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状不错,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11月10日,商务部研究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发布《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
这一中国政府智囊与联合国首次合作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公司海外发展情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但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日益稳健。自本世纪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6.4%。随着“中国制造”在新兴市场日益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企业奔赴海外寻找商机。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66.2%,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主要流向东南亚、西亚等地区。
然而,“走出去”企业头上仍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融资难。
上述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盈利情况方面,仅13%的企业盈利可观,24%的企业基本持平,而其余24%的企业目前暂时处于亏损状态。有分析称,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合作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较大,但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事实上,融资问题如今已成为“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重点难题之一。曾有企业家“吐槽”,在国外的项目中,国内银行融资手续十分繁杂。国内的钱不好拿,但中方企业又少有转向境外融资机构。上述报告指出,在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企业中,仅25%选择了境外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而国内银行“惜贷”的原因便是成本问题。有银行人士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产能合作、制造业等领域,需求多为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贷款,回收周期长,很多银行不愿意冒风险。与此同时,投资项目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也影响银行贷款意愿。“做起来不划算。”
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现状——金融杠杆难以发挥作用,很多“走出去”企业的海外拓展资金大部分靠自筹,中国企业“走出去”难显优势。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拓展的稳健步伐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意味着,国内的金融机构应该随之“走出去”,在贷款、融资等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奠定自身的地位。融资机构应当帮助企业(尤其是民企)参与国际合作。同时,金融机构也可借此机会扩大自身规模,提升自身影响力。
同时,“走出去”企业的心思也应更加活泛——国内借不到钱,不妨从国外融资。毕竟,这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为什么不能货比三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