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知人善任是做企业的关键,要重用“痴迷者”

2022-11-16 09:52:31

企业又应如何识人、选人和用人呢?

做企业是先人后事,而不是先事后人,知人善用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要用好人,先要选对人。那么,做企业应具备怎样的用人理念,真正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企业又应如何识人、选人和用人呢?结合我自身40年的企业实践,我总结了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

提到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厂房、设备,其次是产品,最后是资本。但我认为,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是那些富有奉献精神和创造力的干部员工。正确看待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事情。20多年前,我在北新做厂长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也成了我做企业一直坚持的原则。

何谓“以人为中心”?我曾把“以人为中心”分解并升华为“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

“企业是人”,是指企业是人格化的、人性化的,被大家赋予了一定的性格和特征。比如,说到华为会想到任正非,说到格力会想到董明珠,说到福耀会想到曹德旺。

“企业靠人”,是指企业的一切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要靠领导者的带领以及广大干部员工的努力和付出来发展,企业的所有成绩都来自大家的汗水。

“企业为人”,是指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我们办企业是为了服务三个群体:一是企业人,即我们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属;二是投资人,即出资人和利益相关方;三是社会人,即我们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做企业的“三个信心”,即“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做企业有了这“三个信心”,就能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企业爱人”,是指企业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讲“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真正的仁者要有爱的真诚,真正的智者必须做事利仁。企业爱人,在企业之内,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和爱护员工;在企业之外,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创造阳光财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常想,中国的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一个“止”字,就是说企业离开了人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企业的财富、企业的进步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人是企业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实现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追求,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的主线。

知人善任是做企业的关键

选业务和选人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但在选业务与选人这两者之中,选人更为重要。做企业成功的根本在于知人善任。具体来说,企业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要求呢?为此,我系统地提出“四精五有”的要求。

企业干部要做到“四个精心”

第一,精心做人。它是指做事要先做人,做人不是一件易事。做人首先要修身正己,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企业干部要有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操守,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一书中这样写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深沉厚重,指的是企业干部要有稳重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一个企业干部的品德不过关,甚至存在大问题,那么他的能耐越大,对企业的损害也就越大,不仅会把整个管理团队的风气带坏,还会把企业的基础搞垮。所以,对于人的品德,一直要格外看重,我们的选人标准是八个字:德才兼备,德要优先。正确的选人方法是在品德好的前提下选择有才干的人。有才无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能用,当然,有德无才也不行,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个“好好先生”,做企业就不会有大起色。

第二,精心做事。它是指做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企业建功立业。企业干部要心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同时,企业干部还要有风险意识,不要粗心大意,决策时要深思熟虑,工作中要稳扎稳打,工作完成后要复盘总结。

做企业干部就会遇到难题,遇到难题只能是迎难而上地去破解。在北新建材工作时,我请邵华泽同志题写了一段毛泽东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应该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面对事业,能今天做的事情绝不要拖到明天。我常给企业干部说的一句话是:“能做好,为什么不呢?”

当然,企业也要为改革发展营造环境、为干事创业提供保障,结合实际探索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既要对企业干部严格管理,又要对企业干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让大家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为大家创造安心、安身、安业的环境。

第三,精心用权。它是指要客观看待手中的权力。企业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但这些权力只能用来工作,并在工作中谨慎使用权力,切忌滥用权力。企业干部做任何一项决定都要调查研究、集思广益,不能简单地拍脑袋,不搞一言堂,不做个人英雄。企业干部要严以用权,不碰“高压线”不踩“红线”,真正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自律。企业干部的心里要始终装着事业、装着集体、装着大局,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努力为员工谋幸福。

我反对在企业里搞小圈子、低俗的拉扯和无原则的争斗,因为这些和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幸福背道而驰,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而罔顾大家感受的做法。此外,还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积极欢迎监督。

其实,权力和责任是紧密相连的,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作为。企业干部要以身作则,对待事业勤勉尽职、认真执着、追求完美,遇到问题能挺身而出,千万不要文过饰非、推诿责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有功劳给部下,有责任自己扛。”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才能做一个好的企业干部。

第四,精心交友。它是指交友要慎重。朋友对一个人的事业、人生都可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损友相处一开始往往会觉得舒服,为什么舒服?损友一般教给你的都是那些满足人的劣根性的办法。这些年,不少企业干部出问题正是由于交友不慎。

所以企业干部要净化朋友圈,交益友,不交损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与什么朋友相处到什么份儿上,心里应该有本“明细账”。

《论语》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也就是说,要和正直的人、讲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择善而交。不能交朋友的人是那些走邪门歪道的人、谄媚奉迎的人、花言巧语的人。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交益友,远损友”。

企业干部要做到“五有”

一是有学习能力。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对比那些社会上的繁华和浮躁,我认为静下心来学点东西更有意义。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政策精神、法律法规;国际化知识、市场化知识;企业战略、业务知识,特别是本职业务知识;书本知识、先进典型、例如国学经典、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也就是说,从政策到企业再到个人,学习要贯穿始终。

在如何学习方面,我主张好学、快学、实学、活学相结合。好学,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学,就是要抓紧一切时间与机会学习。很多干部抱怨工作忙,没时间学习,但是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形势瞬息万变,不学习就会落伍,所以必须养成见缝插针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自己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实学,就是要学得扎实,真学真懂。活学,就是要把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市场意识。包括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绩效意识、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干部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带领企业搏击风浪,赢得市场。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全凭经验,而是要不断突破思维的局限,掌握新知识,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要有绩效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费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后,要有发展意识,要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企业只有快速发展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三是有敬业精神。也就是要任劳任怨,有担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建功立业精神。首先,要任劳任怨。领导干部要任劳,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同时还要任怨,经得住委屈和压力,甘于奉献。其次,有担当精神。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对企业和员工高度负责,遇到困难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诿扯皮。再次,有集体主义精神。优秀的团队应多谈“我们”而不总是“我”。作为领导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大家,装着集体,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最后,要有建功立业精神。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己融入企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四是有专业水准。所谓专业水准,就是精通业务,聚焦专业,善于总结归纳,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企业的岗位分工虽然不同,但每一名企业干部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专业主义者,在专业领域里成为行家里手。

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谈到,这个社会需要专家和专业人员。企业也需要有专业水准、对事业充满激情、能认真思考并举一反三的人。做水泥的要对水泥如数家珍,做玻璃的要对玻璃津津乐道,管生产的要对成本数字了如指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能力和专长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五是有思想境界。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战胜自我。能处理好大和小、多和少、得和失、进和退等方面的关系。第二,理解他人。人虽然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要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照顾他人。第三,胸怀大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干部要有大局观,全力维护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利益,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经营。第四,目标长远。想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局部和个人利益,要对企业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做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第五,凝聚正能量。比如,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自信心强,意志坚定;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时刻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能以出色的业绩回报企业,对企业无比忠诚,不仅能与企业“同富贵”,还能与企业“共患难”。

三精管理

企业要重用“痴迷者”

激烈的市场竞争每时每刻都在考验企业的选人与用人水平。人才从哪里来呢?我的看法是,把企业的自我培养人才和引进的外部人才结合起来,立足于自我培养,同时逐渐加大市场选聘的力度,真正做到广纳贤才。

在企业领导的选拔任用上,我主张重用“痴迷者”。所谓“痴迷者”,就是能一心一意做企业、做事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人;就是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就想这件事,半夜睡醒了还在想这件事,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的人。

人们常把企业领导与高学历、高智商、高职称这“三高”挂钩,我想,创新型企业可能更需要这类人,而更多企业需要的是“痴迷者”。从我的经历来看,有相当多学历不是很高但对做企业无比痴迷的人创造了奇迹。尤其是工厂领导,更要踏实肯干,业务过硬,钻研生产技术,懂得生产管理,好高骛远的人是做不好企业的。

做企业是个苦差事,需要硬功夫。能笑到最后的人一定不是那些心思过分活络,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而是那些脚踏实地、有激情、能持之以恒甚至有些“一根筋”的人。稻盛和夫曾说过,当年他做企业时,“聪明人”都跑了,留下的那些看似木讷的“笨人”,却把企业做进了世界500强。

我对此深有同感,做企业宁可要“笨人”也不要“聪明人”。“笨人”做事踏踏实实,能沉得住气,稳得住性子,就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似的,一直向着终点执着地爬行。“聪明人”做事容易左顾右盼,什么都知道一些,但什么都不专业,干什么都不精,就像小猫钓鱼一样,蜻蜓来了抓蜻蜓,蝴蝶来了抓蝴蝶,最终一无所获。

做企业这么多年,我把很多精力都用于寻找“痴迷者”和企业家,在中国建材如此,在国药集团也是如此,这可能是我做好企业的诀窍之一。

企业对年轻人才要敢用、早用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认为有一段经历非常重要,那就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进入领导层。我在北新建材做副厂长时30岁,做一把手时36岁。由于比较早地进入领导层,我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管理知识与领导经验,为后来担任更大企业的领导打下了基础。

后来,让年轻人早点儿走上领导岗位、技术负责岗位成了我用人的特点。我主张早点任用年轻人,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尽早脱颖而出,到重要岗位上历练,让他们边学边干。有经验的同志则为他们把关,发挥并增加他们的才干。这样可以尽早培养出年轻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对锤炼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担心年轻人没经验,然而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年轻人只有早用,才能尽早增加他们的经验和才干,总比到时候青黄不接而临时选将要好。大多数知名企业家都是较早担任领导职务的。对于年轻人,大家有时容易求全责备,可是不把他们放在相应的岗位上,他们怎么能学到知识呢?又怎么能快速成长呢?人才产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在于锻炼,在于任用。

我一直认为,企业领导班子有两大责任:一是带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二是把企业交给年青一代,培养年青一代做好接班人。

一家企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能否打好人才基础。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和任用年轻干部,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对于那些有活力、有激情、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年轻人,我们要及早任用,给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锤炼,不断成长,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归根结底,企业最终是要交给年青一代来管理的,所以对年轻人才要敢用、早用。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年轻人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父母爱孩子,就要为他们想得长远一些。同样,我们喜爱年轻人,也要为他们想得长远一些。未来要留给年青一代,年轻人不是要照着我们以前的经验去做,而是要像前辈那样遇到问题时去克服、去改变、去创新、去发展,这才是管理的精髓。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企业又应如何识人、选人和用人呢?

2022-11-16 09:52:31

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一个“止”字,止本义是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立足业务展望未来,另一方面企业离开了人也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这也说明,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

2021-03-19 10:07:46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