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企走出去应加强合作 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2015-11-16 10:27:18

宋志平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他认为中国企业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资料图片: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

  11月13日,由《大公报》主办的2015“一带一路”(香港)高峰论坛暨中国证券金紫荆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数百位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及著名金融界领袖参加了本次论坛。在论坛上,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就中国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发表主题演讲。

  宋志平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他认为中国企业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中企“走出去”成绩巨大 为“一带一路”铺垫雄厚的基础

  在宋志平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宋志平认为,“一带一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他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也面临这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过剩,“中国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宋志平指出,“一带一路”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即一个国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大规模“走出去”。

  宋志平强调,“一带一路”不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外部的需求。“中国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铺垫了雄厚的基础,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的实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中国的资金支持,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希望复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加强合作 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虽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宋志平提醒,中企走出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走出去过于分散,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协同,致使一些项目单打独斗,甚至自相残杀;二是对品牌和标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对长期市场的培育;三是由于对当地法律和文化缺少了解,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政府和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也发生了一些风险和损失。

  宋志平强调,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根据企业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存在的问题,宋志平建议,在“一带一路”过程中,中企走出去应注意几个问题:

  宋志平认为,中企首先应突出国际产能合作,“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把优势产业和高效产能转移出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获益。”

  宋志平续指,中企应加强战略和布局上的研究,做好整体规划。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国内纵向联合,国外横向协作。另外在资金上,要突出产融结合,要在国家金融的支持下协同发展。

  此外,宋志平还建议,中企应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把中国中高端设备和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他认为,走出去不仅存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装备问题,更有个态度问题、文化问题。中企要注重环保、公益和当地人的感受,占领道德制高地。

  “中企应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宋志平强调,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使中国的技术、标准、企业都能够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让中国品牌成为21世纪的象征。

  此外,宋志平还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对外国法律和文化的研究,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些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加强风险防范。“企业要加强对前期投资的评估,建立灵活的应对风险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有效监管和制约。”

  10月底,宋志平陪同习总书记访问英国,他对一带一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英国签了两个订单,一个是两百兆瓦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一个是在爱丁堡附近给他们建一个8000多套房子的绿色小镇,采用我们生产的新型节能抗震房屋。”他告诉大家,过去我们理解“一带一路”,是要到发展中国家去,到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地方去,现在看到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机会,发达国家也在转型,也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同样巨大。”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回顾2019,我们做了什么?

2020-01-13 11:40:59

回顾宋志平40年的企业生涯,其实就是一个做企业的过程

2019-12-12 13:24:38

中国联合水泥是如何在二十年间取得如此成绩?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曹江林,中国联合水泥董事长、党委书记崔星太和中国联合水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孙建成在接受中国水泥网专访时都给出了答案,现在让我们跟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回首中国联合水泥的过去,展望她的未来。

2019-06-28 09:08:39

近日,《英才》杂志刊发了《中国建材的华丽转型》一文及专访《宋志平:从中国建材到中国材料》,回答了行业内外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在占据中国乃至全球建材行业的制高点之后,是否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宋志平董事长的战略布局和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实践,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2018-08-09 11:35:41

中国水泥行业开始正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游戏规则的旁观者,变身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未来国际水泥行业舞台上将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身影。

2018-01-30 10:59:13

3月28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5年度业绩公告,2015年中国建材水泥板块净利8.7亿,同比跌83.9%,收入占比下降5.9个百分点至85.1%。3月29日,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率管理团队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向投资者全面报告2015年度经营情况。

2016-03-31 09:46:27

“十一五”初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建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但大而不强、集中度低、结构失衡、恶性竞争、效益不高等问题丛生难治,整个行业步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建材集团按照国资委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谋求战略转型,制定了“大建材”战略,确定了对集团制造业务进行改制重组并实现香港上市的目标。

2016-03-24 15:11:13

上市如同新娘出嫁,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知晓,中国建材会是一家有着怎样命运的企业,它打哪里来、又向哪里走;更没有多少人想到,它的上市对日后的中国建材行业将产生怎样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6-03-24 14:17:32

2006年至2016年,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10年发展关键词,字字铿锵,能量激荡;10年企业成长的路程和轨迹,将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生动折射开来。

2016-03-24 09:31:39

2016已经来了,回顾过去、部署未来的时候到了。2016年1月,各大水泥企业年度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在总结2015以及“十二五”工作成绩与经验的同时,也开始做着2016和“十三五”的发展规划。这些企业2015年经营业绩如何?2016年会有什么举动?“十三五”又有什么规划?小编特将各大水泥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做了概括总结。

2016-02-05 10:58:18

宋志平表示,“十三五”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段难得的市场平台过渡期,也是一段黄金转型期。“十三五”期间,有效需求不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有效供给,如何在供给端做好均衡、有序、高质量的供给,同时大力抓好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5-12-07 13:10:11

11月13日,一带一路(香港)高峰论坛暨“中国证券金紫荆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荣膺“最具影响力领袖”奖。获颁此奖项的共有八位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企业家,宋志平是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中唯一获得此奖项的企业领袖。

2015-11-24 10:00:38

宋志平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他认为中国企业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2015-11-16 10:27:18

要深入研究建材工业规模和产量如何变化及能否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化解,结构如何进一步优化升级,关联产业如何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如何突破,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些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以保障我国建材行业沿着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前进。

2015-07-02 14:14:36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发表内部讲话表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他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中一点是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做企业也同样需要这种专注。

2015-05-21 09:06:41

2014年,中国建材实现销售收入1,220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4.3%;每股收益1.1元,同比增长2.7%。

2015-03-27 14:55:36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