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泥网转载的一则“黑龙江21家水泥企业联名上书”的消息十分抢眼,点击围观者众多。联名上书的主因是冀东黑龙江水泥有限公司72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兴建。报道称这一消息令哈尔滨周边水泥企业以及黑龙江省建材行业协会寝食难安。
该联名信主要反映黑龙江省水泥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市场严重饱和,冀东黑龙江水泥有限公司7200t/d项目并不具备核准的基本条件,建议主管部门不应再核准建设。
冀东集团随即做出回应,表示黑龙江熟料依赖外进,区域空间有待挖掘,表明国家发改委已对黑龙江省发改委上报的《关于冀东水泥哈尔滨有限公司日产72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项目的前期工作的请示》进行了复函,同意其开展征地等前期工作,并认为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泥生产能耗指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并积极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有助于黑龙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
双方博弈,引起业内人士及黑龙江省工信委、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负责人的关注。不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或许并不取决于双方人员众寡。
据笔者了解,冀东黑龙江水泥有限公司72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兴建程序合法。除有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函外,项目环评报告书也于2012年1月5日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予以公示,从工程建设范围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等都一一列明,其中,评价结论第一、第二条表示,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工信部《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2010]第127号),符合《黑龙江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拟建项目已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一边说该项目不具备核准的基本条件,另一边说符合准入条件,事实情况到底如何?
符合《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本网水泥研究院曾于2012年8月对东北三省水泥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黑龙江是少数几个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人均产能在900公斤以下的省份之一。据黑龙江水泥协会介绍,黑龙江省当前新型干法熟料产能2012万吨,加上211万吨的落后产能,累计全部熟料产能为2223万吨,常住人口为3833万人,因此,黑龙江省的人均熟料产能为580公斤,人均新型干法熟料产能仅有525公斤。显然,即便所有熟料生产线100%运转,且按1吨熟料生产1.6吨水泥计算,黑龙江本省所产熟料全部粉磨成水泥的总产量仅有3356.8万吨,大幅低于市场需求。2011年,黑龙江省82家规模以上企业水泥产量为4320万吨,规模以下的30余家企业产量约100万吨,外进水泥150万吨,外进熟料700万吨,产销率98%。因此,估计2011年黑龙江的实际水泥消费量在4500~4600万吨左右。 (详见中国水泥研究院-黑龙江水泥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且从环评报告来看,拟建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属于《清洁生产标准 水泥工业》(HJ467-2009) “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采用窑外分解生产工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SO2:187.774t/a、氮氧化物:1986.21t/a,满足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下达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要求。而降低水泥生产能耗指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协同处理城市垃圾,也正是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所提倡的。
为利润空间所吸引。水泥价格方面,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水泥价格持续下滑。然而,东北水泥市场异常坚挺,黑龙江更是独树一帜。据中国水泥网数据,2012年年末,全国平均水泥价格在326.5元/吨,同比下滑9.58%,东北地区均价则保持在430元/吨左右,去年年末,黑龙江P.O42.5水泥价格在420元/吨左右。
2010-2012年东北区域水泥平均价格走势图(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
看好未来黑龙江水泥行情。冀东水泥入驻黑龙江,一是符合准入条件,二也为其利润空间所吸引。同时,将新产能投于此,也是看好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此次布点哈尔滨,面向哈大齐(哈尔滨、大庆市、齐齐哈尔)经济带和长吉图(长春市、吉林市、图们江)经济带,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将充分受益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
另悉,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个面向东北亚全面开放的规划,其中对俄的交往将是最大的一块。黑龙江具有地缘和区位的优势,决定了其将当仁不让成为东北亚开放、特别是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此外,黑龙江与内蒙古共同打造的绥(芬河)满(洲里)沿边开放带今年年内也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黑龙江省虽然城镇化率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的东部地区比,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加上黑龙江省当属气候寒冷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水泥需用量相对较大。对外进一步开放,对内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这块“蛋糕”吸引大集团的青睐也是很自然不过的。
冀东作为全国大型水泥集团,兼并重组了原哈尔滨第二水泥厂,淘汰原有落后产能,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大方向是合理的,在项目建设程序上合规合法。不过,在水泥产能全局过剩的环境下,东北水泥企业对新建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的担忧也可以理解,不过可以采用较联名上书更好及更有效的沟通方法,取得共识,又不伤和气。建议主管部门权衡好该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和当地水泥企业沟通,认真处置,以有助于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