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历元明清三朝八百余年本为一家,沿太行山流域形成人类活动和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逐渐奠定了作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步由内陆走向沿海,天津作为北方门户低位逐步确立。建国后,两组“双城”较劲发展,北京、天津城市定位不断变化,河北也出现类似“双城”的发展格局,石家庄、唐山逐步成为河北省南北两座重要城市。
北京市由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之地,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市场启动较天津与河北都要早一些;天津市尽管在解放前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以及金融商贸城市,但在北京的光环下天津的光彩日益减淡,基础建设真正实现快速是在“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再次受到国家政策、资金及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河北省依附京津发展的状况在2008年开始实行“三年大变样”才得到明显改变,河北省内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得到较大提升。
图1:京津冀区域熟料生产线分布情况
注: 为区域内熟料生产线分布位置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京津冀区域的水泥行业傍太行山而生,北京市水泥用灰岩矿产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区沿线,河北邢台-邯郸-石家庄矿山沿线、保定、北京西部山前区、北京北部山前区、天津北部山区、张家口东南、承德东部及西南部、唐山东北部及秦皇岛市区北部;同样地,三地水泥企业分布在这些区域,由于北京、天津矿产资源匮乏,河北保定、唐山就成为京津两市水泥及熟料的主要提供者。随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整个京津冀区域水泥行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图梳理京津冀水泥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随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历程,以及通过分析目前京津冀各自发展现状及未来协同趋势,来展望未来区域内水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走势。
一、水泥的投资拉动效应递减,需求端出现新的变化
1、水泥消耗随固定资产投资经历“M”型走势
近20年,京津冀地区水泥消耗量增速随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走出近似于“M”型走势,2004年之前三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波动向上的走势,之后的走势略显平缓一些。“九五”之后京津冀区域投资进入较高水平,“十五”期间三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出现大幅增长,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九五”时期增长63.5%,天津市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投资比“九五”时期增长1倍;“十一五”期间京津冀整体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五”期间增长2.2倍,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直接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上涨,三年投资总额相当于前7年总和,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时期的3.6倍。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实现较大投资增速,三地房地产投资也在“十二五”之前实现快速发展,2001-2010年京津冀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速为21%,其中“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23.4%。
图2: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及水泥产量增速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中国水泥研究院