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造性破坏” 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2015-03-18 11:06:35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峻,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已不仅仅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制度性困扰更是问题症结。因此,如果仅靠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短期内有所缓解,若要最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还需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经典理论所言,中国若要走出产能过剩困境,或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一场“创造性破坏”。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峻,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已不仅仅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制度性困扰更是问题症结。因此,如果仅靠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短期内有所缓解,若要最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还需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经典理论所言,中国若要走出产能过剩困境,或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一场“创造性破坏”。

  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情况不容乐观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根据IMF报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产能利用率一度从危机前的80%左右下降至60%。出人意料的是,产能过剩不仅困扰着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也难逃厄运。

  从具体指标来看,产能利用率(即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之比)是国际范围内较为通用的判断标准。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普遍公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对中国产能利用率指标公布却缺少规律的发布周期。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委披露的有关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3%,处于2006年以来的历史低位,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传统的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75%,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

  国际经验显示,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1-82%左右。一般而言,高于85%表示产能不足,75%以下表明产能过剩严重。若以此标准判断,当前中国78.3%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情况已经不容乐观。

  导致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三座大山”

  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情况的出现往往与经济周期、结构转型相伴。周期性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当经济走向萧条或衰退时”,需求萎缩可能导致多数产业领域的富余产能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产能过剩。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下滑态势。2014年GDP增速下降至7.4%,创24年来的新低。

  与周期性原因相比,经济结构失衡是当前不同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长期原因。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传统产业的没落与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投资下降,而新兴产业投资有限的局面,造成整体投资需求的萎缩与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曾一度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导致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反弹,过剩产能迅速被旺盛的需求扩张所掩盖。但政策退出之后,诸多产业大幅上升的资本支出无法消化,反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

  中国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则是产能过剩的深层体制性原因,是有别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独有的现象。相比较一般性产能过剩而言,体制性原因导致的产能过剩在治理方面不仅涉及到经济政策配合,更多的还需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化解起来更加不易。首先,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其次是扭曲的财政体制,政府常常直接使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相关产业。再次是银行信贷倾斜。在中央历次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中,一般都有关于银行信贷资金要向重点产业倾斜的规定。最后,预算软约束的企业大量存在。从产能过剩企业主体来看,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也是中国式产能过剩有别于市场化国家的特殊之处。

  切勿重蹈日本覆辙

  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小觑。日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爆发的房地产泡沫与其后二十余年的经济衰退让人不寒而栗。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表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放缓、通缩风险加剧、货币升值的压力、产能过剩和资产市场投机的与大量“僵尸企业”浮出水面等等,中国应该积极寻求有力措施,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需以“创造性破坏”摆脱产能过剩局面

  根据产能过剩困境出现的一般性原因与体制性原因,化解过程需要遵循以下两大思路:一方面,对周期性因素、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主要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过剩产能消化,这其中,美日欧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曾有过不少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另一方面,对于体制性原因,除了经济政策以外,更多的是改革的协调推进,包括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需要协调配合。总体而言,若要摆脱长期积累导致的产能过剩局面,中国或许需要迎接一次如熊彼特所预言的“创造性破坏”。

  (作者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节选自《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原文发表于《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从水泥价格、水泥产销量、水泥进出口等方面,分析12个主要国家水泥市场的具体情况。

2023-08-07 16:59:35

其中利润总额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包括,防水协会494万元,建筑卫生陶瓷协会358万元,水泥协会321万元,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45万元,石材协会234万元,共有5家协会。

2019-03-08 09:06:37

自2012年起,水泥行业先以化解水泥产能过剩为理由、后转为水泥组分无法测定,推动国务院办公厅[43]号文的出台,将标准的技术性转为行政性、甚至政治性,在众多反对声中取消了复合32.5及32.5R强度等级水泥,并引起了近年来关于通用水泥标准的第一次、长达近5年的大讨论。

2018-06-21 09:24:24

5位行业专家对下半年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的趋势进行研判,对相关产业港股业绩走势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8-05-24 11:23:20

工信部商发改委,对彭寿等6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进行答复。

2017-09-28 09:34:46

2016年,在政府、企业、协会以及每一个水泥人的共同努力下,水泥行业效益向好,实现了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的双丰收。相信,在新的一年里,行业可以继续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2017-01-23 10:19:12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和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省建材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张,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和资源环境紧张等矛盾凸显。

2016-11-10 11:47:32

冲动投资问题严重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产能利用情况最为直接的指标即为产能利用率 (capacity utilization) ,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

2016-10-22 08:32:28

有一批学者,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判断,与流行的声音有所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名望的著名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与流行观点的分歧主要包括如何认识产能过剩、2004年就提出并证明提法有误的产能过剩(当时也叫过度投资、重复建设)至今究竟有多严重、 如果存在产能过剩,除了关停并转还有没有更好得能促进经济走出恶性循环的办法等方面。

2016-06-10 09:00:14

“十一五”初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建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但大而不强、集中度低、结构失衡、恶性竞争、效益不高等问题丛生难治,整个行业步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建材集团按照国资委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谋求战略转型,制定了“大建材”战略,确定了对集团制造业务进行改制重组并实现香港上市的目标。

2016-03-24 15:11:13

中国中材集团董事长刘志江认为,传统的等量置换和减量淘汰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水泥行业的正常生态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大企业主导和全行业自律、国内协调和国际化合作之间的关系,更加紧迫、精准、深入的推动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市场出清。

2016-03-17 14:15:44

“让僵尸入土为安”,这么杀气腾腾的话不是来自券商报告,也不是网络评论,而是《人民日报》对供给侧改革的权威解读。一向温和的政策风向为什么会突然如此严厉?看上去很突然,但其实是必然。

2016-01-21 10:13:56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江苏建材工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已逐渐形成,为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水泥是江苏建材工业的支柱产业,其产能和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新常态下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2015-12-02 09:59:20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15年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0月份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5.9%。专家普遍认为,PPI持续下降表明工业产能过剩,部分工业领域仍深处通缩困境。

2015-11-11 09:59:37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与基建行业密切相关的水泥类上市公司成为今年前三季度亏损的重灾区。

2015-10-16 09:05:19

上半年,面对国内外比较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砖瓦、加气混凝土、建筑砌块等墙材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多数企业开工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下降、企业应收账款增加,新建项目比往年大幅减少,装备制造企业遭遇寒冬。但也有部分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挑战,依靠新产品、新技术和经营创新使企业主动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2015-08-03 09:17:11

中国经济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 “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旧态”。

2015-07-24 09:33:35

今年已经过半,天气也逐渐变得炎热,而水泥产业并未跟随季节变化而升温变暖,“寒冷”之势依旧。本来被寄予厚望的传统6月旺季,也因市场需求的依旧低迷和“天公不作美”,不如人愿却又在意料之中地没有再现,再一次粉碎了行业脆弱的希望。

2015-07-16 10:42:59

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常态,持续提升粉磨工艺和设备运转水平?2015第八届国际粉磨峰会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了水泥粉磨系统的节能创新、提高水泥质量和混合材种类等核心技术,力求持续保持水泥粉磨系统的科技创新活力。

2015-05-22 10:01:37

新常态下,水泥企业更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联合重组、市场竞合、自律限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围绕“供给”多管齐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争取良好的效益,进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5-04-28 09:39:43

在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都将呈现各自的新的发展形态。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2015-04-22 09:25:33

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林平在“2015中国水泥网年会”上表示,基于国内传统制造业陷入发展困境的背景下,国外却悄然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工业4.0。这场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底能给国内传统制造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2015-04-18 09:15:28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峻,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已不仅仅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制度性困扰更是问题症结。因此,如果仅靠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短期内有所缓解,若要最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还需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经典理论所言,中国若要走出产能过剩困境,或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一场“创造性破坏”。

2015-03-18 11:06:35

2014年建材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维持在合理区间,但行业增速持续放缓和经济效益增幅收窄趋势明显,全行业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平稳增长阶段,增量扩能型特征已经逐渐转向存量调整、结构优化发展模式。

2015-03-06 14:08:06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由8月份的6.9%升至8.0%。其中,作为上接投资、下接消费、涉及40余个行业的房地产行业,其投资增速仅为12.5%,已经连续8个月回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5%,增速与1~8月持平,

2014-12-24 14:26:30

2014年10月31日乔龙德在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提出,作为建材工业发展中的行业协会组织和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直面深化改革的挑战,坚持正确定位,坚守生存本源,紧紧围绕行业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实力。

2014-11-03 09:59:14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4-10-31 11:33:04

2014年9月18日,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等全体驻会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2014-09-18 15:20:52

云南建材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缪沾日前在接受中国水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云南省建材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积蓄的发展潜力将逐步释放。”

2014-04-21 15:06:00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制订2014年建材行业工作重点总基调要狠抓化解过剩产能和发展绿色建材两大工程,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结构调整着力点。随之五项工作重点的第二项为着力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2014-02-27 17:21:03

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产预拌混凝土,至今商品混凝土市场已经发展了30年。政策的推动、市场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设备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前期的很长时间内未能形成规范化管理,致使市场和企业均积累了较多的问题仍未能解决。

2013-10-28 09:02:36

This week, the pace of downstream resumption of work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is still relatively slow, coupled with the unstable support of the cost side,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declined steadily. From February 17 to February 21,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00.27 points, down 1.76% annually and 19.23%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