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附书单)

2015-05-21 09:06:41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发表内部讲话表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他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中一点是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做企业也同样需要这种专注。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发表内部讲话表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他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中一点是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做企业也同样需要这种专注。

 以下为详细内容:

  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

  宋志平

  (2015年4月21日)

  今天的读书会非常成功。我来的时候在想一个问题,我为读书会挑的这几本书,不知道大家读得怎么样。听了五位代表的演讲,这个问题有了圆满的答案。大家都认真地读了,认真地想了,都很好地结合了企业和自身实际。一个企业到底有没有后劲,关键看我们年轻的一代。年轻的一代能不能做成事情,关键看有没有学习精神和基本素质。刚才,五位同志在台上讲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我听了确实非常高兴。而且,我想台下可能有比他们讲得更好的年轻人。

  我们的干部员工不仅要能做,还得会讲,要进行演讲的培训,今天只是这项培训演练的开始。大家讲的内容里也有对集团未来的畅想和思考。我也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大家的愿望,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声。中国建材集团今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交汇口,面临新的选择。过去这十几年间,我们在做大做强的路上把集团打造成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部署下,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中国建材集团到底该怎么走?到底该去向哪里?这是我经常想的问题。这次读书会的几本书是我推荐的,之所以选这几本书,为的就是引发大家对于创新、转型和改变的思考。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用创新适应环境的变化。今天的读书会,如果大家能从各位演讲中得到启迪和收获,达到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读书会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今天读书会讲到的这几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之江新语》是习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日报》发表的短文集,是他针对当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发表的一些观点和感想以及对干部的一些要求,感人至深,很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大繁荣》这本书是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第二次机器革命》,讲的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进步、组合式创新和智能化机器人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从0到1》,讲的是垂直性创新。这些书都非常好。去年我也给大家推荐过书,有杰弗里萨克斯的《文明的代价》、施振荣的《微笑曲线》和稻盛和夫的《生存之道》,等等。

  这一次读书会,我本来还想给大家推荐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现在风靡全球,是一本最新、最时尚的经济理论书,讲的主要是大的经济、社会关系,书中的观点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21世纪资本论》书很厚,法文版上千页,英文版700多页,中文版500多页。但是中国经济学家何帆写了一本导读本,把原著中的主要观点全部归纳出来,读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其实,如果时间不允许,我们不一定非读原著,读一读导读本就够了。大家都熟悉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核心是资本集中占有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也解释了资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皮凯蒂则是用了15年的时间,分析了300年的数据,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倒U型曲线失效了。当前中国大家最头疼的是几件事:产能过剩、两极分化、腐败现象。对于两极分化的问题,诺贝尔获奖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发明的倒U型曲线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平度减小,收入差距拉大,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公平度又会增加,收入差距减少。上个世纪50年代前,西方主要国家收入差距很大,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20%的收入,50年代—80年代这段时间,随着技术发展、职业经理人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美国、欧洲、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社会公平度增加了, 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收入降到6~12%。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贫富差距又拉大了。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财富。美国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关键是,他发现了,资本回报率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也就是说,资本收益会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不可逆的贫富差距,而且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个结论大家听了会比较悲观,这个时代大家不是在“比能”了,而是在“比爹”——重要的是你的父母给了你多少财产,而你个人的努力很可能是无效的。比如,你个人在北京有20套房子,这是多少资本;如果仅靠个人努力,买一套房子恐怕也很难。比如,一个人有100亩开发用地,这可能是很多人加起来努力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所以,这本书大家又想读,又害怕读,读了以后又很难过。不过,皮凯蒂也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收累进的资产税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比较理想化了。马克思、皮凯蒂他们都发现了资本的不平等占有问题,发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带来严重社会问题。读完皮凯蒂的书确实让人伤心,然而我也在想,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资本的使用权问题。举个例子,一个资本家的花园价值10亿美金,但我花10元钱也可以进去转一圈,资本也被社会使用了,使用权社会化了。再举个例子,一个资本家老太太很有钱,但是她的资本并不是堆放在银行里,银行给她支付利息,最终还是要把这笔钱放出去。也就是说,资本被社会所用了。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的资本都是被社会所使用,资本都在社会里流动着。虽然《21世纪资本论》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但对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就是要思考一些问题,激发创新的思维,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

  说到创新,《大繁荣》这本书里讲到,创新是社会的动力,以前熊彼特讲的是,技术创新是社会的动力,《第二次机器革命》讲的是技术是繁荣的动力,这是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前不久有一个论坛专门提到,“你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科技部一位副部长给出的答案也是技术。确实,人类社会任何一次大的变革都是由技术引发的,如蒸汽机引发了工业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引发了数字时代,但这些起初人们并未在意。像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给大家带来了便利,而且当天结息,利息高过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的一倍,关键实现了普惠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一个新事物,不会取缔余额宝。可见,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政府的决策,推动政府按照惠及大众、并以大家接受的方式改变游戏规则,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读书学习,个人的思考和认识都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从网上看到了两组数字。一组数字是人均读书量,以色列人均64本,犹太人是个喜欢读书的民族,俄罗斯人均55本,俄罗斯也是个爱学习的民族,出了许多大作家,美国人均50本,我们国家不足5本,人均4.6本。第二组数字是世界500强企业家人均读书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日本企业家人均每年读50本,中国只有0.5本,这个数字我认为不太准确。但这两组数字至少说明了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我们读书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国家要借世界读书日推动国民读书。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读书活动,集团举办读书会活动,也是号召大家来读书。现在都讲对标,我们的人均读书数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必须向人家学习,奋起直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也要在读书量上和读书水平上有所建树。有的老外很奇怪,他们说,中国人不读书还能做得这么好,要读点书会怎么样呢?以这样看来,国民更多的读书将会更大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主要想讲三点看法:

  做企业需要我们读书。做企业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个比较难的工作。做企业呢,不管你是管理企业的,还是搞技术、搞业务的,企业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经验、你的实践,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企业不可能无师自通,完全凭经验。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要多学习,才能做好企业。认真读书和勤奋工作,这两个加在一起,这样的干部就能够进步很快。俗话讲,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士”,就是指读书学习的人。就企业管理而言,一部分归结为技术层面,还有一部分归结为艺术层面,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需要去学习。学习多了灵感就出来了,就有艺术性了。不学习,没知识,既不可能精通管理的技术,也不可能升华出管理的艺术。我们企业里的管理者,有的是读者型的,有的是听者型的,我主张大家做企业领导,既要是读者型,自己读得下去,读得懂,愿意学习,又要是听者型,人家给你讲,你能听得清楚。有的人只喜欢听,不喜欢读,有些报告连看都不看,愿意听人说说;有的人呢,不爱听,什么都要写个东西给他看。我主张既读又听,读用眼睛,听用耳朵,人的五官都是有用的,不应偏废。管理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这些都需要向书本学习。我们企业里,大凡认认真真读书的人,都做得不错。过去怕有书呆子,现在书呆子少了,现在的人们太灵活,不少人都不愿读书了,我倒希望大家有那么一点“书呆子”精神。乘坐高铁时就会发现,几乎周围每个人都在玩手机。当然,手机也是学习工具,上面有信息,也可上网看电子书。但我看到的是,大多数人是在玩游戏或收发短信,很少有人拿着一本书在看,这和日本新干线上人人捧本书看的情形形成很大反差。手机、IPAD,也是传播书的一种方式,比如电子书,也是读书的方式。网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也要了解。但是,也要读书,读书能帮助我们构建起知识系统化的框架。上网学习,能帮我们最快获得的信息,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最新观点,也是我们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但要把碎片的信息构成一个系统知识,还得靠书本完成。

  培养专注精神需要我们读书。读书需要坐得住、静得下心来。每个人如果一天能读一小时书,这就不简单。我指的不是学生,而是工作了的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读书,容易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同样,做企业也需要这种专注的精神,心气浮躁、上蹿下跳,是做不成事的。读书的时候,会让人保持安静、淡定。这也是对人的训练,陶冶人的情操、性格,锻炼人的耐力、定力。这是做企业所需要的品质。读书,是作风养成的一个好方式。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读书。书实际是用文字记载的知识、思想和逻辑,读好书就等于能和伟人、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等优秀的人士对话,读书也常能印证我们自己一些经验和感受,我们有时常为一些书的观点拍案叫绝,往往是因为它印证了自己潜意识中的观点。现在社会变革、技术发展非常之快,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都需要我们借助书本进行学习,很多东西,都要从一些新的书籍中学到,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不只是管理的新方法,包括技术的新理论、专业上的新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不断读书加以掌握的,尤其现在社会各方面变化这么快,更需要多读一些不同领域的前卫和前沿的新书。[Page]

 三、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

  读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我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读书对于世界观的养成非常重要。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读书是人生的美德,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修行的阶梯,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刚才我说,读书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如果是不读书的人、不学习的人,别说“三日”,就是“三年”,你再去看他,不仅没变化,反而还落后了。读书除了填充必要的知识外,也是对人进行的必要的逻辑训练,能够培养一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智商和情商。读书可以训练人的大脑。我们从小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古代四大经典名著,如果能好好地读一读,不仅智商会提高,情商也会提高。这些书,对于人格的养成,对于智商、情商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可以以文会友。通过读书,结交一帮书友。这些年,有些朋友来看我,见了面,送本新书,我感到非常高兴。昨天的一个讨论会上,来了十几位企业家,走的时候,我送给大家一人一本《我的企业观》。华融董事长赖小民,写了本新书《转型大战略》,也签名送大家一人一本。这就叫“以文会友”,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变成文字去跟朋友分享交流。我记得在北新工作的时候,有一年去日本学习管理,想从日东纺公司购买矿棉和吸声板技术,当时被日东纺董事会否决了。我放学后晚上出去做由山部长的工作,他是日东纺公司的重要决策人,很喜欢《三国演义》,我也喜欢,两人就聊了起来,最后聊成了好朋友,后来他推动把技术卖给了我们。还有一次,我跟深圳市一位副市长谈公务,他说最近很忙,贺敬之要来了,要搞一个朗诵会。这位市长是个文人,写过电视剧,很喜欢贺敬之的诗。我问他喜欢哪一首,他说《西去列车的窗口》。我说,我也喜欢,我给你朗诵一段吧,“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朗诵完了以后,大家都很高兴,有种知音的感觉。 有次去云南,省长说要朗诵《雷锋之歌》,他是学文学的,东方语言系的,我先朗诵了一段,他接着又朗诵了一段。离别前他说,以前我打遍天下无敌手,今天碰到了宋志平,下一次我还要跟你对,我们也成了好朋友。多读点书,以文会友,交的都是高质量、高素质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这也是对个人的一个帮助。

  读点什么书呢?几方面的书。一是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中国道路》、《21世纪资本论》、《文明的代价》等。二要读一点经济类和企业管理类的书,与做企业相关,刚才大家读书讲的创新类的书都是属于这类的。大家要多读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行业、专业和业务的书,搞财务的,多看点财务、会计的书,搞计算机的,多读些IT方面的书,每年读几本新书。三是读一点有思想性的书,例如人物传记之类的。像《亚科卡自传》,多年来一直很受欢迎,中信出版社再版了,还是很畅销。亚科卡是个有思想的企业家,他的思想、观点有不少闪光点。亚科卡的人物传记开始叫《反败为胜》,后来改为《亚科卡自传》。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话:“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不付代价的午餐,我知道家庭的温暖对人的重要,我知道即使天崩地裂也要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利坚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也很重要。这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英雄主义的精神。最后我还主张读一点文学类的书。管理大师德鲁克有本书叫《旁观者》,这是他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部书,是本回忆录。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两种培训最为重要:一个是短篇小说的写作,另一个是诗歌赏析。短篇小说的写作,是刻画人的心理,反映的是对于人的理解。做企业的领导人,要会理解人,要理解到什么程度呢,要理解到能刻画人的程度。诗歌赏析,是对情感的理解。我是喜欢诗歌的,如《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我爱这土地》,这些诗歌都有很深厚的情感。一个人如果喜欢诗歌,他的情感训练就有了。朗诵诗歌要让人眼泪哗哗直流才行,这就对感情有理解了。德鲁克说,这些对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对人不理解,对情感不理解,要做好管理,那是很难的。我们集团的人文环境是“三宽三力” ,其中“三宽”,就是强调对人的理解。我建议文学类、诗歌类的书,大家多看一看,诗歌没有新旧之分,也不用读那么多,挑选精彩的,放在书包里,空闲或出差时翻一翻,背几首。你要在飞机上读读唐诗、宋词,自己陶冶了情操,旁边的人看到了也会很羡慕你的。有位老领导给我说,多背点古诗,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

 四、我是怎么读书的

  长期坚持。我从小喜欢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现在眼睛花了,读几页就累了,就在屋里转几圈,再接着读。大家要趁着年轻多读书,书中知识会让人受用终生的,如果老了,想读都读不了了,眼睛不允许了。我的床前有个塑料筐,里面放着我精选的二三十本书,过段时间等这些书看完了,再换一批书放进去,这些年塑料筐也换了好多个了。毛主席说过,读马列,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强调的是读书贵在坚持。但是坚持读书,也不是读不下去硬要读,我发明了一种方法叫“混读”,即这本读累了读那本,我认为不同书的内容占用大脑不同部位,例如,读管理累了可以读读文学,读经济累了可读读历史,当然实在累了也可听听音乐、干点家务,想读了再读,但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要逐渐培养读书兴趣,把兴趣培养出来了就爱上读书了。有人闲余时喜欢打牌,那也是因为产生了兴趣。如果有了读书的兴趣,可能就不只想着打牌,而是想抓紧时间读书了。习总书记插队时,为找歌德的《浮士德》,走了好几十里路才借到。那个时候,看书只能借。记得1966年-1976年,也就是从文革到我上大学前这十年间,那时候书店里书很少,但我却没少读书,都是从民间去找,大家互相之间借着读,许多名著都是那个阶段读的,找来的书大都旧旧的,每页纸都被翻得卷卷的。

  学以致用。参加工作了以后,读的书大多跟工作相关,能指导工作。读书对我来讲常起到“引发剂”的作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我都会举一反三地思考,也常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其实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但可以让你联想,或许你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也是很重要的收获。这些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先读些相关的书,看看前人有什么建树。比如,2005年中国建材集团搞董事会试点,当时我找来了美国人写的《公司治理》和《鱼从头烂》两本书认真研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做积极的董事长》,另一篇是《董事会的本质》,这两篇文章对于国企董事会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今天,我的这两篇文章仍徝得大家参考。再比如,2009年我去国药集团做董事长,那年“十一”国庆节放长假,我居然憋在家里用七天时间读了医药方面的八本书,在脑子里建立起医药行业的框架。正因为如此,在国药工作五年间,没有人把我当外行。读书要读好书,有选择地读,做到学以致用。现在市面上的书有很多,大家形容为书海,找本好书就像大海里捞针,如管理方面常常十年左右才会有本出类拔萃的书。这些年我出差,尤其是去香港、台湾、新加坡时,都要去书店待上半天,每次去挑几本好书。书不是都值得读,有不少枪手写了很多书,一点可读性也没有,还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比较精彩的书一定要读,比如《从0到1》、《第二次机器革命》,这些热销书都是不错的,既结合实际,写得又非常好。我常想,所谓好书,应是让你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一定是回答了你心中的最想回答的问题,让你有如获至宝旳感觉,恨不得立即翻读,读起来爱不释手,读完后还要珍藏起来。记得过去有人说一生里要“吸好烟,喝好酒,读好书”,之于我是一生里只读了不少好书,烟是不沾的,酒量很差基本上不喝,我还保存一些好书,内容很好但不是眼前工作急需,我想退休后再细细的读。读书是一件对人终生有益的事,人的一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

  挤时间读。上班时间很忙,不能上班时间读书。我说“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是指业余时间、下了班以后多看书,睡觉之前、早上起床或是出差的时候、在飞机上,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读书,日积月累,挤时间去读书。我现在除工作外业余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饭时上网看新闻,中午午休时看邮件和资料,晚饭散步后读两个小时左右的书,睡前再阅览一遍当天的报纸。我也订了几本高端杂志,都会在出差时带着在飞机或火车上读。周末和节假日一般安排写作,写作过程中也要大量读书参考,常常边写、边思、边读,这些年我先后出版的几本管理书籍都是利用节假日完成的。

  讲究方法。要学会读书,懂得精读和泛读。有的人读完后,书中内容能讲得非常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都能说得很清晰。有的人看了半天,也说不清楚。要提高读书的质量。怎么读呢?书,尤其是西方作者的书,一本书里总有那么几个观点,剩下的都是求证过程。西方人认为证明很重要,他们会在书中呈现大量的图表和数字。但关键的观点就那么几句话。我们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只要知道书中的主要观点、重要内容就可以了,不必每页都去看,要学会浏览,把握重点,懂得取舍。

  当前电子书、网络发展得很快,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书,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优势,很难互相替代,可以互为补充。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写到,现代化为什么会这么快呢?他认为,企业的设立,工厂和组织使人迅速现代化,工厂是人现代化的基础,把人从农耕社会解放出来。还有一个是电视,电视也是现代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国街头发生的一桩事情,英国人可能会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知晓。电视传播的速度很快,大家知道信息的时间都差不多。现在,网络速度更快了,手机成了移动终端。读书有了新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把电子书和纸质书结合起来使用学习。总之,通过读书,要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思想,这些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也是做企业所需要的。

  (根据2015年4月21日在中国建材集团读书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发表内部讲话表示,中国建材集团18万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读一小时书,那我们这个公司真的会很厉害。他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中一点是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做企业也同样需要这种专注。

2015-05-21 09:06:41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