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1月8日,宋志平在第五届企业家校长节开幕式上的演讲,主题为《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之路》。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大家一直奋斗在路上,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变得更加优秀。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企业面对的环境、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二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包括双循环、大数据、低碳化、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关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创新创业、企业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里找到适应自己的发展之路。接下来,我用五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非常深刻。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我国经济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到2012年、2013年时,经济增速有所放慢,刚开始大家普遍感到不适应,还希望回到过去两位数的快速发展,但那已经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情况。
所以当时提出了“新常态”,我们要在发展面前保持平常心。
新常态包括:
一是速度调整,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成中高速;
二是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三是要素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发展理念主张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要发展我国经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创新,现在是全国关注的热点方向,各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双创。
协调,我国经济一定要协调发展,要平衡。
共享,包括共同富裕、共享财富这样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在一个大的逻辑下面。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要注意什么?
1.企业要追求稳健成长
过去这些年,我们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创造了很多奇迹,但现在要适应新发展理念,成长要更加稳健,那么怎么才能稳健?
1)突出主业,把主业做好
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两年多,去了不少上市公司,发现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除了个别违法乱纪的,大部分的问题出在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企业、中等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突出的业务。
做企业有四大核心,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这些是企业的看家本领。做好核心业务最主要的是不能偏离主业、盲目扩张。
我们看到的一些企业轰然倒下,往往是因为盲目扩张,我主张企业一定要做好主业、做强主业、做好核心业务。
2)发展节奏不能过快
即使企业没有盲目扩张,在做专业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发展节奏不能过快。如果发展过快,企业的人力、财力跟不上,就容易出现问题,一定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这是非常关键的。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在经济周期上行的时候,如果企业买块地,今年是10亿买,明年变成20亿,增值部分就可以覆盖所有借款的成本,但如果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可能今年价值10亿的土地,明年就变成5亿了,如果遇到银行收贷,企业怎么办?
做企业一定要有经济周期的概念,一定要知道经济是有周期的,一定要知道有不少行业是周期性行业,要研究这个问题。做企业不能只冲锋,还要会转移,冲锋是为了攻城略地,转移是为了保存实力,这些都要有。
3)要重视整合优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一边成长,一边内部整合优化、夯实提高自己,不能只顾往前跑。邓小平同志以前讲“几年迈一个台阶”,企业也一样,有快速成长的时候,但也要有夯实、修整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整合优化。
4)学会细分市场
企业有一个主业,但主业里面产品很多,那怎么办呢?也不见得所有的产品都做,要去细分,要在细分领域里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
现在不少行业都存在过剩现象,过剩之后一些企业就想转行,我说不是转行是转型,因为从这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你会发现那个行业竞争也很激烈、也很过剩,而且你可能还不熟悉,所以还是要立足于在主业领域进行细分,做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
我常讲,法国的面包做得好,法国的面粉细分有100多种,我前段时间到做酱油的海天味业调研,公司的市值达到四五千亿,有一百多种酱油,在酱油领域它一直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5)精细管理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不管企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强化自身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做好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做企业的基本功。
在新时期,企业在思考开创、思考新的发展的时候,要有平常心,要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三四十年前环境不同了。现在环境最大的变化是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2.企业要着力创新发展
过去我们的要素成本低——土地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甚至技术成本也低。过去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式创新,来得快、成本低。
对于后发国家,最初主要的创新模式可能是模仿创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主要是模仿式创新工业体系,但现在不同了,形势变了,现在不能再用这种创新的方法,而是要用新的创新模式取得优势,企业要加大创新的力度。
提到创新,大家都很感兴趣,但是到底创新是什么?不是人人都能说清楚的,有人说是技术,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但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我们经常讲到科技创新,其实科技创新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科学,科学是发现,是发现未知的东西,那是科学家的事情;
二是技术,技术是发明;
三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是产品。
那创新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要做成有效益的产品。
熊彼特在100多年前写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产品的组合、工艺的组合、原材料的组合、市场的组合和组织模式的组合等等。
这些都在创新领域里,比如电动车,电动车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样一个新的组合。汽油车是油箱、发动机、变速箱、方向盘等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就产生了不同的创新。
创新是个革命化的变化,不仅仅是增长,一万辆马车还是马车,只有把马车变成了蒸汽机车,才是创新、才是发展。
那创新的领导者是谁?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人物。企业家用什么去创新?用资本。资本是创新的杠杆,企业家要用资本去创新,很简单地把创新、企业家和资本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经济发展理论》虽然是本很薄的小册子,但是划时代的一本书,因为其中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
创新应该是有质量的创新、有目的的创新、有效益的创新,不能盲目创新。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会找死,而且死得更快,所以要进行有质量的创新,我们要研究创新。
德鲁克说创新是有目的寻求机遇的过程,有目的的创新可以使创新的风险降低90%,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创新不能听一耳朵就开始干,要很好地研究,要进行选择。
其实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有创新,在美国高科技创新占整个社会创新贡献的25%,就是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创新来自于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什么叫零科技呢?零科技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德鲁克在1985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面讲到商业模式的创新。
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家企业没有什么高科技,但却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今天的京东、淘宝、滴滴打车等,就科技而言并没有什么高科技,都是应用互联网建设了一个平台,但是它们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创造了财富,所以属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各位企业家也要研究,到底我们适合不适合搞高科技?因为搞高科技不容易,这个属于自主创新,时间比较长,投入比较大。
像华为研发5G等科技项目,一年的研发费用是1400亿,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不见得有这个能力。过去研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的时间、十几亿美金的投入,最近我了解到现在做一个新药平均是26亿美金的投入。
我们的大量创新,实际是中科技、低科技,甚至是零科技,但并不丢人,他们占得贡献很大。我也非常赞同去做高科技,但高科技是少部分企业能做的事情,对大部分企业来讲,我们所能做的可能是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大家不要小看中科技、低科技。
我过去做的企业北新建材的石膏板业务就做出了花,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60%,它的产品比普通的石膏板每平方米贵2块钱,一年卖20亿平方米就多40亿的毛利。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就是石膏板既轻又结实,这个是核心技术专长。
我有时和北新建材年轻一代说,北新建材的产品不是高科技,是中科技、低科技,他们和我说,千万别说北新建材的产品不是高科技,我说那看和什么比,与芯片、生物制药的技术比较,我们的技术相对简单,但石膏板的效益非常好,北新建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只要能赚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当年摩托罗拉发射了66颗卫星,做了铱星电话系统,覆盖全球,但和蜂窝移动电话比有什么缺点呢?一个是在空旷的地方接触信号可以,但在建筑物内信号就不太好;第二个是费用高,一分钟好几美金,缺乏竞争力,最后亏损27亿。
我讲这个的道理是,我们企业做的技术必须盈利,企业家和科学家比,我们都在创新,但是有所不同,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时候,他不见得要考虑利益企图和当期效益,但企业家的创新要受到严格的利益约束,企业创新要做有价值的产品。
企业能做的事就是必须要有效益、有价值的,如果不产生效益、不产生价值就不能做。
科学家可以研究黑洞、引力波,我近期遇到一个大科学家,是搞天文的,我问他引力波有什么实用价值吗?如果在企业里面应用,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到发明再到产品呢?
他说这个事情现在还没有,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论得出的,100多年的时间证明了确实有引力波,但实用价值可能还得研究,这就是科学家做的。
我以前也是一个科学爱好者,家里订过《奥秘》等杂志,我对科学保持着好奇心。但是好奇是自己的事儿,企业不可能为你买架哈勃望远镜去仰望星空,企业的创新要创造效益与价值,这是本质的不同。
企业的创新需要研究方法和模式,到底用什么样的路径、什么模式去创新。创新可以简单概括为五种模式。
1)自主创新
就是独立完成的创新。
2)集成创新
有借鉴的技术,有自己独创的技术结合起来,例如电动车,特斯拉有,一汽也有,比亚迪也有,大家相互借鉴,集成创新。
3)持续性创新
在自己原有的产品上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大部分企业做的多是持续性创新。作为企业来讲,要特别重视现有产品的不断创新,不断改良。
4)颠覆性创新
用新的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技术,例如数码相机就颠覆了胶卷相机,液晶显示颠覆了彩色显像管,电动车正在颠覆汽油车,这属于颠覆性创新。
但每个企业不是每一天都会有颠覆,往往是15年到20年颠覆一次,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有颠覆。像胶卷的卤化银成像技术有一百年历史,电视机也是这样,CRT用了几十年才被颠覆,不是每天都在颠覆,但是颠覆性创新出现的时候企业必须跟上,不然会被颠覆。
现在的汽车厂,都在研发电动车,有的在研发氢燃料汽车,为什么既做汽油车、又做电动车,又做氢燃料汽车?因为企业知道颠覆性创新的来临。数码技术出现的时候,柯达认为胶卷的利润太高了,不愿意在数码技术方面发展,后来这个技术被日本进行研发,数码相机颠覆了胶卷相机,颠覆了富士,也颠覆了乐凯。
今天的汽车行业的巨头们都不敢含糊,一方面要做好汽油车的持续性创新,目前汽油车的市场保有量是14亿辆,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只有2千万到3千万辆,有一半在中国,汽油车目前还是市场的主流。
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电动车的研发,电动车目前还没有带来显著的效益,像丰田一年有18000亿人民币的收入,其中1300亿人民币的利润,都是从汽油车来的,“未来牌”氢燃料汽车6千辆,投入很多,可并没有产生太多收益,但是如果他们不去做电动车,就有可能被颠覆。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两难,哈佛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1997年写的《创新者的窘境》书中讲到,企业面临选择持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的两难局面。所以说做企业家不容易。
5)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的人口多、市场大,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的建设都可以引发一个大公司的崛起。
这是我们过去看到的情况,有年轻人想创业,我建议搞点零科技,什么叫零科技?就是用互联网建设一个平台。前不久我去杭州的微医调研,是由年轻人做的一个互联网的挂号系统,发展得很快。
在这五种创新模式中,企业可以研究自身适合哪种创新模式,到底是自主创新,还是集成创新?是持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或者是商业模式创新?我觉得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
总之,企业必须创新,不创新是等死,只有认真地去思考创新,有目的、有效地去创新,高质量地去创新,才能赢得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企业要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我们人类探讨了两种融资的方式,一种是间接融资,大家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再借出来给企业,企业还本付息,这是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把资金汇集起来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储户能够分享企业的红利。
第二个方法是直接融资,企业在交易所里直接买卖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方式直接把钱给企业去发展,并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市场有460年历史,美国的资本市场从最初梧桐树协议算起有200多年,这是直接融资的方法。
我国的企业过去融资主要用的是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占整个企业融资的12%。而美国的企业融资,直接融资占90%,间接融资占10%。
大家有时候说企业缺资金,其实不是缺资金,是缺资本,我国企业缺钱,是因为通过银行贷款企业要还息,而且利息也比较高,所以我主张企业要更多面向直接融资。
大家都去间接融资,所以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那种小企业,千军万马上了一个独木桥,我们现在要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企业直接去融资。
企业直接融资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是通过企业间相互持股参股的方式进行融资,像浙江、江苏一带,这些挺多,企业自己算出估值,大家同意就可以投资;
第二种是私募,企业通过私募股权方式进行融资,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有两万家,拥有17万亿资金,而美国私募股权基金有3千家,资金规模相当于100万亿人民币,所以我国的直接融资还要发展;
第三种是上市,我国资本市场只有30年的历史,虽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但如果放在30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来看,这些年我们的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成绩。
现在我国有4500多家A股企业,市值约90万亿,今年上半年这些上市公司创造的收入占我国GDP的57%,可以说是半壁江山。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是万里挑一,是优等生。
资本市场这些年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支持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同时还支持了科创企业的发展。
科创板设立两年多来,我国已经有340多家上市公司。科创板IPO募集的资金达4200亿,占整个A股IPO的40%,也就是说,这么多的资金支持了企业的创新。
美国的创新为什么有优势?有人说是制度,有人说是文化,我觉得政策和文化都有作用,但是美国的创新最大的来源是什么?是资本市场的创新。
美国前10家市值高的公司,7家是纳斯达克培育的,纳斯达克能够发现企业未来的价值,科技企业即使不赚钱,照样能有价值,这就是资本市场神奇的一点,资本市场不光是股票之间可以转让,同时基于转让出现的新词叫“价值”。
在传统的资本时代,20年前,资本市场关注的是市盈率,市盈率怎么算出来的?银行利息的倒数,5%的利息得出的市盈率倍数就是20倍,如果利润是10亿,那么企业的市值就是20倍,要想提高市值就提高利润,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市值才能提高,市值的区别也是建立在盈利预测的不同,所以给了不同的市盈率,主要取决于利润的取得。
但是大家看高科技、新经济领域的市值,几乎颠覆了这个规律,今天的特斯拉实际上没有效益,但是它的市值是1.24万亿美金,这难以想象。这就是今天资本市场的价值理论,企业可能当期没有效益,但却有很高的市值。
这样的资本市场有什么益处呢?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支持创新,支持那些不知名却很有潜力的创新者,把他们的创造力转变成产品,用他们的产品转变成大的企业,不断成长起来。
现在我们也引入科创板,就是要解决创新难题、支持创新企业的,这就是来源于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当然这种神奇的力量有时可能也存在另一面——无序扩张。
一方面我们要让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支持我们的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抑制它的无序扩张。
资本市场不仅有科创板,还有创业板,深圳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有1千多家。现在北交所在北京设立,是专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一个平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大家搭建了创新发展的平台。
二、双循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习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我们的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很强的实力,尤其是中国进入WTO后,我国的制造业更是创造了奇迹。
我国出口额在三架马车中一度占到70%,这是进出口贸易发挥的作用,尤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是出口制造基地,进入WTO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WTO之前,国内有些人很紧张,但没想到进入WTO后,我们的要素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成本、人员成本、环境成本,包括技术成本等相对都比较低,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换资本,进行了快速的发展。
现在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在一些领域存在不确定性。
美国提出回归实业,欧洲提出再工业化,这让全球化的进程发生了改变。美国希望将本国的制造业恢复起来,采取了增加关税、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等措施,这是我们企业面临的现状。
现在中央提出双循环,除了重视国际市场之外,我们还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内具备条件了,我国有14亿人口,4亿人是中产阶层,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可我国的消费理念还不及美国强。
随着共同富裕的推出,营造橄榄型社会结构和中产阶层数量的增加,国内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所以对我们来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非常重要。
日本最好的产品不是卖给国外,因为本国市场是长期市场。过去我们习惯把最好的产品卖给国外,一般的产品卖给国内,其实那样做不利于打造自己的市场。
我们过去拿市场换资本,拿市场换技术,那什么叫市场?市场就是品牌,我们会发现现在街道上跑的汽车很多是外国品牌,虽然这些车都是在中国制造,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怎么汽车都是别人的牌子呢?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国内的汽车是本国品牌为主。这是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现状。
现在我们要开拓国内市场,就要重视国内市场,同时要把产品质量提升上去,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让最好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打造自主品牌。
比如我对汽车生产厂家说,做电动车不要再把外国的牌子装在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上,一定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利用电动车这轮机会把我们的品牌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汽调研时强调,一定要把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品牌建设是长期要做的工作。
关于我国制造中心地位要不要保留?我们必须要巩固我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我国制造业要充分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向中高端迈进,中国的制造业是大头。国外的科技“走进来”,同时我们的产品还要“走出去”,贸易才能平衡。
全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单独为中国制造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可以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我国的制造业要向中高端甚至高端迈进。
我到非洲埃塞俄比亚等访问过两个中国产业园,不少中国做鞋的企业搬到那里,很多产品出口是零关税。我们可以引进外资进来,同时我国企业也要出去,但还是要把制造业的中高端留在国内。
过去因为成本问题,部分制造业的生产工厂从日本迁到韩国、再到中国台湾地区、昆山、成都、郑州等地,再到越南。现在机会来了,数字化、智能化降低了用人成本。
日本提出如果知道智能化是这样,就不至于把相关制造产业搬出去,现在想搬回来没那么容易,因为没有配套和原材料。
前年我到瑞士达沃斯参加会议,与几家跨国公司负责人进行交流,包括西门子、ABB等很多大公司。
我问到他们,你们会不会搬走啊?他们说,搬哪儿?我说搬越南或者印度?他们说,我们是跨国公司,西门子总部在德国,ABB总部在瑞士,主要研发设计人员、主要配套制造人员都在上海或上海周边的城市。我们的三大市场,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亚洲市场是中国为中心的。
我问,你们是德国、瑞士公司吗?他们说,我们更像中国公司。我们不愿意迁走,成本低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配套和人才。
那国际市场怎么办呢?我们开拓了40年的国际市场,不会因为眼睛向内、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就放弃国际市场,所以提出来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放弃海外市场的优势。
中国企业拥有一个14亿人的国内大市场,同时我们也拥有40年来开拓的国际市场这个优势,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没有我们的这个优势,而且国内这个市场在成长,同时还把这么多年培育的国际市场维护得很好。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的口罩出口3500亿只,这是一个多大的数字。我们不会简单放弃国际市场,也不愿意放弃这么多年来的国际客户,我们可以到美国去建工厂。
曾有美国企业家问我,你们公司为什么来美国建工厂?我说,因为美国有我们的客户,我们不能放弃那些忠诚的客户,要为他们服务,这就是逻辑。
全球化的进程仍然还会继续,但是规则可能会有所改变,会有新的特征。比如说区域化,北美市场区域化、欧洲市场区域化、亚洲市场区域化,那我们就要由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大企业“走出去”可以带动很多中小企业。
过去我国比较重视GDP,现在我们也要重视GNP,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NP是国民生产总值,这就是在双循环下面企业发展要思考的事情。
三、数字化
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的,1969年发明了互联网,但真正把互联网用在商业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商业运用迅速进入中国,1997年电子商务大行其道,我当时任北新建材董事长,也曾创立北新数码。
互联网作为透明的信息平台,解决了传统贸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过去中间贸易商创造财富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掌握这些信息。
比如,我知道石膏板在哪儿生产,但你不知道,我知道怎么购买到石膏板,但是客户不知道,我可以卖给客户,但是这个价格和厂家拿到的就不一样。
传统的贸易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掉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平台模式,这是一场革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的热潮,但很快这个热度就消掉了,为什么?因为当时一是没有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只能发短信;二是没有电子结算,第三物流也不发达。再加上纳斯达克泡沫消掉,所以这些商务网迅速变成了信息网,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为条件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目前在全球是遥遥领先的,在美国讲互联网的课,如果不用中国的案例那是没法讲的。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下一阶段,就是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阶段。
前段时间,我在青岛调研时看了海尔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也看了海信和双星也在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地发展。
我国的消费互联网为什么发展这么好?就是因为市场大、人口多、应用场景多。工业互联网也一样,我国企业户数有4300万,个体工商户有9100万多,加起来有14000万个市场主体,这么多的市场主体,每个都是一个B端,这就是我们工业互联网的基础。
比如,双星生产的轮胎里有一个芯片,轮胎的相关数据都加入他们的工业互联网,这样公司卖了多少轮胎,轮胎的运行状态、充气情况等都能被掌握。公司除销售轮胎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去关注轮胎的运行维护,收取服务费,还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支付。
海信也一样,海信生产的电视在什么地方,什么运行状态,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都可以知道。所以我觉得下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
5G催生的工业智能化快速发展,这两年我去了不少企业调研,看了这些企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以工业富联为例,大家知道过去是采用人海战术,一个车间需要380人,而现在只需要30人,每班10人,干嘛呢?拿着手电去巡视一下。
中国巨石在桐乡的玻璃纤维织布厂织电子布,制作集成电路的线路板所使用的玻璃纤维。他们最新的纺织工厂几万平米的厂房中,七百台织布机居然没有一个人在现场。
这些年,我国的水泥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年产200万吨的水泥厂,建国初期需要12000人,20年前需要2000人,现在需要200人,而最新的水泥厂只需要50人,每班十几个人。如果到工厂的中央控制室看,操作员在用电脑控制,水泥厂的智能化发展很快。
其中的意义是什么?一是减少了用人,二是降低了成本,这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围绕如何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不用去做那些重复、繁重的体力工作。
有人问我,企业都用机器了,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工作了?那我们向往什么呢?工作都没了,人还要干什么?我说,你的问题是我五年前在德国工厂考察时提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我好像暂时回答不了,但从哲学层面帮你回答一下。
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是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每一轮都会遇到同样的疑问,甚至有的工人会砸机器。但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是更美好的。
我建议大家把心放在肚子里去,你不会没有工作,仗是有的打,只是你的工作方式比过去更舒服,那不更好吗?马克思提出物质极大的丰富,将从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而物质的极大丰富有可能通过智能化的机器实现。
智能化不但解决了用人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解决了精准度的问题。我到德国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德国实行的是双轨教育,德国每一个城镇都有一个应用技术大学,相当于我们过去的工学院和大专,很多人从中学毕业,不去上大学,直接到了技校。
我在丰田考察时发现,丰田的工人好多三十来岁,非常整齐。我也了解到来丰田工作的这些年轻人,不是都去读大学,而是读技校,读完技校就来丰田上班,工作五年就买房,娶妻成家。
我们也思考一下现在的教育,一部分人通过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持续进行学习研究,可以向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方向发展,少数大学培养尖子生、研究生,但我们还需要一些培养专业技能的院校,真正提高职业水平。
试想一下,如果连匠人都没有,还提什么工匠精神呢?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智能化可以提高作业的精准度,让我们的产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富士康是苹果的代工厂。
前年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荣获新浪财经的经济年度人物,我受邀作为颁奖嘉宾到现场参加,他送了我一个公司的纪念品,是一个不锈钢的小球,他告诉我说这个球不是磨出来的,是铣出来的,这让我大吃一惊。
之后在工业富联的调研过程中,我了解了苹果选择它作为代工厂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精密加工方面的优势。李军旗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在日本读的博士生,他长期从事精密加工、精密制造、精密工具和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业务拓展,后来到了工业富联当董事长。
我们常用的手机壳就是一个精密加工的产品,这些面都是用金刚砂给铣出来的,苹果公司把概念设计出来后,就交给工业富联。这是因为工业富联有这个核心专长,不是简单的一个安装厂、组装厂做集成,而是有核心技术的。由此看来,数字化对加工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去了不少上市公司,发现中国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
金蝶董事长徐少春提出数字化战斗力,就是企业要有数字化发展优势,数字化的企业是指数级成长,这个成长是完全不同的。
建议大家要很好地研究数字化对企业的影响,要全面地进入数字化,这是必由之路、必经之路,是企业未来必须要做的。
四、低碳化
碳达峰、碳中和是目前全球普遍采取的政策。我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碳排放大国,去年碳排放量近100亿吨,占全球的30.7%。在人均碳排放量方面,我国人均排放10.1吨,美国人均排放17.6吨。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的消耗都在往下走,我们作为经济体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目标到2030年能达峰是个艰难的挑战。
2060年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植树造林所新增的植物消耗的碳,以及各种节能减排的方法处理的二氧化碳与我们新排放产生的碳能够抵消,形成碳的“零排放”,从现在到2060年还有39年的时间,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必须要做。
工业革命到现在,地球的气温已经提高1摄氏度多。2015年12月我去参加巴黎气候大会,代表中国企业在“中国角”和欧洲分会场“蓝角”发表了演讲。
那次会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们要把地球气温的增加相对于工业化前的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内,1.5摄氏度意味着什么,仅有0.4摄氏度的升温空间,这能不能做到?
今天我们如果无节制发展的话,到本世纪末地球的气温可能提高4到5摄氏度,那是什么概念?我们此刻所在的陆家嘴可能就被淹了。
现在全球气候问题频发,河南洪涝等因极端天气发生的灾害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北京昨天突降大暴雪,我前天上午在北大银杏树下拍了个照,当时看到的全是黄色的银杏叶,第二天迎来降雪,同样的地点变成了白茫茫一片。
这些气候问题必须得解决,尽管挑战巨大,我国已向全世界作出了承诺。
对于企业来讲,双碳政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要解决碳排放的问题,中国大体需投入136万亿人民币,这会催生很大的市场。
任何一个大的变局都伴生着新的机遇,企业不光要看到挑战,还要看到机遇。比如说能源,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90%代替现有的化石能源,其中70%的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我在一家煤炭企业交流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煤矿已经开发利用几百年,“大家都不用煤了,那我们企业去干什么呢?”
我说,煤和石油原则上都不应该烧掉,过去我们没有其他能源只能把它们做燃料,其实煤炭和石油有很多其他实现价值的方式,如果我们有风能、太阳能,用这些新的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等化工原料就可以用来制成我们穿的衣服、铺的地毯、汽车上的漆、汽车里的衬板等各种产品。
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目前的难点在于储能技术。这些年,像现在吉林的风力发电发展很快,但目前装机量只占总计划的10%,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储能技术。
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高招来解决储能的问题。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抽水蓄能电站,像吉林省计划做七个大型的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汽车推广后,现在常见的是蓄电池的储能电站。
马斯克在一个演讲中提出,全球人类能有20亿辆汽车,假定每家都有一个储能电池,白天储能,晚上放电,如果这种电网连起来,就可以替代全世界的化学能源。
前段时间我去青岛特来电公司调研,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上市公司特锐德,现在特来电也准备在科创板上市。
这家充电桩企业做了一个汽车储电的充电宝,把客户的电动车上所有的蓄电池联起来,搭建一张汽车充电网,电多的时候蓄电,电少的时候就放电,每一个电动车成了一个小的蓄电厂,这就解决了储电问题。
今天我们要适应低碳化社会,每个人都要采取低碳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交通等都要低碳化,节约用电,减少碳排放。现在很多人喜欢夏天空调开得凉凉的,冬天希望暖气热热的,其实这些都应该有所改变。
以前我推广北新房屋,业务经营了几十年,最早制造的房屋叫“低能源”房屋,后来叫“零能源”,现在叫“加能源”,什么意思?
就是每一个房子可以利用光热、地热、光电、风电和沼气五项新能源措施,不仅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而且还可以给大电网输入电力。这种房屋在北京、新疆、四川都有建造,农村如果都建了这种房子,就容易做到零能源,实现零排放。这不是什么理想,这是现实,今天的技术完全能做到这一点。
这些低碳化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变化,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五、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美好的向往,也是我们共同理想的基石。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大同”,从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共同富裕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精神。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出现了贫富差距,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现状应该得到改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
现在中央明确提出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放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空间去理解。企业家不要因此而紧张,其实是为企业生存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哪些?
1.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需要赚钱,但是赚钱只是目的之一,还应该有别的目的。
美国1972年成立的商业圆桌会议,由近200位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组成,1997年起,该组织发布的每份声明文件都赞同“股东至上”的原则,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这对全球的企业影响很大,也印证了过去企业家的价值观——让股东、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到了2019年,他们发现过去这个提法有失偏颇,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宣称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让社会更美好,企业要在照顾到股东利益的时候,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员工的利益。
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供应商、银行、员工、企业所在的社区等等。他们重新诠释了企业的目的,这其实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我们认识到企业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是说股东利益不重要了,而是只重视股东利益还远远不够。
今天讲到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这个不只是中国的问题,美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共赢——觉醒商业的实践》是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北大的一位教授翻译的书。书中提出了觉醒商业、觉醒企业、觉醒企业家的概念,其中觉醒企业有三重底线,环境、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只有恪守这三条底线,企业才叫觉醒企业。
商业要觉醒,企业要觉醒,企业家也要觉醒。
美国提出觉醒企业概念已有三十年,我们也要很好地研究这些问题。这是全球的事情,并不只是中国。
2.企业如何通过共享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清朝晋商很发达,其兴起和繁荣是因为有很好的内部机制,它们有两种股,银股和身股,银股是东家,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金融投资者、股东。
身股是谁,是掌柜的、账房先生加上伙计,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力资本、劳动者,年底分红时,银股分50%,身股分50%,其中掌柜的、账房先生分25%,伙计们分25%。
就是这样的一个分配机制,让山西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晋商,像平遥票号就是这种分配方法,解决了财富分配的问题,在今天都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分配机制。
民企里华为是全员持股的公司,任正非在华为只占1.01%的股份。像国企做得好的万华,员工持股20%,国有股占21.6%,还进行了科技分红。
央企里做得好的有海康威视,这家企业在杭州,做了限制性股票计划和员工跟投。这种分配方法不是把所有者的钱分给了职工,而是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不是说老百姓要分股东的钱,而是说把老百姓所创造的财富分给他们一部分。
在这样的机制下,一次分配时我们就可以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创造更多的中产阶层,打造橄榄型的收入结构,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我们希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应该照顾到人力资本,事实上我国做得好的企业,基本上人力资本都参与了分配。觉醒企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非常积极的内部员工,企业实现了稳健的发展,这之间是不矛盾的。
我们在埃及设立了工厂,埃及政府非常注重财富分配的问题,规定企业的利润至少10%要分配给员工,如果愿意多点也可以。
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方面要从初次分配开始,打造更多的中产阶层,让社会更美好。另一方面国家鼓励第三次分配,希望创造财富的人多做社会贡献,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杰弗里·萨克斯在《文明的代价》中提出社会文明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要让这些赚了钱的人回馈社会,比如支持教育,帮助弱势群体等。
3.成为觉醒企业家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如此成功,一是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好,二是因为中国有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企业家群体,带领企业艰苦奋斗、创造财富。因此我们要承认企业家的地位,要鼓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同时我们也希望企业家更多地回报社会。
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经济人物节目中,当年郭鹤年老先生荣获“终身成就奖”,现场他对年轻企业家提出四点忠告:
一是做企业要专注、聚焦;
二要有耐心,做企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需要长期坚守;
三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当大家有了成绩,获得了一定成功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
四是赚了钱,取得财富后要回馈社会,越多越好。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老先生90岁的高龄,将他这么多年的经验、人生体会凝聚成四条寄语传递给年青一代的企业家,意义深远。
企业没有十年、二十年做不好企业,要想做到极致需要三四十年,很多优秀企业都做了四五十年才做到世界一流。像雷军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现在出行还坐经济舱,常穿一身水洗布的衣服。这是一个创业者的形象,也是我提倡大家学习的创业英雄。
去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重新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一是爱国情怀,二是勇于创新,三是诚信守法,四是社会责任,五是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勉励企业家要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张謇是清末民初的企业家,他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建设300多所学校,是中国近代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还专门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希望大家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向张謇学习。
企业家是比平常人更优秀的人,比平常人更能创造财富。今天我们做企业不光只为自己,也要为国家、为人民,要把利己、互利和利他结合起来。兼济天下是企业家的品格,希望我们企业家都能够带头做觉醒的企业家。
最近我看曹德旺等不少的企业家都在支持教育,我特别赞成。
美国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约翰·汉尼斯写的《要领》里面讲了一段同理心的故事,只要有孩子考上斯坦福大学,就不会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让他辍学。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老师减薪甚至都休业回家了,但是所有考上的学生都在入校学习,这些费用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来自社会捐赠的公益基金。
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工作,20%在关注学校,80%去找企业家为学校教育捐赠基金,像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都拥有几十亿美金的基金支持教育,这是件很好的事。
今天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上榜福布斯的中国企业家比美国的还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还是要鼓励我们的企业家多为社会做贡献,多回报社会,这是我们企业家应该做的,也是新发展理念里所提倡的——既要创新发展,也要共同富裕。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