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建材行业任重道远

2014-12-17 13:37:57

在碳交易市场不活跃,碳交易制度不完善,企业接受度不高的不利情况下,建材行业想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升级似乎难上加难。但是任何事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9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是否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一旦实施,将会进一步将碳排放指标分解到钢铁、水泥、发电、化工等主要污染行业和地方。

  11月25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透露:将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到“十三五”末,能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12月初,环保部相关官员进一步向媒体透露:“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总量控制”有望现身其中,包括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控制机细分指标等。

  9月份以来,有关政府部门针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计划频频发声,特别是在12月份,相关政府官员透露的将碳排放交易权写入“十三五”规划的使得此事再度升温。这表明国家已经将减少碳排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而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在各种减碳发言中屡次被提及,凸显了建材行业对于减碳的重要性。 建材行业减碳的成败关乎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关乎中国减碳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种配额交易机制。即政府通过总量控制,向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规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额度,要求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实行总量管理和减排,并对超出配额的排放设立罚则,但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成本直接从市场购买配额抵消超额排放量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交易机制可使企业达到减碳、减排效果,对全球的环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以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特别今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激发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生污染性气体的产业乃至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如此。大量的宣传使得民众意识到:一旦建立起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就有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控制碳的排放,从而达到减碳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究竟能为国家、建材企业以及公众带来什么好处呢?

  对于国家来说,建立完整的碳交易市场有利于我国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掌握主动,与发达国家实现公平交易,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虽说,我国在世界碳交易权市场上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中国没有制定相应的碳排放规则,无法在世界碳排放权市场上掌握主动权。近年以来,世界市场上碳的交易价格已经由每吨几十欧元下跌到了2欧元,导致了大量的碳资源外流,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对于高排放的建材企业来说,过去企业减少碳排放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表现,而现在可以利用碳排放交易平台,将富余的排放权进行交易,从中获利,直接平抑生产成本;此外,让企业为环境污染付出成本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成本压力,直接促进着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加大减排投入和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对于民众来说,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效果更加直观。一旦进行交易将会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使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有直接关联的行业尤其如此。

  对于减碳事业来说,建材行业就是这个直接关联行业。建材行业是一个高碳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特别是水泥、陶瓷、玻璃、墙砖这样的产业与碳排放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以建材行业的大户——水泥产业为例。水泥制品的生产过程即采取矿石原料,磨碎,水泥窑高温烧制的过程。纵观这一生产过程,离不开矿物原料——石灰石等,离不开高温窑炉,离不开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燃料。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石灰石高温分解还是燃料高温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陶瓷、玻璃、墙砖这样的产业同理。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为22.72亿吨,约耗用28.17亿吨以上的矿物原料,产生1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试想单水泥行业每年都会产生如此多的二氧化碳,那么整个建材行业、整个工业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对于全球的气候环境造成多大的危害?

  因此,中国亟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遏制大量的碳排放。

  建材行业碳交易过程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在中国建立起碳交易市场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建材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

  2011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河北和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5个试点先后启动碳排放交易。全国几千家企业被纳入碳排放试点之中,涉及到电力、供暖、水泥、化工、钢铁等众多高排放企业。

  建材产业中的水泥产业作为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首当其冲的成为碳排放交易的重要、主要对象。在广东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水泥行业也成为最早的试水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行业。

  从2013年至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在各地试点已逾一年多,那么在各个省市,碳排放的交易究竟开展得如何?建材企业到底有没有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之中呢?建材企业有没有因此实现技术升级、减少排放?

  参考各省市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年度报告,我们可以发现,碳排放市场虽然很活跃,但是却并没有想象中火爆,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也不是特别的高。这也间接说明了理论与实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觊告诉记者:“北京水泥厂今年的碳排放权配额到年末估计会剩下10多万吨,明年可能还有剩余。北京的碳交易价格太高,基本上在50~70元之间,这使得北京的碳市场不活跃。”

  天津某家建材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天津碳排放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碳排放权配额发放的不合理导致很多企业怨声载道。”

  从广东省上一年度碳排放权交易报告总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广东水泥企业对碳排放交易一直对于碳排放交易处于观望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多多少少存在着问题。

  首先,是因为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宣传工作不足,导致控排企业对碳交易的相关制度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一直认为新上水泥项目才进行碳排放交易,或者是觉得等待碳排放权完善之后才进行交易,所以对于碳排放交易一直处于观望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影响了交易进度和效果。

  其次,是因为碳排放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核算方法,水泥企业碳排放量权配额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国家还没有出台对建材行业环保企业的补贴政策。

  每个试点针对不同的行业核算方法都不太相同。从全国的7个试点来看,大部分的试点企业的碳配额是按照“以历史排放为主,行业基准为辅”的基线进行分配,也有少数行业是用碳元素质量平衡来算的。

  但是,现在无论是哪种算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难对碳排放权配额进行公平分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说:“以历史排放为参考进行分配,对很多在前期进行环保改造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早期已经做过减排努力的企业正因为其历史排放少,分到的配额反而少,打击了传统老环保企业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地区普遍反应碳配额发放过多,根本用不掉,碳交易很难进行。”

  最后,碳交易的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碳的价格居高不下,碳交易中存在的大量服务费以及信息报告核算费等配套费用,是直接导致碳交易市场不活跃重要因素。

  将全国试点地区碳交易价格进行比较,价格上悬殊很大。上海的开盘价是交易所定的,才28元/吨,而同时深圳的已经上了100元/吨,北京的碳价格也一直处于高位,基本上在50~70元之间。定价是否合理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很难去计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北京、深圳等地的碳价一直居高不下,碳市不活跃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以北京的水泥企业为例,假设交易市场上每吨碳的价格为六十块。在今年水泥市场不景气、水泥难销的情况下,水泥的利润还抵不上碳的价格,交易自然难进行。

  建材企业“减碳”是一场长期战役

  在碳交易市场不活跃,碳交易制度不完善,企业接受度不高的不利情况下,建材行业想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升级似乎难上加难。但是任何事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纵览国际市场上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例如欧盟,它是世界上碳排放市场发育较成熟的一个地区,但其实欧盟在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期,就曾经面临各种问题,导致碳价一度触底为零。

  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成就。

  据资料显示:湖北省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跃度很高,大量资金流入控制排放企业,市场机制促进经济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逐步显现。

  北京环境交易所也透露,截至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市场共成交704笔,累计成交量约210万吨,累计成交额达到1.04亿元。

  广东省发改委介绍,自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为广东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作了有益尝试。广东还在全国率先探索配额有偿竞拍、新建项目纳入碳排管理、利用配额发放收入建立碳基金、创新碳金融产品等。

  在一次节能保温与技术展会上,一位佛山的陶瓷企业家对记者说:“虽然陶瓷行业还没有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但自从广东省成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环保理念更加深入陶瓷企业。现在走在前面的陶瓷企业已经将生产EP薄板这种环保、低碳的新产品作为以后发展的目标。不少陶瓷企业在自家进行煤改气、设备更新的改造,这一举措至少节省了60%的原料资源,降低了50%的综合能耗,减少了50%污染排放。对于国家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

  欣喜的同时,中国的建材企业还必须坚定信心、绝不能掉以轻心,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看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随着中国的碳交易权市场的核查体系、交易规则和平台、补偿机制、注册登记以及市场监管、履约与处罚机制等环节的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中国最终一定会形成中国自己的、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2月15日,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碳排放权的配额、交易主体等进行了规定,并制定了对于违规机构的监管制度,明确了其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该办法将于明年年初实行,将引领我国的碳放权交易市场走向规范。

  建材企业一定要增强企业的担当意识,认真践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创新与升级。依靠技术创新,坚持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路线,配合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一来为低碳环保的目标做贡献,二来顺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大趋势,减少碳排放以积极应对今后碳排放交易市场,使自己不至于在今后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在我国近期出台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则(2014-2020)》中,我国承诺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现在距离2020年这一期限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建材企业在这近十年间任重而道远。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水泥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行业深化低碳、减排治污工作,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水泥工业如期实现碳达峰。

2022-11-17 11:51:32

在碳交易市场不活跃,碳交易制度不完善,企业接受度不高的不利情况下,建材行业想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升级似乎难上加难。但是任何事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2014-12-17 13: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