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五一前夕,伴随着一阵机器轰鸣声,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的红花山水泥公司开始拆除。这座当地的明星企业历经多年辉煌之后,走向了尽头。水泥厂拆除传达出安徽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同步突破的信心,为保一江碧水东流,安徽分类整治沿江企业,推动转型升级,谋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水泥厂老板到景区承包人
目睹亲手经营多年的水泥厂正在拆除,俞乃平心里百感交集。
红花山水泥公司原为繁昌县第三水泥厂,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来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当地企业家俞乃平临危受命,接手企业,易名为红花山水泥公司。俞乃平凭着自己的经营能力,让这家濒临倒闭的水泥厂很快起死回生。红花山公司一路高更猛进,先后荣获“中国双优民营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100强”、“安徽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改革开放时代安徽乡镇企业的排头兵。“红花山”水泥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繁昌县有着大量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县里的水泥企业最多时超过30家,沉浮商海多年的俞乃平对当地水泥行业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性。“目前水泥行业行情较好,如果引进新工艺,扩建水泥厂,新建符合环保要求的水泥生产线,企业还能走下去。但是水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能耗大、污染重,大家看到这些年来家乡的土地、河流已遭受到严重污染,这种攫取资源换发展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了。”
2016年开始,俞乃平开始了新的商业布局,还是靠山吃山,但吃的是生态旅游饭。“发展旅游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制。不消耗资源,不吃子孙饭,对环境无污染,还可就近安排就业。”俞乃平说。
水泥厂旧址变身博物馆
水泥厂关停拆除,工人如何分流?原厂址如何利用?一系列问题摆在案前。
“现在工资比以前多了,每天在景区里吸着新鲜空气,再也不用面对水泥厂的粉尘了。”
原红花山水泥厂工人叶宏伟说道。因水泥厂拆迁,叶宏伟转岗到马仁奇峰景区工作,目前在景区玻璃栈道玻璃桥担任安全员,以前在水泥厂月薪3000元,而现在月薪能达到5000元。
红花山水泥公司附近,便是大名鼎鼎的人字洞遗址。1984年,工人在开采石头时发现了动物化石,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人字洞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拆除后的水泥厂围绕人字洞遗址“做文章”。
据了解,水泥厂总共待拆除房屋建筑有81项,能够腾出占地200多亩的地块,将打造人类史前文化综合类公园。原采石车间变身“人字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把原水泥厂熟料生产线等规划改建为多功能文旅产业园。
水泥厂工人部分向马仁奇峰景区转岗。以前靠攫取山石资源生活的工人们,如今吃上了“生态资源饭”。
推进产业升级 走绿色发展之路
红花山水泥公司的拆除,是近年来繁昌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80年代,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资源优势以及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等交通区位优势,繁昌县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最多时,水泥企业超过30家,精美的石头变身为神奇的“摇钱树”,壮大了财政盘子、鼓起了民众腰包,也赢得了“水泥生产大县”的响亮名号。
单一资源型经济结构催生了产业层次偏低、资源消耗过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很多当地居民用“早上晒出白褂子,晚上收回灰褂子”的戏谑之语来形容水泥厂带来的粉尘污染问题。
痛定思痛过后,繁昌县认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出路。“十三五”以来,该县推动企业兼并重组10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43万吨。2019年以来,繁昌县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发展壮大3D打印、大健康、新材料等战新产业。目前,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为1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0.3%,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3.9%和8.6%,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18%和12.7%。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是繁昌县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该县以“山水繁昌·梦幻江南”为主题,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相融合、促进观光与休闲康养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县域旅游品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繁昌县正加快速度综合运用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污染治理等多种手段,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绿色化方向发展,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
严格整治生态环境,引导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繁昌模式并不独有,安徽沿江各地都在寻求产业升级突破点。从长江安徽段最上游的安庆市同马大堤到最下游的马鞍山市驷马山皖苏交界处,放眼沿江五市,产业结构多以化工、冶金、水泥熟料、玻璃加工、矿山开采为主,重化工业占到全省比重的60%。
“禁新建”“减存量”“建新绿”……安徽提出7项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有序推动沿江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从健全多元投入、生态补偿、协同合作机制上破难题。
为保一江碧水东流,安徽分类整治沿江企业,推动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安徽既围绕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整合存量形成龙头,又围绕电子信息、机器人、全域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增量形成集聚。通过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安徽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显著增强。
目前安徽省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走出一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发展新路,为永葆长江生机活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