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国内混凝土行业最关心的就是混凝土上游原材料——水泥价格上涨的消息。全国各地水泥企业涨价声此起彼伏,上涨之势愈演愈烈,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尤为突出。眼看着上游供应商们涨价涨得不亦乐乎,同样是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价格白热化,利润越来越薄的混凝土企业,是进行原地反击?还是也开始同步上涨,把成本压力转移到下游去?
水泥价格强行上涨 没有磋商和谈判余地
众所周知,在国内经济下行巨大压力之下,我国水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增长严重不足的矛盾凸现,价格和效益全面下降,产品卖不动,货款难回收,企业没效益,职工没收入。因此,下半年开始,各个地区陆续有水泥企业开始宣布上调价格。
7月27日-8月1日期间,陕西境内的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礼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铜川声威建材等多家公司,先后对水泥用户发出了"调价通知函"、"调价通知书"等文件,宣布散装水泥单价上调30元/吨。
无独有偶,8月末,四川利森建材、成都中联水泥、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四川兰丰水泥等多家企业纷纷向混凝土企业发出"调价通知函"、"调价通知书"等文件,决定于9月1日8时起,所有散装水泥出厂价上调50元/吨。
同时,湖北亚东水泥、湖北军峰建材、娲石水泥等多家公司,先后对水泥用户发出了"联系函"、"调价通知函"、"水泥调价函"等文件,决定于9月1-2日起,散装水泥单价上调30元/吨。
混凝土行业如何应对涨价潮?
面对着水泥企业步伐统一、动作整齐、没有上调价格的磋商和谈判余地,强制性的上涨,拒绝上涨即停止供应的信息,尤其是在湖北省武汉市水泥企业的涨价行为,激起了武汉混凝土协会的绝地反击。
9月12日,武汉混凝土协会发布《关于混凝土企业应对水泥企业垄断涨价的法律应对策略和号召》的文件,文件中指出:"当前水泥供应厂家涉嫌横向联合垄断的连续涨价行为激起了大家的共同愤慨,此次强制性涨价的霸道作法,其行为实质已经构成多项违法,各会员单位应该团结在协会周围,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依照协会安排,法律服务中心暨法律顾问积极思考现就如何依法维权提供以下应对依据和措施,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反击垄断行为。"
在生产成本的步步紧逼之下,终于有混凝土企业不堪重负。近日,世纪新峰砼业发布紧急通知,上调混凝土价格:"面对水泥价格大涨60元/吨;矿粉、减水剂等成本上升30%;骨料成本上涨20元/吨,进而导致公司混凝土生产成本暴涨50元/立方,使得公司混凝土亏损40元/立方,因此,公司决定自2016年9月17日 起上调各标号混凝土出厂价格30元/立方;如果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将时回调价格,回馈客户。"
上下游博弈OR团结一致 各路人士看法不一
在水泥企业与混凝土企业的这一轮市场博弈中,究竟哪家会赢,尚未可知。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如预期,很多下游混凝土企业并不敢贸然涨价,一着不慎就会成为洗牌期的牺牲品。因此,企业目前也只能是小心翼翼,不敢随意提价。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针对此轮水泥涨价VS混凝土协会呼吁共同反击垄断的各家评论看法。大致如下:
A观点:此轮混凝土企业利用法律武器和水泥企业抗争,会教育水泥企业完善和混凝土公司之间的合同。水泥企业之所以可以协同涨价,除了共同的利益基础,主要是水泥企业数量少、集中度高。混凝土企业最终难以赢得博弈,根本上还是企业数量太大、门槛太低、集中度不够。从根本上,协会改变不了混凝土的博弈弱势,混凝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最终还要靠优胜劣汰+并购整合!
[Page]
B观点:合法不合法就要看双方签署的水泥供应合同里价格条款如何规定的,如果水泥单方面涨价违反合约条款,混凝土方就可以去控告。若没有违反合约条款,但如果水泥方存在串联联合涨价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也可以提交监管部门调查管制。这些都是在法律的层面来解决。最主要的还是混凝土企业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话语权是协商的基础。
C观点:一两个大型水泥企业不出水泥可以影响很多家混凝土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一个区域,而停几个混凝土公司不会怎么影响水泥的运行,况且真正有水泥需求量的混凝土企业是停不起的!
D观点:涨和降对工程预算没有影响,对竣工验收没有影响,对房价没有影响,证明混凝土价格与工程造价无关,与竣工验收无关,与房子的市场价格无关。反过来,水泥去年降价的时候混凝土成本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温暖,那几年水泥涨价的时候混凝土也应该是同样的感觉,即使水泥涨100元,按照C30平均200Kg水泥计算,混凝土成本增加20元,混凝土企业协会如果和水泥协会一样统一意见,混凝土涨20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行业内部没有达到统一的观点,始终有人低价出售混凝土,那样就不好办了。对全行业来说是一个损失。行业内部应该有自律,这时候要行业协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光收费不办事啊!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挖掘技术潜力,降低混凝土成本,比如降低50元,完全可以抵消水泥涨价的部分。困难时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祝愿水泥企业和混凝土企业都能够取得优异的业绩!
E观点:涨价是艺术!对混凝土企业水泥涨价不是问题,就怕涨30元左右!你涨100元,混凝土也可以跟着涨!但是涨30,混凝土企业就困难了,涨吧,怕失去竞争优势,不涨吧,自己困难自己知道!因此水泥企业也是很聪明,转嫁成本,而混凝土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拒绝30元涨价,混凝土企业要敢于说不!
F观点:这次水泥厂和混凝土公司对决的最终结果我认为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如果政府采取从始至终不参与,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水泥涨价成功,混凝土公司妥协,跟着涨价,然后就是其他城市水泥企业纷纷效仿,然后就是其他类似行业也跟着学习这种方法,最终结果就是,物价继续飞涨,继续通货膨胀,继续拉高gdp。政府如果选择干预,那么一些大型的水泥厂就会找政府诉苦,工人待遇低,企业没利润,销售额下降,银行贷款利息要还等等,一系列理由和借口。最后,中纪委再查几家隶属央企,国企的水泥厂,再抓几个大官,然后水泥行业就又有利润了。
G观点:水泥涨价完全应该非常必要,水泥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率也是行业的合理诉求,但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大幅涨价是不正常现象。 ?原料供应商 水泥生产商 产品消费者依次涨价传导要通畅,不可只堵在任何一个环节。尽可能避免只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互害行为。 混凝土是水泥的衣食父母 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困难时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今后市场好了,别扭的心还会再倾向于你吗? 同质化的水泥谁都可以供!将心比心,共商共议,至少要以水泥希望涨价的心情理解混凝土企业,协助他们将涨价因素传导到下游,用杀鸡取卵的方法,混凝土不赚钱亏本了,水泥能做长远吗? 混凝土行业要自身或通过自己母公司水泥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实现自身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房价如此之高,混凝土价格如此之底,本身也反映了行业变革的要求。
H观点:水泥商混本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力合作,促进大建材行业价格基本合理才是维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硬道理。行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
I观点:不用只看涨价的时候,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水泥价格下降一泻千里,是否也可以说违反合同了?没有市场需求的涨价或降价的不可持续的,在水泥产能过剩严重的现在,没有哪个地方能够靠所谓的协调可持续地人为提高价格。
J观点:水泥价格一直是随行就市,从来没有规定说只能是低价位呀?水泥价格卖到200以下时,混凝土价格不变赚翻了,水泥价格上调你们就说不应该,这是什么道理?如果真是以市场行为来规范的话,水泥降价你们也降呀?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混凝土行业来抗议上游企业涨价的事。如果每个行业都这样,煤炭全国性涨价的时候,水泥行业是不是还得告到党中央去呀!真是不知所云!
K观点:混凝土企业都认为自己不会赢。另外煤价、矿渣价格、环保费用等不断增加,水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甚至严重亏损,惟有践行三去一降一补,恢复供需平衡,才能活下去,并继续为下游客户服务。与国外平均水泥价格相比,我们目前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目前的价格比20年前还低,所有的科技进步全部转化为恶性价格博杀,是水泥行业的悲哀,也是许多其它基础行业的悲哀,该改变这样的局面了!混凝土行业应该和水泥行业一起,减少内部的恶性竞争,实现行业的价值。
L观点:1.合同签订时,如不是固定价,水泥厂家就有权单方面上调。2.水泥行业是较充分竞争的行业,前期水泥价格过低,甚至部分水泥厂家是在亏本状态,恢复性提价也在情理之中。3.从投资收益比例上看,全能水泥厂投资大,基本上是混凝土搅绊站投资50倍,合理利润在100元以内都允许正常。4.既然有混凝土协会强势存在,我相信每方混凝土利润不会低于20元,且长年维持。
M观点:单方面的涨价是不合理的行为。损害了双方乃至多方的利益、如果原材料价格有涨幅,可以多方协商之后做出合理的价格买入和卖出。而不是自己主观意识决定。国家法律法规也禁止这种行为。所以不合理也不合法。在当前大形势下,只有降低成本,去产能,合理利用资源入手,而不是仅仅提高价格维持企业发展。
价格还在涨 下游产业陷入困境
上半年,水泥行业的业绩相当惨淡,全行业实现水泥利润总额136.8亿元,同比下降6.1%,为了全年业绩能有个圆满的收官,水泥企业势必要趁下半年的施工旺季到来之时提升价格,确保盈利,所以一些区域市场开始陆续上调价格也不足为奇。除了水泥,砂石的价格也在不断提升,对混凝土企业来说,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从目前情况看来,水泥价格上涨及混凝土价格上涨还只是部分区域的市场现象,是否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引发全国性上涨?目前还很难说,涨与不涨,只有混凝土企业所在市场环境所决定。混凝土企业要想安然渡过这一窘境,还得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否则在今年剩下的日子里,很多混凝土企业面临的局面将非常严峻!
投票:在此轮水泥与混凝土企业的市场博弈中,您认为谁会赢?
A、水泥企业
B、混凝土企业
C、两败俱伤,不了了之
D、共赢,把价格压力继续传导到下游去
关注下方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在里面投票,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