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天津市的4000余吨一般固体废物污泥运抵河北承德金隅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后,经过窑外预分解,被送上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产线,在高温下,这些“废物”被彻底消纳,实现了“污泥”变“水泥”的蝶变。
这是承德市首次尝试跨省接收一般固废污泥,并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的一个实践。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雷介绍说,“这也是承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跨行政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同维护区域环境安全的一次有益探索。”
提升处置能力,为跨区域联防联治提供保障
提升处置能力和水平,是开展固体废物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基础保障。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具有全过程无异味、无泄漏的优势,处置后产生的残渣可以作为水泥配料,实现资源化。”承德金隅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杰明介绍说。
正是看中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的优势,承德市兴隆县与瀚景绿源环保科技承德有限公司合作,通过PPP合作形式,利用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对辖区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进行处置,截至目前已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10万吨。
据了解,目前承德市共有水泥企业9家,其中5家具备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能力,经核算,年可协同处置一般固体废物33万吨。
在其他工业固废处置利用方面,承德市共有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单位1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两家、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单位两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座,在基本实现全市危险废物、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置全覆盖的同时,具备跨区域接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在跨省开展固体废物接收、处置之前,承德市探索开展了省内的跨市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自2018年起,位于承德市的河北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了跨区域污染土壤处置工程项目,3年来,共接收处置污染土壤4.06万吨,全部完成无害化处置。
推进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设
承德是矿业大市,尾矿累计存积量约30亿吨,每年还有新增的尾矿和废石,给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压力。
承德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着力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承德市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控,依法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近两年采矿业减排一般固废在386万吨左右。在利用资源化方面,做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顶层设计,承德市聚焦循环利用,先后编制了市县两级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着力形成规范化、多途径、高附加值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的工作体系和发展格局。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承德市组建成立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带动,促进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承德市以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平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设,2019年3月,承德市与北京市住建委签署了《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设合作备忘录》,承德宝通矿业有限公司、滦平聚源矿业、承德华沃筑嘉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确定为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年供应北京砂石骨料3000万吨,有效推动了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承德累计实施尾矿制备新型建材项目130余个,现有尾矿制备砂石骨料企业60余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已涵盖墙体材料、路面材料、砂石骨料等10大系列70多种产品,年利用尾矿、废石及其他工业固废7000多万吨,全市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23%、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72%。此外,承德市还建有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消纳场)12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
建起固体废物动态信息管理平台
点多面广的医疗废物一直以来是监管的难点和重点,去年以来,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全面强化了医疗废物的全流程监管。
依托乡镇卫生院医废暂存点,承德市从医疗废物产生、收储、转运、处置等4个环节,推动医疗废物有效管控和规范化管理,形成了“镇收集、县周转、无害化处置”模式。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承德市对医疗废物、废弃口罩等废物收集处置开展了3次全面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了医疗废物及时、安全、有效处置。”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科科长魏铮介绍说,目前,承德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26家,年产生医疗废物约2200吨,现有专业医疗废物处置机构两家、医疗废物集中储运中心9家。今年以来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1634.84吨、日均7.4吨。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承德市紧盯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全覆盖排查整治。目前,全市建立起了固体废物动态信息管理平台,620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实现在线监管,年度申报率超过99%。
承德建立起了“一长三员、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在推进网格化监管的同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共立案查处涉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38件,有力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