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水泥网转载文章“当今中国水泥用量到底有多大?”文章很风趣,把技术含量概念引伸到了水泥含量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分配统配水泥时,需按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计划分配量,例(当时)按万元投资基本可配4吨水泥。诸葛培智先生本月在“明年上半年长三角水泥行情将比较悲观”一文中就提到,水泥和固定资产投资有一个线性关系,即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多少水泥。以往这一数字的关系为:全国平均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水泥0.7吨,中西部地区为0.9-1吨,发达地区约为0.5-0.6吨。按统计数据,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万亿,似与同年水泥生产了24.2亿吨大致也对得上。诸葛培智称,但近两年来,上述线性关系已经打破:全国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需消耗水泥平均数从0.7跌至0.5吨,其中长三角地区约为0.4吨,中西部地区约为0.6吨左右。已发现水泥和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度减少。因此,今后(应)改取另两个数据,即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
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大,传统产业中技术含量也越来越大,水泥和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度减少也合乎规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也有技术含量,且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不大。所以,固定资产投资需消耗水泥量的估算改取另两个数据,即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路确有道理。
近《南方周末》刊载文章“房屋寿命降低一半 我国每年大拆大建浪费4600亿元”。文章称,“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将浪费4600亿元。若考虑拆除、再建材料的碳排放,建筑过早拆除将致中国每年新增碳排放量10%。倒过来算,就按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需消耗水泥0.5吨计,这就估摸着2300万吨水泥给废了。加上该文章所称的用水泥建造的构筑物含有“楼歪歪”和“桥脆脆”的豆腐渣成分,废了的水泥量还要多些。不过再多也多不到哪儿去啊!
还应看到的是,去年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在75%上下,生产能力还有不少富余。在经济发展不再采用加大投资的强刺激情况下,水泥用量“井喷”式增长以及由此所带动的新增产能增长已成历史。诸葛文达先生近在“阿里上市引发的水泥忧思”一文中有段话很精彩,他说,巨大(水泥)产能的形成源于旺盛的需求,特别是这种需求在上届调控下,时而放大时而缩小。需求放大的时候,如果水泥产能跟不上来,对社会是灾难,对企业是丧失机遇。需求缩小时,对社会是无私的贡献,对企业是亏本的灾难,当政者没有责任,也不会同情,而是一味地责怪企业这些坏小孩不听规划、调控的指挥,然后就是长期扛着永不过时的结构调整大旗,东征西伐。
文章提出质疑,人们不能理解如此巨量的水泥都用到哪里去了?对水泥企业来说,只知道卖给谁谁用户了,用户或建某某房(宛)了,或建什么基础设施了等等。也知道水泥企业常被“责怪”为“坏小孩”。那么到底如此巨量的水泥都用到哪里去了的问题该有“谁”来回答呢,借用该文章中用了两次的一句话,这些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