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经信委印发关于印发江苏省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十二五”期间,根据工信部和省政府有关部署安排,江苏省建材行业圆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淘汰和关闭水泥3698万吨,平板玻璃703.5万重量箱。水泥及制品、建筑及工业技术玻璃、特种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等行业快速发展,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发展。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生态型混凝土制品、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箱涵等新型水泥混凝土制品得到推广应用。水泥企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余热利用、粉磨节能、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随着新的水泥企业大气排放标准颁布和实施,全省熟料生产线基本都安装了脱硝装置,为达标排放打下很好的基础。2014年1月,中材国际利用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450t/d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通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这是第一条完全使用自主研发技术的示范线,项目拥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和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被中国建材联合会评为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以下为通知全文:
江苏省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和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省建材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张,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和资源环境紧张等矛盾凸显。“十三五”时期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确保建材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产业全面进步,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规模保持领先地位
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5856.9亿元,同比增长4.9%;主营业务收入5662.6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599.8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358.9亿元,同比增长2.6%;出口交货值192.9亿元,同比下降9.1%。“十二五”期间,现价产值、利税、利润和出口交货值年均分别增长12.1%、11.0%、10.7%和8.1%。2015年我省建材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3.8%,在全国同行业中列山东、河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四位。
(二)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在节能煅烧、预均化堆场、节能粉磨、控制自动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技术设计到装备制造都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截止2015年底,全省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为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4000吨/日及以上规模的生产线24条,徐州中联第二条10000吨/日生产线建成投产。平板玻璃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基本完成,平板玻璃生产全部采用浮法生产工艺。吴江南玻玻璃有限公司2014年投产的日熔化量65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深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均由欧洲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为生产高品质的光伏玻璃原片、强化处理后的光伏玻璃以及镀减反膜的光伏玻璃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台中玻建设的在线镀膜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玻璃深加工率;华东镀膜投资3亿元引进德国生产线设备,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尝试,已能够稳定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银Low-E玻璃和可钢化双银Low-E玻璃,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常州长海集团7万吨玻纤池窑正式投产,使得我省玻纤行业在行业规模、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Z75-6.0风机叶片在连云港成功下线。该型叶片长75米,6兆瓦主机配套,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叶片,满足了海上风电发展对大型叶片的需求,证明了我国风电叶片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ePTFE膜制成的复合毡覆膜滤料产品性能优良,具有排放浓度低、过滤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性,综合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了美国环保局(EPA)环境技术认证(ETV),荣获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琉璃瓦的传统生产工艺被自动化生产线全部替代,幕墙陶板的技术与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NALC板材生产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艺术板材、薄型板、瓷砖贴面板、吸音板以及内外墙保温体系和工厂化单元房屋等产品部分已打入国际市场,2014年该公司成为南京第一批新三板股上市单位。全国最大的建材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外建材机械知名企业合作,在国外实施项目工程总承包,拓展国外市场。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档次不断调整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根据工信部和省政府有关部署安排,我省建材行业圆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淘汰和关闭水泥3698万吨,平板玻璃703.5万重量箱。水泥及制品、建筑及工业技术玻璃、特种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等行业快速发展,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发展。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生态型混凝土制品、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箱涵等新型水泥混凝土制品得到推广应用。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高减水、早强型、低收缩及超保坍型等系列高性能外加剂,成功应用于三峡大坝、田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外加剂高端市场的局面。中国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制造商建华建材集团,于2012年,将集团总部从广东搬迁至江苏,目前管桩年生产能力超1.8亿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销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产品为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和机车生产企业配套。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兆瓦级风机叶片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具备年产万只兆瓦级风力机叶片的能力,功率从1.25兆瓦到6兆瓦,产品批量出口阿根廷、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膨润土、凹凸棒土生产的无机凝胶产品,成功替代进口,成为我国水剂农药制剂的关键悬浮剂材料,为我国农药制剂的环保化升级提供了关键助剂支撑;中国高岭土公司研制的石油炼油裂解催化剂载体用高岭土材料,对提高我国原油的利用率、提升油品品质、减少燃油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大意义;超细改性粉体功能填料技术发展迅速,为我国的橡胶、塑料、油漆、涂料、造纸等行业的产品升级提供了产品支持。平板琉璃瓦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外墙装饰用砖——拉毛砖、幕墙陶板、发泡陶瓷保温砖等新型建筑陶瓷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众多的建材产品荣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和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档次得到明显提升。
(四)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成效
水泥企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余热利用、粉磨节能、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随着新的水泥企业大气排放标准颁布和实施,全省熟料生产线基本都安装了脱硝装置,为达标排放打下很好的基础。2014年1月,中材国际利用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450t/d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通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这是第一条完全使用自主研发技术的示范线,项目拥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和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被中国建材联合会评为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江苏华尔润集团利用竹柳作为生物燃料生产生物燃气,直接为平板玻璃生产线使用,已对相关工艺和技术进行摸索。我省大多数玻璃企业工业窑炉已采用富氧或全氧燃烧技术,为实现优质高产,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窑炉烟气余热发电已在平板玻璃企业广泛应用。建筑琉璃瓦生产使用的原料和燃料消耗均降低40%以上,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燃料全部采用了天然气。
(五)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迅速
新型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是新型建材产业中取得了较快发展的主要门类,产业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截止2015年底,全省墙体材料总产量达500亿块,其中新型墙体材料总量为460亿块,占墙材总量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2%跃升至92%,提升了2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7.27亿吨,是“十一五”期间总量的1.67倍;2015年,全省平均散装率达到88.06%,比“十一五”末的68.46%提升了19.6个百分点;预拌混凝土使用量占混凝土结构工程总量的80%以上,预拌砂浆使用量突破1000万吨。新型防水材料发展迅速,品种齐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防水剂等各种新型防水材料基本都能生产,总量、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除高聚物防水卷材外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我省在玻璃纤维和玻璃钢的生产、技术和新品研发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玻纤纱总量在40万吨左右,玻纤电子布、玻纤砂轮网片等多种玻纤制品产量处于全国第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能超过60多万吨。矿物棉无机保温隔热材料较快增长,年产能达28万吨。我省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采用高新技术与装备改造了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方面成效明显。新型中高档琉璃瓦、外墙装饰用砖——拉毛砖、幕墙陶板发展较快,多孔轻质功能性建筑装饰材料、废物循环利用保温材料逐步进入商品化。特种陶瓷产业拥有从事特种陶瓷生产的各类企业近千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其产品广泛运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家电、化工、纺织、冶金、石油、食品、制药、环保、造纸、矿山、军工等多个行业。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新品开发、技改扩能、产业升级,江苏特种陶瓷产业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功能性装饰涂料(围绕节能环保)得到长足进步,以体现节能功能的反射涂料、透明隔热涂料其应用价值已得到认可,以节材及减少溶剂排放的水包水多彩涂料等水性化产品,已在全国全面推广。
“十二五”时期建材工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Page]
一是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我省建材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其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最为严重。多年来江苏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大量项目的上马对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我省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销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市场的需求使得大量资金进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能也不断增加。进入“十二五”以来,产能达到顶峰,产能过剩矛盾凸显。2015年全省水泥产量18013.7万吨,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约为70%,平板玻璃4621.7万重量箱,产能利用率约为60%。产能严重过剩会带来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江苏的建材企业大部分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发展主要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实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省虽然聚集了近20家与建材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省级及以上科研院所,但由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机制和鼓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约束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动力及其科技创新的能力。从全行业来看,具有自己技术特色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建材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三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建材产业链短,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目前还处在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高端产品不多。一方面表现在原材料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市场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新型材料和技术推广应用不快,新的好的产品不能被市场很快接受。
四是两化融合水平不高。作为传统产业的建材业,基础薄弱,两化融合尚处于入门阶段,就是与传统产业中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也无法相比。规模小的企业偏多,有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大部分还仅限于办公、财务软件的应用阶段。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两化融合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重视不够。
五是资源、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等仍是行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建材行业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我省水泥、玻璃和玻璃纤维等高耗能产品产能大,资源、能源消耗多,对环境影响大。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水泥熟料企业虽然都安装了脱销装置,但在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玻璃和玻纤窑炉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部分企业还存在能耗高、排放不达标、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情况,节能减排和环保任务艰巨。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背景和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固定资产增长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等将继续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从全省角度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为未来全省的发展提供了强动力。而中央“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更是拓展了江苏发展空间。
2017年-2019年江苏将有多条铁路建成通车,届时江苏全省跨江达海、承东接西、辐射南北、方便快捷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形成,到“十三五”末,江苏省高速铁路将占该省铁路总里程70%以上,13个省辖市及70%以上的县(市)将有高铁通行。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渐进和较长期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住房消费的追求将从满足于有房住向住得好转变,对住房的高度安全性、节能环保性能、具有舒适美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有了新的要求,高品质住房将成为新阶段住房消费的一个方向,由此对高品质的绿色、环保、功能性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的加大,也是建材市场的一个重要保证。
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建材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促进这个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二)面对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时期,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还有其它的主观因素。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就目前我省建材工业情况而言,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仍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将显得更加激烈;低水平、低档次产品多,高水平、高档次产品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同质化现象严重及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都将制约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将继续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作为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生产方式的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战略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建材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推进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建材工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建材工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走融合发展之路;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减水泥产能6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00万重量箱的同时,保持全省建材工业稳步增长。到2020年,建材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0%左右;绿色建材和建材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工业的50%以上。建成一批示范试点智能车间和数字化工厂,扩大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推动建材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重点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和生态治理材料发展。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推动建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制品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建材和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等建材新兴产业发展。
水泥:严格控制水泥熟料建设项目,规范和引导企业对现有技术与装备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支持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研究开发原料和燃料替代低碳水泥生产工艺新技术;重视提高水泥品质的研究;开发先进高效收尘、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开发水泥工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新一代高效节能环保粉磨等新技术和产品。针对水泥行业与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房屋配套制品件、建筑骨料等相关产业在客户、市场、矿产资源、生产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引导和支持优秀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上述相关产业,走一条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使全省水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上新台阶。
[Page]
混凝土及水泥制品:提高混凝土企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配合住建等部门组织开展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和工程应用试点,大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加大对绿色化混凝土的研发,支持利用固体废料加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支持混凝土制品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市场发展的产业,从工业结构制品向装饰混凝土的幕墙饰面制品、景观小品、城市雕塑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平台化制造方式发展。为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建筑部品产业,提高水泥制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为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及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提供预制构件的能力。加强混凝土与制品行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和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支持开展3D打印,数字化模拟与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将工业化4.0时代引领混凝土制品行业的发展。
玻璃:立足我省玻璃工业现状,控制平板玻璃生产总量,淘汰低档次生产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第二代浮法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我省的平板玻璃产品逐步满足高端建筑玻璃、家电产业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等对基片的质量要求,重点解决长期稳定生产高品质浮法玻璃技术、镀膜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脱硫脱硝技术难点以及浮法玻璃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在制约平板玻璃质量、效益、环保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提高深加工率,发展建筑节能、装饰装修、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玻璃产品,实现从传统的建筑玻璃、普通加工逐步向高档次玻璃及功能性加工玻璃转变。
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服务主导产业,发挥复合材料优势,大力发展非金属复合材料新兴产业,克服燃料和劳务成本相对较高的劣势,形成完整、高效、有活力的产业链配套格局。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开拓应用市场,以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一是提高传统玻纤和树脂优势产品,实现扩品、提质;开发高强、高模量、耐腐蚀纤维及树脂:建设大规模节能玻纤池窑生产线和高性能玻璃纤维规模化生产线以及高性能树脂自动化生产线。二是以高性能复合材料引领协调产业链,提高优质纤维与树脂的自供能力;积极开发新型三维增强基材(包括机织、针织、编织)和预浸渍产品,加速发展热塑性纤维增强基材。三是巩固FRP(纤维增强塑料)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优势,实现在汽车、轨道交通、防腐、船舶(游艇)的规模化生产,积极开发FRP在海洋工程(包括海水淡化)、超高压输电系统(绝缘子、复合导线、横担、杆塔及矿用电器)的应用以及在城市管廊建设和运动器材领域的应用。四是充分发挥无机纤维轻质高强、隔热防水、耐用美观等优势,重点发展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基绿色建材产品生产和应用。如增强网布、墙布、保温板、吸声板、装饰板、防火板、空调、洁具等。五是扩大高质量矿物棉保温隔热制品的生产,并和其他建材构筑多功能建筑部品,为绿色建材服务。六是发展玻纤增强胶凝材料新型建材。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增强贴面石膏等无机板材,充分发挥其隔热、防火、防水性能,扩大其在装饰、家具、沼气池等领域的应用。七是提升高温滤料技术水平和产能,以覆膜滤料、高温化纤滤料为开发重点,在水泥、电力、垃圾焚烧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综合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陶瓷:建立特种陶瓷粉料供应基地,提供质量稳定、规格齐全的陶瓷粉料。提高工艺装备的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产业层次。继续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宜兴、南京等特陶企业密集区为基础,打造特种陶瓷产业链,加强产业上下游衔接,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产品配套能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运用新产品相关技术:包括复合隔音、隔热、保温、抗菌、自洁、抗静电等功能化的陶瓷墙地砖和卫生洁具产品开发;陶瓷表面装饰技术,加快喷墨印刷技术设备开发与产业化;色釉料方面新产品的开发;陶瓷减薄相关技术;大规格超薄板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整体卫浴、整体厨房等建筑部品化产品;干法制粉技术与装备;建筑卫生陶瓷窑炉新型燃烧设备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富氧燃烧技术;新型干燥与烧成技术与装备;窑炉、喷塔余热利用技术;高效收尘、脱硫新工艺与技术装备;锆原料替代技术;连续球磨技术等。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向低碳、绿色化发展,推广陶瓷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低品位资源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期间,新墙材行业要顺应新常态,坚持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墙材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发展,提高企业技术档次和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各类企业尽快达到国家节能减排新标准;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废渣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各种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淤泥和工业废渣,使新墙材产品性能更好地适应当地节能建筑需求和建筑功能的提升。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需求为导向,结合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推进以装配式施工为代表的新的建造方式,实现墙材产品部品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样化生产,并满足绿色、节能、环保、安全、轻质、高强、多功能等要求。加强新型墙材应用技术研究,制定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设计标准、施工规程、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集,重点研究开发并解决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项目中墙材部品的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墙材部品与主体承重结构的链接技术等。
防水材料。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品种应向高性能、多用途、无毒或低毒、无污染、施工方便的方向发展,除满足工民建防水要求外还要重点发展种植屋面、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利工程等专用防水材料。推广应用在原料供应、生产、应用技术上比较符合我省情况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 APP. APAO, OMP);合成高分子类卷材重点发展TPO和三元乙丙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EVA、ECB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及PVC、 PE无纺布复合卷材土工膜等,为建筑防水及人防、高速公路、隧道、江堤、垃圾填埋场防水抗渗提供更佳的选择。建筑密封胶应推广丙烯酸酯密封胶、聚硫密封胶、硅酮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玻纤沥青油毡瓦、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喷涂聚脲防水涂料、聚合物防水浆料等也是值得发展的防水材料。
非金属矿:结合我省非金属矿资源特点,围绕“节能、减排、环保”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非金属矿物拥有的吸附、除臭、电子屏蔽、天然纳米结构、环境友好等功能特性在“节能、减排、环保”等领域的重大作用,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材料。重点发展矿物型环保功能助剂材料、凹凸棒粘土、膨润土、石英、石膏、高岭土等产业;重点开发水基农药制剂用环保功能助剂材料、矿物基废水废气高效净化材料、饲料黄曲霉高效脱除材料、高性能油田钻井液泥浆材料、页岩气开采用高性能泥浆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及碱激发胶凝材料用偏高岭基矿物添加剂材料、土壤改良修复用矿物材料、高压电缆橡胶护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等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检测技术、应用技术以及产业化技术。一是在采、选矿装备上实现机械化和设备大型化,解决开采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及损失率大等问题,充分利用尾矿和伴生矿,达到零排放,实现非金属矿资源的无尾矿高效开发利用。二是积极研究开发满足“节能、减排、环保”等领域需求的、具有科技含量高、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材料制技术和应用技术,以超细粉碎、精细分级、精选提纯、煅烧纯化、煅烧活化、纳米化技术、表面改性、改型复合、聚合等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为突破口,着重于非金属矿物材料产品开发、制备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品标准化技术、性能检测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产品系列化。矿物型环保功能助剂材料重点发展水基农药制剂用高效助悬浮剂、增稠剂、流变性调节剂,环保涂料用高效助悬浮剂、增稠剂、流变性调节剂;凹凸棒石黏土(含膨润土)要重点进行环保和生态治理材料、废水废气高效净化材料、日化制药及生物工程材料、饲料黄曲霉高效脱除材料、高分子有机无机合成材料、化工催化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土壤修复和治理材料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石英硅材料要重点围绕玻璃、铸造、陶瓷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胶、磨料、集成电路、半导体工业、光纤通讯、激光技术、新能源(光伏)等产业的需要,深入研发石英砂、高纯石英砂、硅微粉、方石英粉、石英板材、熔融石英、石英坩埚、石英陶瓷坩埚、石英纤维制品、球形硅微粉的原料制备和产品制造技术。高岭土要重点研究高压电缆橡胶护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高性能混凝土用偏高岭基矿物添加剂材料、能满足石油炼油催化剂载体、功能陶瓷、蜂窝陶瓷等领域要求的高质量高岭土的制备技术也产业化技术、产品系列化。三是发挥非金属矿加工延伸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特点,延伸非金属矿产业链。
建筑涂料:一是发展低VOC环保型和低毒型建筑涂料,开发低VOC内墙乳胶漆、水性环氧地坪及轻防腐墙面涂料、安全型聚氨酯木质装饰涂料、高固体成分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和开发光催化自洁型涂料。二是发展高性能高装饰性涂料,适应高层建筑外墙粉刷和外装饰的需要,重点发展具有高耐候性、高耐玷污性、低毒性高性能和高装饰的外墙涂料。主要有:高性能丙烯酸系列乳胶漆、质感涂料、仿花岗岩、陶瓷彩砂涂料等仿真涂料。三是发展功能性涂料。主要有:节能涂料,弹性涂料,结构防腐涂料、防火涂料,防水涂料,保温隔热涂料,防霉涂料,抗结露涂料,吸音隔热涂料,防碳化涂料,重点开发节能涂料。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出台,发展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新型墙体材料成为主流趋势,节能涂料行业的发展将更迅速。
建材机械:在现有的基础上研发生产高效节能的窑、磨及其它设备。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与装备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完善提高烟气脱硝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水平。鼓励优秀建材机械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成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将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靠创新驱动,创自主国际品牌,向机械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工程项目综合承包一体化服务发展,创世界一流企业。
四、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准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用,发展新型建材,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协调机制,统筹绿色建材生产、评价、使用等环节,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
(二)继续压缩过剩产能,提升产业层次
适当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实施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倒逼超标产能退出,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容量。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将部分剩余的优质产能转移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产业布局基本合理,产能结构得到优化,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三)提高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继续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固体废弃物等技术,提高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水平;推广大型浮法玻璃熔窑澄清台阶池底结构技术,大幅度地降低玻璃生产整体能耗水平。研究开发利用工业废气中CO2碳化含钙工业固废,进而制备建筑材料的“以废治废”方法。支持培育更多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引导建材企业采用环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对科技创新予以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和项目,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必须明确自己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定位,加大创新投入的比例,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技术人才,真正成为决策的主体、投入的主体、风险担当的主体、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依托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建立一批重点试验室、研究中心,并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以及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搭建公共科技平台,对关系我省建材行业发展的共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优化集成,加快先进技术的产业化。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转变我省建材行业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大宣传,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提高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提高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引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推动我省建材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企业,通过典型示范突破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难点,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带动全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院校和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实现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全省建材行业向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转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效遏制过剩产能,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