志平的诀窍就一个字:快。

比如在2008年3月,当时中国建材集团正在东南亚经济区快速推进重组的时候,有人表示对中国建材集团高速扩张的忧虑。

尽管当时公司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宋志平非常理智和冷静,以不声张、不争辩、不减速,更不能放弃的方式顶住各种压力,当机立断,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快速地完成了重组工作。

“兵贵神速”,因为那个时刻公司必须这么做,否则错过了机会,不仅成本会更高,还会被跨国公司抢了先,良好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就可能再也没有了,现在企业的竞争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但如果在关键时期犹豫不决,或是放弃重组,那很容易就能做到,但会贻误公司战机,什么大事都做不了。

2006年的时候,中国建材集团在江苏徐州有一个巨龙水泥厂,当时建了两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企业日子过得不错。

但在距其40公里的地方有由海创公司和台泥公司合作成立的徐州海螺公司,建有一条日产1万吨的水泥生产线。

两家水泥企业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导致高标号水泥由每吨四百多元一路下降到两百多元,两家公司都出现了亏损,且巨龙水泥的9个商混站客户有6个被徐州海螺公司抢走了,情况很是危急。

如果两家企业继续竞争下去,都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基于这些考虑,宋志平产生了收购徐州海螺公司的想法。

在后来的会谈中,通过努力,中国建材集团几乎拿出了从上市募集到的一半的资金成功收购徐州海螺公司,成了水泥行业“蛇吞象”的佳话。

后来也有媒体评论宋志平多付了钱而徐州海螺公司输在战略上,而宋志平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他从行业系统性整合优化的角度进行评价:中国建材集团赢得了战略,徐州海螺公司赚到了钱,实现了企业联合重组的双赢。

还有分析师们评价,宋志平对联合重组的时机抓得特别准,

如果重组的时间早一点的话,那时很多企业在扩张,建新厂,企业都不愿意被收购;

如果重组的时间晚一些的话,企业就被别人收购完了,中国建材集团再收购的成本就会很高;

如果等到现在收购,行业开始减量,收购一个关张一个,就会导致公司很被动。

总之,宋志平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开展行动之前先要进行反复分析和深入思考,尽量把问题考虑周全,之后再从容地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就要跳起来,迅速地抓住机会,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在企业里,这个“治未病”的良药就是制度。企业要靠规范的制度约束行为,制度是应对风险最好的“防火墙”和“灭火器”。

2022-12-30 09:15:31

企业又应如何识人、选人和用人呢?

2022-11-16 09:52:31

规模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做得得心应手、规模适度才是最好。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2022-05-17 09:59:54

企业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管理,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

2022-05-09 10:08:41

宋志平认为,经营企业首先就是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突破这种自我约束,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先仔细思考与钻研企业目标,然后秉承“缺什么找什么”战略制订思路,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

2021-09-18 10:12:26

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一个“止”字,止本义是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立足业务展望未来,另一方面企业离开了人也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这也说明,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

2021-03-19 10:07:46

做国有企业,有人主张发挥精神方面的优势,有人主张重点做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机制。

2020-10-22 11:04:51

作为一个风雨40载的企业中人,我知道,经济这东西,知易行难,我们还是得干起来!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只坐而论道,没人管饭吃。干起来,又不能乱干和瞎干,所以我给大家讲,要做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呢,我给大家归纳五条。

2020-01-03 16:57:27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荣获“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在发表获奖感言环节,宋志平从70年来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角度进行了观点分享。

2019-10-29 13:37:29

China Cement Net Market Data Center News: Weak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Commercial Mixed Prices in Northwe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