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进入新常态如何破解产能全面过剩

2015-04-28 09:39:43

新常态下,水泥企业更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联合重组、市场竞合、自律限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围绕“供给”多管齐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争取良好的效益,进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宋志平

  新常态下,水泥企业更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联合重组、市场竞合、自律限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围绕“供给”多管齐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争取良好的效益,进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是水泥行业改善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现实需要,也是行业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市场推动破解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投资增速下滑,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增长9.6%,2014年只增长1.8%、为24年来最低,今年一季度下降3.4%,预计全年略有增长、降至1.6%。2014年我国水泥产能超过34亿吨,实际产量24.8亿吨,过剩30%左右。所谓平台期,就是指从2014年开始的8至10年内,中国水泥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左右,浮动范围保持在5%左右。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反映,也是行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新常态下,中国水泥行业一方面投资乏力,产能过剩继续加剧;另一方面需求进入平台期,供需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产能过剩仍然是制约水泥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产能过剩并不可怕,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过剩经济。对于水泥行业来讲,即使中国经济保持7%的中高速发展,全国水泥的需求量依然会有长期的市场支撑和刚性需求。而且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简称《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同时,环保及产品新标准的出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剩。过去“高速增长”造就了一种生存方式,现在“增速放缓”将带来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面对新常态和平台期,水泥行业发展的大戏正从需求端增长的故事演变为供给端调整的故事。新常态下,水泥企业更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联合重组、市场竞合、自律限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围绕“供给”多管齐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争取良好的效益,进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决淘汰落后

  从等量淘汰到减量淘汰,从淘汰落后工艺到淘汰落后品种

  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是水泥行业改善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现实需要,也是行业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市场推动破解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随着新型干法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应该不断加快,力度更应不断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介绍,2015年我国将再淘汰落后水泥(熟料及粉磨)产能1亿吨。

  从等量淘汰到减量淘汰。“等量淘汰”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在今天的过剩经济下,如果拿新增的量置换淘汰的量,过剩将始终得不到解决甚至进一步恶化,形成越淘汰产能过剩越严重的悖论,因此水泥的淘汰落后必须是从“等量淘汰”到“减量淘汰”,否则就无效。《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个别企业为了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不仅不做减量淘汰,反而在等量淘汰之名掩盖下行增量淘汰之实。

  从淘汰落后工艺到淘汰落后品种。目前,我国32.5水泥占据国内市场的65%左右,按照2014年产量24.8亿吨计算,32.5水泥产量为16.1亿吨,新标准施行后,可以压缩水泥产能3亿吨左右,能大幅缓解目前严重失衡的供需关系。过去这些年,水泥行业基本完成了落后小立窑的淘汰工作,这一轮的淘汰落后应着眼于淘汰落后品种,也就是淘汰32.5标号水泥。去年在淘汰P.C32.5水泥上,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思想并不统一。《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2014年12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主要内容就是取消32.5复合硅酸盐水泥。国际上现在通用的基本上是42.5水泥,占比约50%,剩下的50%是标号更高的52.5和62.5水泥,但在我国32.5水泥的占比却过半。甚至有一些小型粉磨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用300公斤熟料就能产出1吨水泥,而不是按正常标准的700公斤熟料生产1吨水泥,这样偷工减料生产出来劣质水泥就相当于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将给建筑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要不要淘汰32.5水泥到了今天还存在争议,其实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该淘汰了。新常态下,如果在淘汰低标号水泥这个问题上都迈不开步子,产业转型升级将无从谈起。32.5水泥是立窑时代的产物,现在立窑已经全面淘汰,没有理由继续保留32.5水泥。有人说,32.5水泥在农村还有市场。农村为什么就要用落后产品?参照我国电视行业,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电视到等离子电视再到液晶电视,其间经历过多轮淘汰。当年淘汰CRT显像管电视时,也有厂家提出类似观点,认为这种落后产品在农村、在不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市场,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液晶电视降价,很多CRT生产线一夜之间全部关闭。所以,在淘汰落后上绝不能心存侥幸,行业和企业都要提高认识,站在水泥转型升级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上,下定决心淘汰32.5标号水泥。

  严格限制新增

  不能以任何方式为新增找借口

  作为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充分竞争的基础原材料行业,水泥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是走增量发展的道路,即企业扩张是通过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大区域覆盖面、增加市场份额来实现。这种模式下,布局不合理、盲目新增成为今天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产量已经足够大,产能布局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完全没必要再建新的生产线了。盲目新增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阻碍行业转型升级,必须坚决限制。

  西方国家水泥行业在经历了产能过剩之后开展了大规模整合,整合之后几乎没有再新建。但是我国水泥行业的过剩是中国式过剩,主要有四个特点:行业集中度过低,技术和装备同质化,投资主要源于贷款,地方政府是主要推手。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然有地方政府、企业变着花样找借口新增产能。第一种花样是等量淘汰或者增量淘汰;第二种花样是先斩后奏,打政策“擦边球”,使一些违法违规生产线堂而皇之登上公示榜,试图蒙混过关;第三种花样是以垃圾焚烧协同处置为托辞建设新线。2014年,全国共有56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新增熟料产能7254万吨,这必将加剧未来的市场供需矛盾。

  历史的教训表明,在不限制新增的情况下,淘汰落后不仅无法解决过剩,反而有可能使过剩更加严峻。当年新疆市场不错,水泥企业蜂拥而至,一个2000多万人的地区,居然建设了1亿多吨产能,人均产能超过5吨,过剩幅度之大、水泥价格之低堪称世界之最。现在南疆地区恶性竞争惨不忍睹,很多工厂被迫停产。再看云南、贵州市场,经过中国建材集团的联合重组后,供需矛盾一度有所缓解,行业效益也有所提升,但是这一改观却成为部分企业借机新增的借口,2014年又顶风建设了一大批水泥熟料生产线。现在该区域已经完全变成过剩重灾区。

  一些地方和企业一边喊着治理过剩、一边却在扩大新增,这种现象其实由来已久,应该彻底改变。2008年“四万亿”出台后,很多行业大干快上,确实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水泥、钢铁都是长期项目,大规模投资只能加剧产能过剩矛盾。现在进入新常态了,一些地方还是在新增上动脑筋、做文章,因为在过程行业中唯有水泥行业这两年有钱赚。但这些钱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大企业自律限产让市场实现相对平衡,形成的行业合理生存利润。治理过剩的目的是让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价格合理化,企业有一般性盈利,而恰恰是这个“一般性盈利”却又变成大家上新线的理由,这样的悖论不从政府行为和行业自律的角度加以破解,将是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陷入久治无功的恶性循环。水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必须理性地认清这一点,决不能再盲目新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存量、提升效益上。[Page]   

 鼓励兼并重组

  提高集中度,形成领袖企业,实现产能退而有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治理过剩的“主引擎”在市场,但是市场不应该是多、散、乱的无序竞争,更不是带来巨大消费者效益损失和巨额社会成本的失灵市场。中外水泥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破解过剩产能矛盾的关键。所谓集中度是指前十大水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是健康市场的稳定器,集中度和利润率是正相关的关系,集中度高利润率就高,集中度低利润率就低,即便企业运转率很高,利润率也高不了。国际上这一数字一般是70%至80%,而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一直较低,而这几年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前一轮大规模并购重组,带动前十大水泥企业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上升至现在的52%,但还远远不够。

  联合重组形成领袖企业,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纵观各个行业,凡是有领袖企业的行业大多比较稳定,没有领袖企业的行业则时常混乱不堪。因为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只是一种初级的市场竞争,它要靠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引,但这只手指引的有效性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在水泥这样的行业,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资源浪费、银行坏账、员工失业、税收减少、环境损害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说明了这只手的严重局限。而由大企业整合则是市场竞争的高级方法,被经济史学家称之为“看得见的手”,通过兼并重组,以大企业高效的经济组织和协调管理,取代部分分散低效的市场并创造新的市场格局,是现代制造业发展共同的内在趋势。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兼并重组仍然存在质疑,一些极端的观点甚至主张市场就是无秩序的竞争,认为兼并重组窒息了竞争环境,窒息了市场活力,大企业兼并重组就是想垄断。事实胜于雄辩,根据世界水泥工业和国际大型建材企业的发展经验证明,在处理过剩产能时,西方企业大多选择了兼并重组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少有大规模倒闭潮,大大提高了行业效率、质量、结构和竞争力。欧美各国也都采取了支持兼并重组的产业政策,像麦道和波音合并、拉法基和豪瑞合并的经典重组案例,均得到了相关法案的有力支持。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水泥行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领袖企业、增加其市场地位和话语权,也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事实证明,兼并重组已经大大加速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减少了无序市场调整带来的经济成本与社会冲击。另一方面,领袖企业也应当自觉担当起行业责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整合市场,增加行业集中度,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做到退而有序。

  作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建材企业,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承担起引领行业联合重组与结构调整的历史责任,在过去几年间,先后在淮海、东南、东北、西南四个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组建起了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四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产能达4.5亿吨,大大提升了我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同时,中国建材集团重视市场和系统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推动市场从过度竞争到适度竞争。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带动和推动下,我国水泥行业“多、散、乱”的状况有所好转,行业价值合理回升,2014年在同为基础原材料行业的钢铁、煤炭等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我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780亿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重组已不仅仅是大企业联合小企业,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也日趋增多。2014年,欧洲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集团合并成立新公司,合并后把部分工厂卖给爱尔兰CRH,所以这次合并实际上是在欧洲三家世界500强水泥公司间进行。此次合并得到欧盟的大力支持,合并后股票应声上涨30%,新公司每年的协同效益就达14亿欧元。这对深陷产能过剩困局、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给出强烈信号与深刻启示:在产能过剩转变为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的高水平过剩阶段,推动大企业间合并恰逢其时,将为行业转型升级开创一个新纪元。所以从去年开始,中国建材集团转变联合重组思路,从过去重组中小企业,发展到运用资本纽带入股大企业。先后投资入股江西水泥、福建水泥、上峰水泥、同力水泥、海螺创业、亚泰水泥、山水水泥7家上市公司。这些投资都是战略性投资,形成了区域间大企业之间的资本融合,为开展市场竞合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中国建材集团愿意与各大企业在各自的核心利润区内开展换股、参股、组建股份公司或者延伸下游产业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市场逐步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道路。

 开展市场竞合

  推行以销定产,追求包容性成长

  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不应该好狠斗勇、打乱仗,因为作为重资产行业和资源依赖型的行业,往往占有大量资金和资源,一旦形成大规模破产潮,将带来社会资源的大浪费,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所以水泥企业应该换一个活法,摒弃你死我活的无序恶性竞争,积极倡导共生多赢的包容性市场竞合模式。其实市场竞合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前沿理论,从竞争到竞合,是人类进化文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进步。在市场经济初期,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打乱仗的恶性竞争阶段,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遵循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人毕竟不是动物,自然选择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市场经济领域。在今天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西方国家的市场竞争也有了新的内涵,出现了创新驱动、联盟合作、实施蓝海战略等新的发展方式。二十世纪的历史教训表明,在大企业时代,你死我活的大决战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造成文明的倒退,在市场竞争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

  面对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之前我们曾提出从红海到蓝海,现在又提出绿海的概念,要求企业进一步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水泥行业却依旧徘徊在红海和蓝海的边缘,往回游是红海,继续往前游是蓝海。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朝哪个方向游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尝到了蓝海的甜头,领略了蓝海的美丽,今后应该继续推行竞合文化,追求包容性成长。所谓包容性成长,就是不仅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将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充分照顾到的一种和谐成长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对立,凡事都要分清你我;其实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拿竞合来说,“竞”就是对立,“合”就是统一,“竞合”就是既良性竞争又友好合作,集中体现了对立统一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自制力水平、平等互爱和诚信精神之上的,要以正确的思想文化为指引。如果优秀的市场文化建立不起来,只讲冲冲杀杀,只顾眼前之利、一己之私,一定不会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从企业自身来讲,就是要建立包容性的文化,必须认识到企业利益必须在行业之中实现;企业利益与行业利益深度关联;企业竞争可以有新的方式;在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无论大小对行业度过难关都“匹夫有责”。企业自身只有树立与竞争者共生多赢的思想,树立行业的大局观,弘扬利他主义精神,把孔融让梨的谦恭和境界引入到市场竞争中,才会有美好的未来。也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文化和心态,行业才能有健康的生态格局,才能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些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一直倡导“行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理念,带头推进“发展理性化、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市场健康化”的全方位市场竞合,以身作则率先践行,杜鹃啼血般推行竞合理念,为我国建材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age]

  竞合的市场文化不仅体现在建材企业之间,还体现在建材市场的供需平衡之间。对市场而言,以销定产是一个不变的铁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是维护行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企业应该有自觉意识,着眼于整个系统,建立合理均衡的市场销售理念,同时也要改变追求高产能利用率的固有观念。水泥生产不同于玻璃,可以灵活掌握生产节奏。其实以销定产有很多方式,比如错峰生产。去年年底,东北三省的水泥企业实行冬季错峰生产,10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停下、能减掉4000万吨熟料产能。为什么企业能够积极响应?一方面,错峰生产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取暖雾霾季节高峰错开;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错峰生产是企业的一致性行为,大家觉得比较公平。现在看来,以销定产的做法是正确的。水泥企业由于在限产方面早走了一步,才有了这几年的合理盈利,才有了良好的收益,否则会比煤炭和钢铁行业更糟糕。如果现在节能限产放松了,必定是前功尽弃,想再恢复非常不易的。水泥行业今天的共识来之不易,融合的局面来之不易,健康的趋势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巩固和提高,把以销定产、错峰生产、自律限产等做法常态化。限产有得有失,但总的来看,是以牺牲短期和局部的利益,换取长期和行业的利益。这些经验是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出来的,是用教训和代价换来的,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未来,错峰生产应当常态化,增加错峰内涵,实施雾霾错峰、限电错峰、节日错峰等。既可以在雾霾严重时、用电高峰时错峰生产,节假日也可以关停生产线,给工人放假,同时收入不减,还有利于市场供需平衡,何乐而不为?一举多得,实现“快乐生产”,水泥行业的职工都将成为快乐的人。

  输出优势产能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实现资本输出计划、成为工业强国的战略载体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推动优势产能输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条重要路径。从国外经验来看,成套装备和技术“走出去”、推动产能合作,从GDP到GNP,是主要发达国家曾经历的发展路径。比如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传统产业转移到日、德,后又扩展到整个西欧和部分东南亚国家。日、德、韩等国的制造业,也经历了大规模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高度重视钢铁、建材等过剩产业的“走出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并多次指示加快水泥、玻璃成套装备“走出去”的步伐。总理在访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称中国水泥、玻璃等装备水平世界一流。“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这对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水泥企业应该抓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家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正是以前我们提出的“产能转移”的升华,既是新理念,也是对企业“走出去”的新要求。产能合作不是把水泥厂、钢铁厂拆到国外,而是要关闭部分国内产能,以多种方式到国际市场去投资,缓解国内市场压力,实现产能和效益的平衡。国际产能合作应是高质量的产能合作,要提高国际形象,不能把低水平的东西输出去;是高效益的产能合作,做项目一定要有高效益;是互利共赢的产能合作,就是秉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的“三原则”,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里,要认真研究布局,加强组织协作,防止扎堆建厂,形成海外过剩。尤其两个错误不能犯:一是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二是投资建厂一窝蜂上项目。从政府来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分类推进的具体举措,已形成初稿。从企业角度看,纵向之间要联合,国内的设计院所、工程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进行联合重组,形成集研发设计、总包施工、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形成纵向产业链,有秩序地抱团“出海”;横向要协作,同业企业像中国建材、中材、国基、中信重工应相互合作、协作推进,依靠整体优势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同时建材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要用足国家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因为建材行业长期以来处于“多、散、乱”的状态,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很多企业效益不是很好,缺少走出去的资金。而国家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金融政策支持,我们应该用好。所以我们不仅是以贷款形式,而是以基金形式,调动更多的资金,以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开展产能合作。

  中国建材集团未来的国际产能合作不是简单的EPC、卖设备、卖产品,还要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经营。近年来,集团在蒙古等国投资水泥生产线,对我国优势富余产能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今后,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扩大投资建厂力度,从试探性投资到大规模投资,采取全资、控股、参股、租赁、BOT等各种方式,开展全方位投资。

  在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指导下,在治理产能过剩过程中,无论是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还是市场竞合、联合重组,抑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市场健康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中国建材愿做马前卒、尖刀班,砥砺前行,与天下同心,促进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四海协力,为中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新常态下,水泥企业更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淘汰落后、限制新增、联合重组、市场竞合、自律限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围绕“供给”多管齐下,保持供给与需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争取良好的效益,进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5-04-28 09:39:43

Demand is low, and cement prices of some enterprises in Guangxi have been lowered by 25-30 yuan/ton rec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