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实施节能减排目标等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全省建材行业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调整。粘土砖瓦、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水泥等传统产业企业亏损面扩大,企业数大幅减少。技术玻璃及制品、新型材料、防水材料、保温隔音隔热材料企业数在增加,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泥、玻璃、卫生和建筑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在市场需求下降和新型材料产品替代的压力下,不少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实施了产业结构转型,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有一批企业因产品产能过剩、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在产业政策的压力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慢,与全国前三位省份的差距加大;二是行业整体运行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业发展不快,在整个建材工业中的比重不大;三是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严重,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四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绿色建材战略推进速度缓慢,鼓励性政策不配套,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和消化因减排增加的成本压力等,制约着绿色建材业的发展;五是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较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六是企业运用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部分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制约着公司的发展;七是外向型经济动力不足,走出战略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
困境中求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省一大批优秀企业在困境中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练内功、抓机遇、促发展,在企业发展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1.延伸产业链产品提档升级
水泥产能过剩导致江苏水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严重影响了水泥企业的发展。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产品转型升级是江苏省水泥企业的重要任务。江苏金峰、江阴绮星、泰安建材、江苏诚意、中联水泥等水泥企业,为贯彻执行产业政策,一方面主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兼并收购中小粉磨站,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发挥行业龙头优势向水泥产品下游延伸,开发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预拌砂浆产品,提高企业整体运行质量。江苏金峰作为江苏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十二五”期间,企业在发展水泥主业的同时,涉及房产、金融、钢帘线等行业投资开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稳住主业多元发展
南京玻纤院、中复连众、江苏申视、建华管桩、江苏磊达、常州盘固、东浦管桩等企业在发展主业的同时研究开发节能环保、新型墙体、隔热保温等高科技新型材料。南京玻纤院、中复连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节能保温隔热、轻质高强材料产品的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平稳渡过经济下滑、实施自我发展战略发挥了较大作用。建华管桩在发展管桩主业的同时,向管桩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拓展,在江苏、广东等20多省(市)建有管桩及各种混凝土预制构件、高品质轻质隔墙板等40多个生产基地。江苏磊达是以水泥生产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受当地石灰石资源的影响,该公司在异地配套建设3条5000t/d熟料生产线的同时,又开发了汽车轮胎钢帘线产品,目前该公司已成为产品生产与物流、宾馆服务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常州盘固在安徽建设3条5000t/d熟料生产线的同时,在金坛开发5000亩农用地,建设环保科技农业生态园,种植水稻、果树等优良植物。江苏申视从一家与春兰集团配套的塑料件加工企业,积极引进人才、技术,立足塑料件加工基础产业,向石油输出管道产品转移,开发出超高复合管材、油气田专用柔性复合管等五大系列非金属复合管系列产品。
3.抓机遇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下行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江苏鹤林、江苏博特、江苏科行等企业克服种种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企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江苏鹤林在国家严格控制新增熟料产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船山矿综合资源优势,批准建设了5000t/d熟料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三期),使熟料和水泥产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江苏开发应用型研究院改制成功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在混凝土外加剂领域已形成科研开发、规模生产和专业化技术服务的完整体系,是研究院所改制成功的典型。江苏科行最初是一家生产除尘设备的企业,“十二五”以来,他们坚持以环保产业为主线,围绕电力、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行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开发出一批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成果,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两化融化科学管理
两化融合是推动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登上新台阶的重要手段。海螺、台泥两大水泥集团除在生产控制方面采用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外,还在质量和成本管理、电子物流和产、供、销一体化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控制技术的先进性、质量和经营管理的可靠性、物流技术的便捷性。
5.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
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产品及装备先进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南京和凯盛水泥设计院是具有工程设计、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装备配套与供应、施工与安装、产品生产总承包能力的公司。在国内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他们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凭着科学的经营管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江苏鹏飞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一起抓,与国内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和新产品;与国外建材机械知名企业合作代加工,拓展国外市场;与工程及设计单位合作,在国外实施项目工程总承包。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引进产品技术,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自主研发生产艺术板材、薄型板、瓷砖贴面板、吸音板以及内外墙保温体系和工厂化单元房屋等产品,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新常态下江苏水泥玻璃工业发展思考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江苏建材工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已逐渐形成,为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泥、玻璃是江苏建材工业的支柱产业,其产能和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新常态下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1.水泥
江苏水泥工业粉磨产能严重过剩、利用率低,水泥熟料产能低,产能集中度高,生产水泥所需熟料60%由周边省份供给。江苏水泥粉磨站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下,一方面必须进一步认识熟料价格决定江苏水泥市场这一特点;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由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新指标带来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粉磨站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在区域的生存环境选择发展方向。对于常州、无锡、盐城、镇江、徐州等产能过剩严重的区域,目前经营已经困难的企业应尽早选择放弃水泥行业,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对于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粉磨站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环境选择同行或相关行业合作伙伴,以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或共同开发新的产业,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水泥及熟料生产企业,应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一是全面贯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努力消化由于实施节能减排所增加的成本,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作;三是努力提高熟料产能利用率,选择水泥市场好、有混合材资源的地区,收购优良粉磨站或与粉磨站建立长期经营合作关系,以增强区域优势,提高水泥和熟料产能利用率;四是延长产业链,向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制品制造业延伸,与他们建立长期的水泥供应或资本运作关系。
2.玻璃
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产能集中度高,玻璃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水平先进,深加工技术及能力强是江苏玻璃工业的特点。但由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整个行业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产能利用率仅在60%左右。建筑、交通、电子等行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江苏玻璃深加工及技术玻璃生产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玻璃深加工行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缺乏引导和规划、资源利用率较低、配置极不合理等问题,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产能过剩和节能环保双重压力下,部分中小玻璃深加工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十三五”期间,严格控制原片玻璃新增产能,优化原片和深加工产业结构,实施行业节能减排,是江苏玻璃工业的重要任务。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要针对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节能减排目标,逐步关停2005年以前建设的500t/d以下能耗高、烟气排放不达标的生产线,围绕烟气脱硫脱硝实施减排技术改造,强化创新驱动,合理选择能源,应用新技术,运用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要加强与深加工企业的紧密合作,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深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努力减少产品库存和降低生产营销成本,提高企业整体运营质量。深加工玻璃行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围绕节能、安全、新型生产和开发专用玻璃、特种玻璃,通过制定产品应用规范,明确或提高专用玻璃、特种玻璃产品技术指标,提高深加工玻璃行业入门门槛;通过对应用市场的管理,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安全玻璃,强化市场监管执法力度,打击劣质产品,增加劣质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违法风险,促进玻璃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的江苏建材工业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实现由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制品生产战略性转移,从规模化向品质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变。以“创新、绿色、融合”为发展理念,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建材产业融合、建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在优化传统建材结构的同时,江苏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