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运行仅8个月,湖北碳交易总成交量已突破1000万吨,交易额1.6亿元,各项交易数据均全国领先。
1月4日,湖北碳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12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为1020万吨,其中公开拍卖200万吨、协议转让 120万吨、二级市场交易700万吨。目前,二级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48%,居全国第一;交易总额1.6亿元,占全国的31%,居全国第一;累计日均成交量为3.8万吨,占全国的56%,居全国第一。
“不论是总交易量、还是日交易额,都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湖北碳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交易主体全国第一
国内首个外资主体参与交易
碳交易是一种用市场方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通过让排碳“有价”,倒逼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向低碳化转型。湖北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
去年4月,湖北碳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运行。首批控排企业包括全省年能耗在6万吨的企业,包括武钢、神龙汽车、华新水泥等。
“这些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已有企业获取减排收益2000多万元,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通过碳市场买来‘配额’,也实现了较低成本的减排。”湖北碳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
业内人士分析,湖北产业节构偏重,控排企业多,有“刚需”。在规则设计上,放低门槛,鼓励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这是湖北碳交易活跃的两个原因。
目前,湖北碳交易中心累计开户925户,在全国7个试点中居于首位。包括超过600位个人。省外投资者占比55%,累计引进省外和境外资金1.5亿元。还有一家荷兰的石油公司参与交易,成为国内首个外资主体参与的碳市场。
金融创新取得突破
开发200万亩“碳汇”
“碳配额”一旦成为企业可抵押的资产,就为企业新增了一个融资渠道,“碳金融”于是在湖北产生。
2014年,湖北碳交易中心与多家银行签约,为企业争取800亿元的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减排技术应用和绿色能源项目开发,规模全国最大。
当年9月,签署了全国首单4000万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12月,除了促成了4亿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还设立3000万元国内首只碳基金,计划发行约20亿元的企业碳债券。
碳交易的产品除了“碳配额”,还有“碳汇”即是指森林吸收CO2的能力。不发达地区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可以卖给发达地区用于排碳,这是一种生态补偿机制。
今年,湖北实施了神农架林区和通山县的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近200万亩林业碳汇项目,预计碳汇收入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