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一带一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5-05-21 09:27:29

宋志平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他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建材集团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将与国内兄弟企业合作,共同开创中国建材“走出去”的新时代。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等战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在此形势下,央企“领军人”有哪些认识和思考?央企如何融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需要把握哪些问题?相关话题受到海内外各界高度关注。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恰逢其时的战略

  宋志平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他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第一,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就是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非常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过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第二,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大规模“走出去”。比如美国二战后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有两个前提,一是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过剩;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全球地位,全世界70%的黄金流到了美国,金融资金非常雄厚。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关键,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再比如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日本是向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投资建厂,德国是向全世界转移技术和装备。那时候,中国建材行业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现在,中国也正好发展到这样一个关头。

  第三,世界各国看好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模式。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大量引进外资,通过引进外资购买技术和装备;二是抓基础建设,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基础原材料产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大规模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制造业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繁荣。从外部需求来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中国的资金支持,很多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复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已有60多个国家支持参与,涉及44亿人口。

  “以史为镜”的稳健走法

  “一带一路”历史上曾把中华文明带给了世界,那是一个把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作为主要商品和世界通商的时代。宋志平说,这次提出“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弘扬了历史上我国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参考了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叶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又根据我国和世界的现状做了大胆的创新,既有“以史为镜”的继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比如,我们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与金融相结合,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两者有相关性,因为“一带一路”需要金融体系支撑,这有点像美国马歇尔计划和世界银行、日本走出去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关系。但是,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因为马歇尔计划是控制欧洲的计划,而我们是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计划。我们“一带一路” 的战略方向是沿线国家,这就把“走出去”具体化了。过去我们把东亚到欧洲中间的这一大片陆地称作“腹地”,在这一片区域,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很多条通道,向西、向北、向南都有“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只有一条路,郑和七下西洋走的路径也不相同。所以 “走出去”要有组织、有重点地走,绝不能单枪匹马地、漫无目的地乱走。

  企业“走出去”的大国时代

  “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反过来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宋志平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包括与相关国家进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等,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自贸区建设等也可以带动我国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促进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的转型升级与对外投资,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一方面国内一些省份将启动“一带一路”相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方面行业将加快国内水泥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帮助周边欠发达经济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由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带动相关省份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这对建材行业来说是重大机遇。

  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宋志平表示,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国家“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因为这一战略确实给企业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个奇大无比的市场。大家常问,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抓好国内市场,创新、转型、升级是眼前的办法,能迈向更大的国际市场,能有更大的转型平台,既能为我们的转型升级赢得更多的时间,也会为我们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是长远之计。过去,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往往是单个地区或单个项目的支持,这次“一带一路”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对企业来讲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中国建材集团这样以基础原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意义重大。李克强总理最近几次出访宋志平也跟随参加了,到了哈萨克斯坦、泰国等“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这让他近距离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发展“一带一路”经济的热情。

  中国装备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在谈到中国企业在装备“走出去”方面的优势时,宋志平认为,钢铁、水泥、玻璃这些行业在国内基本上都过剩了,这些材料都是“短腿”产品,受销售半径影响,不太可能运到国外去,只可能在当地生产。“一带一路”给我们的成套装备带来了机会,我们的成套装备本身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领域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输给发达国家。陪同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时,在总理午餐会上,宋志平讲到,中国的水泥、玻璃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全球许多跨国集团都用我们的装备,过去我们很羡慕的德国企业也在用我们的装备。

  第二,中国装备的性价比好。国外很多水泥厂、玻璃厂都让中国企业去建,比如中国建材、中材等在全球建了很多厂,原因就是我们的装备性价比好,价格和成本都很低。中国造的设备,应该说技术是一流的,质量是精良的,价格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这些年,中国成套装备“走出去”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在水泥和玻璃领域,中国企业做了很多EPC和EP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在国外做了超过70条的水泥生产线项目、30多条玻璃生产线。我们以前的“走出去”也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组织,都是一家一户地干,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二是“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后劲乏力。三是没有系统地考虑市场划分,缺少周密的布局规划,也没有建立很好的运营模式,不是考虑整体怎么赚钱,而是为建工厂而建工厂,拿到项目就干,干完就走人,没有很好地延伸服务,导致国外工程承包市场越做越窄。我们做的多是日本、德国等公司不愿意做的项目,都是在又脏又苦又累的地方,加上竞争中盲目杀价,经济效益也不好。这些现象和问题应该很好地总结和反思。

  宋志平表示,“这一次我们的装备‘走出去’,就要事先谋划一套布局、一套打法和一套规则,各企业间要有分工、有协作。”

[Page]

  中国装备“走出去”要向中高端迈进

  宋志平分析说,过去中国出口了大量的鞋子、服装等生活用品,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制品类产业,大部分已经迁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国家。比如一些服装、皮包等,过去都是中国制造,现在则是孟加拉、菲律宾制造。现在我们开始出口设备和装备等生产用品。从生活用品的出口跨越到生产用品的出口,从单纯的卖产品过渡到海外资本投资、到国外建工厂管理工厂,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迈进、一个历史性的转换。这充分说明企业“走出去”已经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次“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技术、装备更会是中高端的,像我们生产的建材装备在国际上绝对都是一流的。

  宋志平认为,在“走出去”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突出质量要素。不能让一些被淘汰的技术、或者被淘汰的装备“走出去”,要把质量和品牌放在第一位,要突出中国品牌、中国技术,要突出一流品质、一流信誉,要真正努力打造“国家名片”,这是“走出去”成功的前提。

  第二,“走出去”要和金融合作,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实践证明,单打独斗只能是“拉长工”,赚不到大钱。只有与金融相结合,采用和主权基金合作、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互相配合“走出去”,才能让技术装备有比较好的价位,让过去“走出去”干活不赚钱、瞎忙活的窘境不复重演,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第三,管理、服务要跟上,全方位、系统地做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我们过去“走出去”做EPC就像“狗熊掰玉米”,帮人家建完了、教会了就走人,没有在当地扎下根来。这些年我们也做了调整和尝试,向对方提供管理工厂的“一站式”服务,下一步我们要突出这一做法,凡是“走出去”的项目,需要我们投资就投资,需要我们管理就管理,包括后续服务、零配件供应等,都做起来。

  宋志平特别强调了中国标准“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购买设备都是德国标准、日本标准,现在我们海外承包工程时业主要求的是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国外对于中国标准还不大信服。近几年,我们也在说服客户采用中国标准,也有些EPC项目采用了中国标准,这就极大方便了“走出去”的工作。中国标准“走出去”,要求我们提高和完善现有标准,也要加入国际的一些标准化组织,还要在海外大力推广中国标准。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标准的制定,目前拥有15个国家及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十二五”以来累计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00多项,其中主导发布国际标准3项,在编国际标准9项。

  宋志平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提高中国标准,向国际化迈进,另一方面要让国际上接受中国标准。此外,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必须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单靠一家家企业很难进行系统研究,还会做许多重复性工作,国家应统一组织,专门针对重点国家进行政策研究、法律研究,给企业在一带一路“走出去”中提供法律指导和支持。

  中国建材集团“走出去”具有综合优势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建材集团依托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和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雄厚的科研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实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成套装备、成套技术的集群。”谈到中国建材集团的优势,宋志平如数家珍。

  据了解,中国建材集团拥有13家甲级资质的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在上海、淮南、合肥、南京、涿州等地拥有10多个装备制造基地,如上海新建机、凯盛重工、合肥院装备基地、蚌埠院装备基地、合肥神马、南京轻机、北新机械等,集团还拥有有效专利4200多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历史上我国建材行业的技术,包括浮法玻璃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等,大都出自以中国建材研究总院为主的科研院所。

  ——在水泥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有南京凯盛、合肥院、北京凯盛等大型的国际化工程公司,可承接2500吨到12000吨的生产线。中国建材集团最新研制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经在山东试运行,工业4.0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控制室无人值守,整条生产线所需员工不到100人,而且各项生产指标、排放目标均为目前最佳。这家水泥厂可以说是国内标杆式工厂,也是中国建材集团的王牌,展示了集团的技术和装备实力。此外在节能环保、脱硫脱硝、湿法改造等方面,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和装备也是一流的。其实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国建材集团已经扎根其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印尼、沙特、孟加拉等国建设了几十条水泥生产线。最近中建材进出口装备公司成功中标3.2亿美元的沙特万吨线项目。

  ——在玻璃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有蚌埠院、中国建材工程、秦皇岛院、中国新材院等国际化的工程公司,从300吨到1200吨的生产线,中国建材集团都可以做,而且是做到极致。拥有0.2—1.3mm系列STN级超薄玻璃生产线设计能力,掌握了超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装备,拥有太阳能超白玻璃成套技术及装备。现在美国、欧洲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都来订货,玻璃生产线成套装备基本由我们提供。

  ——在新材料方面,一是石膏板生产线,现在中国建材集团的石膏板生产线是公认的全世界水平最高的。法国圣戈班专门找我们购买,因为性价比高,而且采用了自主研发的脱硫石膏生产技术,实现了变废为宝,降低了生产成本。最近中国建材集团专门开发了纸面石膏板新的发泡技术,可节约10%的石膏用量,大大降低了成本。二是玻璃纤维,集团旗下中国巨石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大、最好的10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吨电耗、吨能耗都是世界最低。中国巨石自主研发出了E6、E7等玻纤配方,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美国、日本等国际专利授权。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中国巨石各项经济指标表现突出。三是碳纤维,成功攻克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实现千吨级T700碳纤维装备的完全国产化。

  ——在房建材料方面,西安院具有新型环保砖瓦生产线装备、咸阳院具有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非常适用于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还有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技术支持装备“走出去”。拥有国内最好的建材产品跨境现货交易平台易单网和大宗网,并在12个国家设立海外仓,成功地将部分国内过剩产品销售到国外。今年3月上线了优备网,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备件供应、维修和生产管理服务业务的经营。上线1个月订单总额超过200万元。

  “总之,中国建材集团在装备‘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志平表示,我们下一步将与国内兄弟企业合作,结合金融租赁等各种金融工具,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集合投资、管理、后续服务等全产业链,开创中国建材装备“走出去”的新时代。

  从卖装备跨入国际产能合作新时代

  宋志平说,以往我们提“产能转移”容易给人带来误解,认为我们是把工厂搬出去,外国则会误认为是把落后的产能转移过去。“产能合作”这种说法是双方合作,你需要什么,我就来做什么,照顾到对方的需求,又结合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国际产能合作”的提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既可以卖设备,又可以卖技术,还可以合作投资,共同经营。国际产能合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投资,产能合作不是简单的EPC,也不是简单地卖设备,而是要投资建厂,就是在“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加大投资,或全资,或控股,或参股,或租赁,各种方式都可以。现在我们已经从过去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新时代。

  据介绍,中国建材集团按照这一模式,在埃及全资建设了一条年产8万吨的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这条线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大型玻纤生产线,填补了中东、北非地区玻纤制造业的空白,效益很好。在蒙古国投资建设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是蒙古国最大的水泥生产线,今年上半年投产。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国建材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协商投资建设一条玻璃生产线,将是哈萨克斯坦首条玻璃线,计划是建成样板工程。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善于整合重组的企业,我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不仅重视直接投资,也非常重视并购重组。”宋志平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并购一些企业,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再扩大海外市场规模,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一个成熟的打法。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正在俄罗斯、印度谋划并购项目。在并购重组的基础上,中国建材集团也会重视技术改造,提升所在国建材行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积极探求新的融资模式与组织模式

  宋志平认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定要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家的金融政策。我们过去是简单的投资,借钱贷款投资,那样做不了大规模。他介绍说,最近,我拜访了“丝绸之路基金”,了解到他们的资金属于种子式资金,占比不能超过20%。我希望采用类似中国国新控股那样的模式,企业出资10%,国家外汇出资90%。国家想投资找不到好项目,企业没钱但是有好项目,而且会经营管理。

  “我国建材、水泥、玻璃企业要‘走出去’,但是目前国内这些行业都很困难,企业并没有多少资金,怎样才能‘走出去’?”宋志平建议,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贷款的做法,转而探求新的融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目前强大的金融优势,筹措成立建材投资基金,调动更多的资本参与到投资中,支持建材企业“走出去”。

  “建材行业的大企业和装备制造的大企业应当加强沟通交流,总结过去‘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下一步‘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宋志平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布局,不能一窝蜂扎堆,不能跑到海外打乱仗,不能把中国的“过剩文化”搬到国外去。

  他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大型的装备集团,把工程公司、设计院、大型装备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合起来。企业之间,比如中国建材、中材、中信重工等国内大型集团,要加强横向协作,也建议政府要起指导协调作用。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制定规矩,安排布局,并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手段对企业加以指引,最终形成产业链纵向联合、企业间横向协作、政府引导推动的格局。

  国际产能合作要互利共赢

  宋志平认为,国际产能合作要突出三点:第一是高质量的产能合作,而不是把低水平的产能搬出去;第二是高效益的产能合作,不赚钱的合作不做,因为做企业一定要有效益;第三是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

  他说,以往中国建材集团“走出去”过程中的“合作共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为当地发展作贡献。二是要和当地企业合作,有利益共享的思想。比如我们在土耳其做项目时,把EPC中的厂房建设分包给当地的企业,同时一些关键部件进行全球采购,最终建成土耳其最好的一条生产线,还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奖励。三是和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热心公益事业。比如我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公司,每年都要搞一些捐助,当地居民非常欢迎,他们的总理也非常支持。宋志平认为,要搞产能合作,要投资建厂,必须要融入当地文化,要有扎根下来精耕细作的思想,否则很难长久地发展下去。“一带一路”中,我们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宋志平表示,作为一家央企,我们要培养一大批走得出去、留得下来的企业人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在国外艰苦的环境中待得住、待得稳;我们要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就一定要用跨国的文化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中抓住机会,才能有所建树。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年春华秋实,谁也无法想象,中国联合水泥的产能从年产130万吨,发展到今天的1.2亿吨,与世界水泥巨头产能过亿用了160年相比,不能不说是书写了中国水泥事业的一个传奇。

2019-06-28 11:09:16

中联水泥的成立与发展,每个阶段都注定与使命相伴,与责任同行。从她一开始,就承载了集团发展水泥业务的使命,承载了我们国家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使命,而且在改革与发展的许多关键节点,中联水泥都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2019-06-28 10:56:26

12月22日,由首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主题为“首都经济圈企业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17首都企业家论坛”在京举行,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发表演讲。他表示,改变企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中国建材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7-12-24 07:40:30

5月15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与哈萨克斯坦奥尔达玻璃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日熔化600吨浮法玻璃项目合同签字仪式。

2017-05-27 11:42:05

8月26日,随着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揭牌,一家全球建材行业的巨无霸企业横空出世。新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两材重组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将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成为一条腾飞的巨龙。

2016-08-31 11:55:54

经过十来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水泥工业已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特别是近年来,整个水泥市场几乎完全无序竞争,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发展已到岌岌可危的边沿。中央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也对水泥行业提出了相应要求。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就水泥行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2016-06-01 11:11:32

2006年至2016年,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10年发展关键词,字字铿锵,能量激荡;10年企业成长的路程和轨迹,将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生动折射开来。

2016-03-24 09:31:39

宋志平表示,“十三五”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段难得的市场平台过渡期,也是一段黄金转型期。“十三五”期间,有效需求不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有效供给,如何在供给端做好均衡、有序、高质量的供给,同时大力抓好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5-12-07 13:10: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新常态下,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营压力剧增。

2015-08-13 09:55:42

宋志平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他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2015-05-21 09:27:29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发表内部讲话表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他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中一点是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做企业也同样需要这种专注。

2015-05-21 09:06:41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要缓解过剩矛盾和潜在压力,既需要政府严把审批关,杜绝盲目上项目,同时行业与企业也要增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智慧和魄力,全面辩证地、对立统一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

2015-03-23 14: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