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出规划指导思想之年。
有着中国智库之称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其“2015年年会:新常态下的‘十三五’规划思路”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周末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并在中国要保持适度增速,服务小康社会上达成一致。
6.5%是增长底线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何为中高速?多少合适?
会议主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蔡昉表示,在“十三五”时期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还是必要的。“这个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现在中央的说法就是中高速。当然,具体是多少,是7%还是8%或者是更低?这个可能还是不一样的。但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老百姓能够体验到的全面小康社会。”蔡昉说。
去年,50人论坛受托国家发改委做了关于“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改革基金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进行了汇报。樊纲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大家研究后基本的结论是7%左右,甚至7%到7.5%的潜在增长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论坛特约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今年经济能够实现7%的增长,要想实现在2020年经济增长翻番的目标,则“十三五”时期,6.5%的增长是底线。
从主流机构和一些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的分析来看,中国“十三五”的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大致在6%到8%之间,有两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6%到7%这个区间里面。
但要保持适度增长,目前的确存在着如何稳增长的问题,即保持中高速和调结构及防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蔡昉比喻为,“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可能是一个刀刃一样的平衡,过犹不及,往哪边太偏了都是不好”。
但无论怎样,与会专家都不希望再回到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上,来实现“十三五”的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
那么,“十三五”规划,从大的方面而言,将解决那些问题呢?
论坛成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演讲中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必须回答的“十大问题”。其中包括,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如何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如何改革传统的发展方式、如何扩大开放等问题。
徐林认为,“十三五”规划有几个很突出的方面:一是怎么能够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因为“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二是怎么能够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机制下来编制规划;三是怎么能够引领新常态。
在他看来,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处理好在大国觉醒过程中复杂的战略关系,维护好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国内关键是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的驱动。
“‘十三五’的发展要明确几个导向,就是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一条主线来对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来不断释放发展的活力,要以创新驱动来不断的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以全面的开放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包容的发展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以绿色低碳来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我们对”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的一些思考”,徐林称。
徐林用24个字,概括对“十三五”一些基本思路的考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
关注焦点
尽管会议上交锋较少,但很多焦点话题,引起与会者关注。
在“十三五”时期的产业转型与产业政策问题上,樊纲直言,“十二五”期间,政府选择一些产业加以扶持的政策是不成功的,是非常重要的教训,“特别是一些新兴战略产业,最后都变成了过剩产业。这里面有机制问题,一旦列入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都去资助,市场上也都在忽悠,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种过剩产能”。樊纲建议,今后应更多实施普惠式的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应用新技术,发明新技术,提升竞争力,提升产业生产能力。
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樊纲建议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推广实施12年义务教育体制,为进入高收入阶段打好人力资源的基础。
在收入问题上,杨伟民强调,实现居民收入的中高速增长比实现GDP的中高速增长更重要,而且要在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的过程中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在城镇化问题上,杨伟民分析称,要促进在城市有稳定就业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如果解决不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率将大大放缓,二是房地产市场的刚需很难释放,三是今后可能会面临谁来务工的问题。
论坛成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担心,“十三五”有两个硬指标,稍有不慎有可能完不成,会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前三十几年的数据,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2.5%。最近这一两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短期内是可以的,但是长期是难以维持的。所以这个指标是一个硬指标;二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的指标。“十二五”时期这个指标也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