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建议给ESG起个中国名字“绿色治理”

2021-09-27 09:24:31

9月25日,以“后疫情时代的应对:绿色治理”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宋志平

9月25日,以“后疫情时代的应对:绿色治理”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围绕“迈向公司治理新时代”发表主旨演讲。宋志平认为,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下称“ESG”)对上市公司发展日益重要情况下,要给ESG起个中国名字,即“绿色治理”,以进一步发挥其在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的作用和意义。

宋志平注意到,近年来,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公司治理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公众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区别、公司治理是公众公司的中心环节,这都促使上市公司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步伐加快。宋志平认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质量。如果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信息披露不实,就会动摇资本市场的基石,市场就没有办法健康成长。从最新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来看,近两年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改善,包括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沟通日益密切、信息披露日益完善等。一个很大的进步是,今年90%以上的上市公司积极召开年报业绩说明会,且绝大多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与会积极与投资者互动交流。

在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中,宋志平认为,上市公司治理还应当从有限性、独立性、内控、信息披露等方面予以加强。在其看来,内控并不是指内部人控制,而是内控的规范体系。例如,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就需要加强,尤其建议监事会里要安排财务监事。

宋志平表示,从信息披露角度来看,以前上市公司只注重披露财务信息,现在日益注重披露ESG方面的信息,甚至ESG的信息披露比财务更为重要。在国际市场体系中,投资者会首先看上市公司的ESG情况,再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如果你的财务指标是建立在损害环境、不尽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低下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上市公司做出来的财务数据也没有人相信。”

在ESG作用日益突显的背景下,宋志平建议,针对ESG的名称和概念要有一个明确且专业的中国定义或名字。单纯以翻译过来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来解释似乎有些太长,建议直接用“绿色治理”来命名,给ESG起个中国名字可能更加有意义。

宋志平表示,下一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还会发布ESG白皮书。

在国企工作40年,宋志平成功带出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他认为,上市公司经营有五大要素:环境、安全、质量、技术、成本。“把环境排在第一位,成本放在最后,并不是说赚钱不重要,而是前四个要素比赚钱更重要,只有把前面的要素做好了,后面才能赚到钱,否则就是赚了不该赚的钱。”宋志平进一步阐述了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在宋志平看来,公司管理与治理并不相同。“管理是执行和提高效率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解决的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问题。企业经营相当于盖一座高楼,治理好才能盖得高,治理不好就容易倒掉,管理代替不了治理。”宋志平说,迈向公司治理新时代,上市公司一定要懂得治理,好好研究治理理论、治理机制,而不能以简单的管理概念进行替代。

宋志平进一步从国企与民企、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就集团公司和控股的上市公司关系而言,宋志平坦言,必须做到“三分开两独立”。三分开,就是财产、财务、人员要分开;两独立,就是机构、业务要独立。而当前民企规范治理的问题则是,对公司独立性认识还不够。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公司要想做好,上市公司要想做好,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治理是大事,需要我们所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各方予以高度重视。”宋志平表示。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当下,我们既要看到困难和压力,也要看到机会和希望,坚定信心和勇气,调整好企业的战略思路和经营方式,不断适应变化,乘风破浪向。

2022-12-31 10:34:06

在企业里,这个“治未病”的良药就是制度。企业要靠规范的制度约束行为,制度是应对风险最好的“防火墙”和“灭火器”。

2022-12-30 09:15:31

企业又应如何识人、选人和用人呢?

2022-11-16 09:52:31

规模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做得得心应手、规模适度才是最好。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2022-05-17 09:59:54

企业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管理,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

2022-05-09 10:08:41

国企改革过程中,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激励机制,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这还不是企业的本质,企业的目的是让社会更美好,让员工真正成为主人翁,凭借他们自身聪明才智能分享企业的财富,让国有企业成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基石。

2022-02-07 13:41:30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12月18日消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2022中国上市公司年会发布会上发表题为《为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致辞。

2021-12-20 09:19:33

对于领导层来讲,主要任务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所以学会战略性的思考,也就尤其重要。

2021-12-02 13:48:25

做好企业关键是机制,有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没有机制,有神仙也做不好企业。

2021-11-30 14:05:56

宋志平在第五届企业家校长节开幕式上的演讲。

2021-11-14 17:51:23

今天,结合过去40年来我做北新建材、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心得体会,就以下几个问题跟大家进行交流。

2021-10-20 09:34:25

9月25日,以“后疫情时代的应对:绿色治理”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2021-09-27 09:24:31

宋志平认为,经营企业首先就是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突破这种自我约束,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先仔细思考与钻研企业目标,然后秉承“缺什么找什么”战略制订思路,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

2021-09-18 10:12:26

《新机与新局》全书内容丰富,观点突出。在内容上,不仅有疫情下宋志平对国内国外局势的深刻剖析,还有为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在危中寻机、育机的实招硬招。

2021-08-18 09:20:56

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一个“止”字,止本义是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立足业务展望未来,另一方面企业离开了人也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这也说明,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

2021-03-19 10:07:46

本文摘自宋志平著作《企业心语》。

2021-03-08 16:06:29

做国有企业,有人主张发挥精神方面的优势,有人主张重点做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机制。

2020-10-22 11:04:51

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群体步入了而立之年。纵观这30年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上市公司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看到上市公司在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增强我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心和紧迫感。

2020-05-11 09:10:11

2020年初,疫情来袭,许多企业身陷困境,很多企业家和读者对记者提出要求,希望学习宋志平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密码。

2020-04-08 09:33:18

作为一个风雨40载的企业中人,我知道,经济这东西,知易行难,我们还是得干起来!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只坐而论道,没人管饭吃。干起来,又不能乱干和瞎干,所以我给大家讲,要做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呢,我给大家归纳五条。

2020-01-03 16:57:27

作为曾经的央企掌门人,宋志平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创新、坚守、责任”,他鼓励大家要把心放平:“在当下的形势面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19-12-19 09:09:12

今年11月刚刚从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岗位上退休的宋志平近日发表了一场题为的《企业家的新使命》演讲,其间提到中国企业家可以在“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继续推进全球化”等方面作出贡献。

2019-12-11 10:32:42

中建材是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全世界每销售10吨水泥,就有1吨由中国建材提供。宋志平表示,“外界都称中建材为‘水泥大王’,我们要做的是绿色的‘水泥大王’。”

2019-11-04 09:11:09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荣获“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在发表获奖感言环节,宋志平从70年来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角度进行了观点分享。

2019-10-29 13:37:29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